《华严金师子章》简析
编辑:刘立夫
来源:闽南佛学
提要:《华严金师子章》是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法藏为女皇武则天阐述华严宗义理的一次讲经记录。文约义丰,言简意赅,集中地反映了华严宗的哲学思想、判教观念以及思辨倾向,是研究华严宗义理的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论著。本文主要围绕该章的“无碍缘起”、“十玄无碍”和“六相圆融”这一反映华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哲学思想的三个基本观点进行分析,揭示了华严宗在宗教哲学上力图缩短此岸与彼岸、众生与诸佛的距离的强烈的入世化倾向。
关键词:《华严金师子章》;无碍缘起;十玄无碍;六相圆融;思想实质
作者简介:刘立夫,南京大学哲学系98级博士生
引言
《华严金师子章》,简称《金师子章》,是法藏为武则天阐释华严宗义理的一次讲经记录。法藏祖籍西域康居,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卒于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是唐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佛学理论家、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法藏一生著作很多。根据宋代沙门志磐的《佛祖统计》卷二十九《诸宗立教志》记载,《华严金师子章》作于武则天圣历二年,即公元699年,当时法藏已经五十七岁;又根据清代钱塘慈云沙门续法辑《法界宗五祖略记·三祖贤首国师》记载,该章上贡于武则天长安四年冬天,即公元704年,则当时法藏已经六十二岁。无论采用上述哪一种说法,都说明《华严金师子章》属于法藏晚年的作品,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思想,集中和简要地概括了华严宗的基本观点,因而是研究华严宗义理的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论著。
《华严金师子章》全文约一千五百字,文字不多,但言简意赅。该章不仅融摄了《华严经》的有关思想,同时还兼取了《大乘起性论》、《摄大乘论》、《十地经纶》、天台宗、法相宗以及华严宗二祖智俨的有关学说,基本上概括了华严宗的宗教理论。但是,由于文字过于简略,未能够铺陈展开,因此,在研究时有必要参阅法藏的其它著作才能做到比较全面地把握。另外,该章问世后,宋代沙门承迁注《大方广佛华严经金师子章》(以下简称《迁注》),净源撰《金师子章云问类解》(以下简称《类解》),日本华严僧人景雅著《金师子章勘文》(以下简称《勘文》)、高辨作《金师子章光显钞》(以下简称《显钞》),这些都是研究中可供参阅的资料。
《华严金师子章》的结构及其基本思想
结构
《华严金师子章》正文一共只有十段,每一段分叙一个问题。如其开篇所言:“初明缘起,二辨色空,三约三性,四显无相,五说无生,六论五教,七勒十玄,八括六相,九成菩提,十入涅槃。”用“十”来论述教义、教理是《华严经》的一种格式,法藏继承了这种格式。法藏说:“依《华严经》中立十数为则,以显无尽义。”“所以说十者,欲应圆数显无尽故。”(《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第四)“十”这个圆数被认为能够显示华严宗的“十十无尽”、“重重无尽”的奥妙之义。
整篇论文又可以分成四个层次:第一段至第五段论缘起;第六段论五教即华严宗的判教;第七段论十重玄门、六相圆融;第九、十段则论菩提智慧与涅槃境界。全文以法界缘起为理论基础,着重发挥了华严宗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中心思想。该章第六段用了约一百八十字的篇幅阐扬了华严宗的“五教说”,显示了法藏对于判教的重视。法藏按照对佛教教理理解的深浅不同,将佛教各派划分为五教:第一愚法声闻教,第二大乘始教,第三大乘终教,第四大乘顿教,第五一乘圆教,认为华严宗至全至圆,地位超出于其它各派之上。当然,五教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华严宗的圆融思想,但它的真正目的在于争夺教内之正统,在哲学上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本文不作进一步分析。而最能反映华严宗宗教哲学和教派特色的是其中的“无碍缘起”、“六相圆融”以及“十玄无尽”的学说。
无碍缘起
无碍缘起说是华严宗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华严宗的世界观。缘起说本为佛教大、小乘共同使用,但具体到各家各派中又各有表现。法藏在《华严金师子章》中以金师子作比喻,说明了缘起性空、体用一如的道理。该章开宗明义地说:“金无自性,随工巧匠缘,遂有师子相起。起但是缘,故名缘起。”法藏认为,金可比喻诸法实相,万物之本体;金师(狮)子可比喻因缘而成的诸法。金师子是金与能工巧匠的因缘和合而产生。“金无自性”,并非真如无性,而是真如“不守自性”(《类解》),所谓“万象本空,假缘方有”(《迁注》),也如《华严经》所说:“诸法从缘起,无缘即不起。”诸法虽然因缘而起,但无色亦不成空。所以,法藏又说:“空无自相,约色以明。不碍妄有,名为色空。”是说师子相虽然虚幻,然无幻色则无以显其本真,色空幻有与真如实相并存而不相妨碍。又,色非实有,名为色空,虽为色空,但不断空,非谓离开幻有之万象而别有空。
接着,法藏又借法相宗、《摄大乘论》中的三性说来说明华严宗的圆义。“师子情有,名为偏计;师子似有,名为依他;金性不变,故号圆成。”是说众生迷于情见,以本无实体的金师子执著为实有,这叫偏计所执性;金师子不是实有,但起于因缘的和合,表征犹在,能现“似有”,这叫依他起性;制造金师子的金的本性不为师子所动,圆满而不变,这叫圆成实性。按照法相宗的三性说的本义,应该是心识非无,外境非有,但是,法藏却主张诸法以本体显现,理体与事相互为因果,这是华严宗与法相宗在三性说上的差别。
法藏进一步认为,金性不变,师子随缘,“师子虽有生灭,金体本无增减”。师子之生,即是金生,“金外更无一物”。金子是本,师子是末;金子是体,师子是用。体用既能一如,又可各住自位。
由此可见,法藏的缘起说,既不同于大乘般若学的一切皆空,又不同于大乘法相宗的执圆成为实有、偏计为虚幻之有无对立,而是主张三性同一,强调由净见染,由染见净,由真见幻,由幻见真,染净和一,真幻不二。如《华严义海百门》所云:“尘不自缘,必待于心;心不自心,亦待于缘。”这叫无碍缘起。无碍缘起说反映了华严宗理论的体用一如、理事不二的圆融特征。
十玄无碍
十玄说近五百字,占据《华严金师子章》全文篇幅的近三分之一,可谓重中之重,也是华严宗义理中最为难解的一部分。十玄也就是十个法门,分别叫做同时具足相应门、诸藏纯杂具德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秘密隐显俱成门、细微相容安立门、因陀罗网境界门、托事显法生解门、十世隔法异成门、唯心回转善成门。这十个法门因为有借助圆数“十”以显无尽、无碍的意味,所以也称为“十玄无尽”或“十玄无碍”。
《华严经·贤首品》中本有“天帝网”的说法,认为宇宙万法之间的关系犹如帝释天宫殿装饰的珠网那样,珠光交辉,重迭无尽,用来说明诸法彼此含摄、融合无间。法藏的老师、被尊为华严二祖的智俨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孤明先发,说以十玄,继之法藏在《华严金师子章》中进一步发挥,两人在名称上虽然不完全一样,但其基本思路是一致的。
具体上,第一同时相应门是说:“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俱足 。”金体与师子相互对应而成一缘起,同时显现为金师子,金体与师子,并无先后。承迁注曰:“依法界体起诸事法。”即本体随缘而显事相,同时事相借幻色以明本体。师子犹如“大海一滴,具百川之味”。体之与相,完满俱足。
第二诸藏纯杂具德门是说,如果用金师子的眼去包摄整个师子相,则整个师子纯粹都是眼;如果用金师子的耳去包摄整个师子相,则整个师子纯粹都是耳。其它各根如鼻、舌、身也是如此。因为眼、耳、鼻、舌、身各根互有不同,是“一一皆杂”; 眼、耳、鼻、舌、身各根又都可以包摄整个师子相,是“一一皆纯”。既杂又纯,互具功德,圆满自足。净源《类解》注曰:“眼即耳等,皆杂也。如菩萨入一三昧,即六度皆修,是无边诸余行德,俱时成就,故名为杂耳,非眼等皆纯也。又入一三昧,唯行布施,无量无边,更无余行,名之为纯。即《教义章》云:纯杂自在,无不具足,名圆满藏。”
第三一多相容不同门是说,金子好比是理,理是一;师子好比是事,事是多。理与事既“一多无碍”,又“各住自位”。即是说,一方面师子是金的外在表现,二者相容成立,一多无碍;另一方面,师子是师子,金是金,各住于相应的地位而互不相同。景雅《勘文》曰:“经偈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义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耳。”然此一多虽复相容含受,自在无碍,仍体不同耳。”
第四诸法相即自在门是说,金师子的眼、耳、鼻等各根和每一根毫毛,都是由金子作成的,所以诸根、毛都能因金体而包容收尽整个师子相。由此,每一根、每一毛都遍布整个师子。这样,金师子的眼就是金师子的耳,金师子的耳就是金师子的鼻,金师子的鼻就是金师子的舌,金师子的舌就是金师子的身。金师子的诸根各毛既“自在成立”,保其自相,又“无障无碍”,互相等同。《勘文》对此引偈曰:“一切众生心,悉可分别知。一切刹(世界)微尘,尚可算其数。十方虚空界,一毛犹可量。菩萨初发心,究竟不可测。”认为其意在明“一乘圆极自在无碍法门,得一即得一切”的道理。
第五秘密隐显俱成门是说:“若看师子,唯师子无金,即师子显金隐;若看金,唯金无师子,即金显师子隐。若两处看,俱隐俱显。”人们由于观察时注意对象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观照结果。一种事物在被观察时就会显现出来,不被观察时就会隐没下去。万物都是同时具备隐显两种形相,而这两种形相始终都离…
《《华严金师子章》简析(刘立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