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历史上的《法华经》及其在21世纪的意义▪P2

  ..续本文上一页妙法莲花为宗”、“常住为宗”、“万善为体”、“一乘为体”等。这里讲的“一乘”自然就是佛乘;“果智”是久远实成释迦佛之灵智;“真慧”或“实慧”即与诸法实相相应的“佛之知见”、“平等大慧”、佛慧;“一乘因果”是以“开三显一”以显成佛之因,以“开近显远”以示成佛之果。吉藏对这些说法皆不满意,认为众生素质不同,导致觉悟的因缘有别,因此只能说“以悟为宗”;然而又认为《法华经》以“实相正法为宗”。

  智 《法华玄义》将《法华经》之体、宗分开论释,卷八上载有《第二显体》,卷九下载《第三明宗》,认为“宗者,修行之喉衿,显体之要蹊。”认为经体须借经宗表现,二者不一不异。他对前述各种见解皆不同意,以所谓本门迹门的“因果为宗”。他将全经以《安乐品》为界,前十四品为“迹门”,以后十四品为“本门”。说迹门“破废方便,开显真实佛之知见,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为成弟子实因;因正果旁。故于前段明迹因迹果也”。意为经前半讲废三乘方便之教,开显一乘成佛真实之教,佛以《法华经》引导以前小乘弟子接受佛乘,并为授记,也讲述应身释迦修因成佛事迹,是以讲弟子接受法华正法(因)为主,最后达成之果为辅。说本门“发迹显本,废方便之近寿,明长远之果实,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而显师之实果;果正因旁。故于后段明本因本果。”谓经的后半部虽有与前半部经相同的内容,但最重要的是发露普通人们所见闻的释迦佛(迹),只是久已成佛的释迦佛为“方便教化众生”而显化之身(迹),寿命无法计量,是以讲述佛的真实之果(所谓“师之实果”,久远实成释迦,“本”)为主。因此,智 便以《法华经》前半迹门的“迹因迹果”与后半本门的“本因本果”共为“经宗”。

  据以上引述,在中国古代佛教学者心目中,《法华经》的最重要的内容有两点:一是主张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的一乘——佛乘的教法;二是提出具有法、报二身意义的久远实成的释迦佛的观念,认为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只不过是此佛的无量应化身之一。他们对《法华经》的有关论释和发挥都围绕这个中心。

  法华信仰的诸种形态

  历代僧俗对《法华经》的信仰所采取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据梁、唐、宋《高僧传》、唐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道世《法苑珠林》、惠祥《弘赞法华传》、僧祥《法华传记》以及宋代李 《太平广记》等书,中国古代僧俗对《法华经》的信仰是十分虔诚的,信仰形态主要包括:讲解、书写、读诵、修持“法华三昧”禅法、建造寺塔和佛像(法华变相)、信奉观世音、焚身的一部分或全身供养佛等。信奉《法华经》,包括信奉观世音菩萨的人有社会的各个阶层,上至帝王将相、身居官位的士大夫、僧尼、普通民众。他们信奉动机和所怀抱的愿望是各种各样的,其中主要有:超脱生死苦恼,达到觉悟解脱;积累善的功德,来世得到善的报应,甚至有的人发愿来世往生净土;从遇到的各种现实苦难中得到拯救。

  《法华经》对中国佛教宗派具有程度不同的影响。其中天台宗以《法华经》作为基本教典,以此经中的“一佛乘”、“十法界”、“十如是”等概念和思想构建教义理论体系,是法华信仰的重要形态之一。

  仅据上述不难看出,《法华经》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巨大的。

  四、《法华经》的现代诠释及其在21世纪的作用

  在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深广的形式下,出现在社会民众生活中的新事物越来越多,民众的视野更加开阔,心理需求也多种多样。佛教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不断适应时代有发展和社会民众的心理需求进行自我调整和变革。这涉及到很多方面,然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运用现代的思想和概念对常用经典作出新的适宜的诠释。中国古代在引进和传播佛教的过程中曾运用“格义”的方法,利用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用语来翻译和讲解佛经,有力地推进了佛教民族化的进程。这对于今后对佛教思想进行现代诠释仍具有借鉴的意义。

  这里仅就《法华经》及其思想的现代诠释略谈笔者的想法。首先必须强调,对《法华经》的现代诠释必须遵守两条原则:一是要忠实于原经的基本思想;二是尽力做到使一般民众能够理解,使《法华经》的某些内容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那么,在面临即将到来的21世纪,应当对《法华经》中的哪些思想进行新的诠释并加以发扬呢?

  会三归一,一切人皆可成佛的平等观

  《法华经》反复强调,声闻、缘觉和菩萨三乘,乃至包括作为天龙八部的在内一切众生,皆可听闻《法华经》,接受佛乘,通过修行最终成佛。《方便品》说佛以“佛之知见”开悟众生,“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法,无二亦无三”;《提婆达多品》说:“一切众生类,无不宗奉者,又闻成菩提,唯佛当证知……”

  《法华经》中虽然尚无“佛性”这个概念,实际上“佛知见”便相当于后来佛教经常使用的佛性。“佛”意为觉悟,是对人生和社会真理的最高认识。成佛虽是对平凡人生的超越,但并不意味着脱离众生,是以不断拯救众生,示悟众生为最高使命的。此经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的知见,皆可接受最高佛法,最后皆能成佛,所寓示的是对一切生命的存在价值,特别是人在宇宙中的崇高地位的重视;是对一切众生生命的主体性、受教育权和发展权的尊重。

  在当代和今后的世界,和平发展是压倒一切的重大课题。大国与小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种族和民族,应当一律平等。如果用《法华经》的平等观来看待这个问题,是十分自然的。一切尊奉法华信仰的团体和人们应当结合世界的具体情况对《法华经》中所蕴含的平等精神进行灵活解释和宣传,以推进建立有利于世界各国民族共同发展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的新秩序。

  诸法实相、十如、十界当中蕴含的人与自后的一体论思想

  《法华经·方便品》对“诸法实相”所作的解释是:“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可见,所谓“诸法实相”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概念,它包含世界万物的外在形象、内在体性(包含心性)、主体、功能、作用、内因与外缘、结果、报应、事物运动的整体过程等方面。虽然世界万有,包括“十界”(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在内,无一不是它的显现,然而从本质上说世界万有皆是空寂无相的,所谓“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方便品》),“一切诸法,悉皆空寂”(《信解品》)。这样,诸法实相在“空寂”的基础上便与真如、法性、毕竟空等概念相通。从逻辑上说,既然一切皆空,皆是实相,那么一切便是互相等同并且是圆融无碍的。虽然《法华经》中没有后来天台宗所说的“十界互具”、“一念三千”的命题,然而说实相、十如、十界中蕴含着世界万有一体的思想,是不会使人感到牵强的。

  世界万物一体论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本质上有一致之处。既然世界万有相即融通,物我一体,那么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也是互为一体的。在世界伴随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的严重污染,自然环境遭遇到巨大破坏的当代,特别应当强调人类社会必须与自然界相谐调的思想,不断向世人发出警告:一切不计后果向自然界的无限制的索取与掠夺,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无情惩罚。

  赋予“六度”、“慈悲”以新的意义,丰富社会伦理观念,造福社会与民众

  《法华经》作为大乘经典,也将六度规定为“菩萨道”的基本行为规范。《分别功德品》说,如果有人能够受持《法华经》并且“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按:即禅定)、智慧,其德最胜,无量无边”。对于这六度,完全可以结合现代生活补充新的意义,例如“布施”,不仅具有在物资上予以“救贫济苦”以至财政援助的含义(财施),也包括兴办文化教育事业,传播知识真理等(法施),也包括特定场合在精神上给人以安慰和鼓励(无畏施)。在这方面可做的文章是很多的。

  慈悲,是大乘佛教的最高的道德观念。《法华经》中多处提到慈悲,特别是《妙音菩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集中贯彻了菩萨救苦救难的大慈大悲精神。慈,给人以安乐;悲,使人摆脱苦难。在现代社会,慈悲可以与人道主义相会通,应当大力提倡。在某些国因遭遇自然灾害、战争而面临危及生存的困难、苦难时,一切信奉法华佛法的人们应当配合国际社会给予积极的救援。

  未来21世纪的北传佛教,特别是其中奉《法华经》为基本经典的天台宗和其他佛教宗派仍将尊奉此经为最高的经典,并且将继续依据和发挥此经的内容充实自己的教义体系。然而可以预料,未来的法华佛法必然富有新的时代特色。

  1999年2月20日

  作者写于北京南方庄公寓

  

《中国历史上的《法华经》及其在21世纪的意义》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鉴真大和尚东渡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