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曆史上的《法華經》及其在21世紀的意義▪P2

  ..續本文上一頁妙法蓮花爲宗”、“常住爲宗”、“萬善爲體”、“一乘爲體”等。這裏講的“一乘”自然就是佛乘;“果智”是久遠實成釋迦佛之靈智;“真慧”或“實慧”即與諸法實相相應的“佛之知見”、“平等大慧”、佛慧;“一乘因果”是以“開叁顯一”以顯成佛之因,以“開近顯遠”以示成佛之果。吉藏對這些說法皆不滿意,認爲衆生素質不同,導致覺悟的因緣有別,因此只能說“以悟爲宗”;然而又認爲《法華經》以“實相正法爲宗”。

  智 《法華玄義》將《法華經》之體、宗分開論釋,卷八上載有《第二顯體》,卷九下載《第叁明宗》,認爲“宗者,修行之喉衿,顯體之要蹊。”認爲經體須借經宗表現,二者不一不異。他對前述各種見解皆不同意,以所謂本門迹門的“因果爲宗”。他將全經以《安樂品》爲界,前十四品爲“迹門”,以後十四品爲“本門”。說迹門“破廢方便,開顯真實佛之知見,亦明弟子實因實果,亦明師門權因權果……爲成弟子實因;因正果旁。故于前段明迹因迹果也”。意爲經前半講廢叁乘方便之教,開顯一乘成佛真實之教,佛以《法華經》引導以前小乘弟子接受佛乘,並爲授記,也講述應身釋迦修因成佛事迹,是以講弟子接受法華正法(因)爲主,最後達成之果爲輔。說本門“發迹顯本,廢方便之近壽,明長遠之果實,亦明弟子實因實果,亦明師門權因權果,而顯師之實果;果正因旁。故于後段明本因本果。”謂經的後半部雖有與前半部經相同的內容,但最重要的是發露普通人們所見聞的釋迦佛(迹),只是久已成佛的釋迦佛爲“方便教化衆生”而顯化之身(迹),壽命無法計量,是以講述佛的真實之果(所謂“師之實果”,久遠實成釋迦,“本”)爲主。因此,智 便以《法華經》前半迹門的“迹因迹果”與後半本門的“本因本果”共爲“經宗”。

  據以上引述,在中國古代佛教學者心目中,《法華經》的最重要的內容有兩點:一是主張一切衆生皆能成佛的一乘——佛乘的教法;二是提出具有法、報二身意義的久遠實成的釋迦佛的觀念,認爲曆史上的釋迦牟尼佛只不過是此佛的無量應化身之一。他們對《法華經》的有關論釋和發揮都圍繞這個中心。

  法華信仰的諸種形態

  曆代僧俗對《法華經》的信仰所采取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據梁、唐、宋《高僧傳》、唐道宣《集神州叁寶感通錄》、道世《法苑珠林》、惠祥《弘贊法華傳》、僧祥《法華傳記》以及宋代李 《太平廣記》等書,中國古代僧俗對《法華經》的信仰是十分虔誠的,信仰形態主要包括:講解、書寫、讀誦、修持“法華叁昧”禅法、建造寺塔和佛像(法華變相)、信奉觀世音、焚身的一部分或全身供養佛等。信奉《法華經》,包括信奉觀世音菩薩的人有社會的各個階層,上至帝王將相、身居官位的士大夫、僧尼、普通民衆。他們信奉動機和所懷抱的願望是各種各樣的,其中主要有:超脫生死苦惱,達到覺悟解脫;積累善的功德,來世得到善的報應,甚至有的人發願來世往生淨土;從遇到的各種現實苦難中得到拯救。

  《法華經》對中國佛教宗派具有程度不同的影響。其中天臺宗以《法華經》作爲基本教典,以此經中的“一佛乘”、“十法界”、“十如是”等概念和思想構建教義理論體系,是法華信仰的重要形態之一。

  僅據上述不難看出,《法華經》在中國曆史文化上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是巨大的。

  四、《法華經》的現代诠釋及其在21世紀的作用

  在世界科學技術高度發展和各國經濟文化交流日益深廣的形式下,出現在社會民衆生活中的新事物越來越多,民衆的視野更加開闊,心理需求也多種多樣。佛教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須不斷適應時代有發展和社會民衆的心理需求進行自我調整和變革。這涉及到很多方面,然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運用現代的思想和概念對常用經典作出新的適宜的诠釋。中國古代在引進和傳播佛教的過程中曾運用“格義”的方法,利用儒家、道家等傳統文化中的思想和用語來翻譯和講解佛經,有力地推進了佛教民族化的進程。這對于今後對佛教思想進行現代诠釋仍具有借鑒的意義。

  這裏僅就《法華經》及其思想的現代诠釋略談筆者的想法。首先必須強調,對《法華經》的現代诠釋必須遵守兩條原則:一是要忠實于原經的基本思想;二是盡力做到使一般民衆能夠理解,使《法華經》的某些內容能夠在現實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

  那麼,在面臨即將到來的21世紀,應當對《法華經》中的哪些思想進行新的诠釋並加以發揚呢?

  會叁歸一,一切人皆可成佛的平等觀

  《法華經》反複強調,聲聞、緣覺和菩薩叁乘,乃至包括作爲天龍八部的在內一切衆生,皆可聽聞《法華經》,接受佛乘,通過修行最終成佛。《方便品》說佛以“佛之知見”開悟衆生,“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無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法,無二亦無叁”;《提婆達多品》說:“一切衆生類,無不宗奉者,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

  《法華經》中雖然尚無“佛性”這個概念,實際上“佛知見”便相當于後來佛教經常使用的佛性。“佛”意爲覺悟,是對人生和社會真理的最高認識。成佛雖是對平凡人生的超越,但並不意味著脫離衆生,是以不斷拯救衆生,示悟衆生爲最高使命的。此經強調一切衆生皆有佛的知見,皆可接受最高佛法,最後皆能成佛,所寓示的是對一切生命的存在價值,特別是人在宇宙中的崇高地位的重視;是對一切衆生生命的主體性、受教育權和發展權的尊重。

  在當代和今後的世界,和平發展是壓倒一切的重大課題。大國與小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同的種族和民族,應當一律平等。如果用《法華經》的平等觀來看待這個問題,是十分自然的。一切尊奉法華信仰的團體和人們應當結合世界的具體情況對《法華經》中所蘊含的平等精神進行靈活解釋和宣傳,以推進建立有利于世界各國民族共同發展的國際政治和經濟的新秩序。

  諸法實相、十如、十界當中蘊含的人與自後的一體論思想

  《法華經·方便品》對“諸法實相”所作的解釋是:“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可見,所謂“諸法實相”是一個無所不包的整體概念,它包含世界萬物的外在形象、內在體性(包含心性)、主體、功能、作用、內因與外緣、結果、報應、事物運動的整體過程等方面。雖然世界萬有,包括“十界”(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在內,無一不是它的顯現,然而從本質上說世界萬有皆是空寂無相的,所謂“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方便品》),“一切諸法,悉皆空寂”(《信解品》)。這樣,諸法實相在“空寂”的基礎上便與真如、法性、畢竟空等概念相通。從邏輯上說,既然一切皆空,皆是實相,那麼一切便是互相等同並且是圓融無礙的。雖然《法華經》中沒有後來天臺宗所說的“十界互具”、“一念叁千”的命題,然而說實相、十如、十界中蘊含著世界萬有一體的思想,是不會使人感到牽強的。

  世界萬物一體論思想與中國傳統思想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本質上有一致之處。既然世界萬有相即融通,物我一體,那麼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也是互爲一體的。在世界伴隨工業經濟迅速發展出現的嚴重汙染,自然環境遭遇到巨大破壞的當代,特別應當強調人類社會必須與自然界相諧調的思想,不斷向世人發出警告:一切不計後果向自然界的無限製的索取與掠奪,必然遭到自然界的無情懲罰。

  賦予“六度”、“慈悲”以新的意義,豐富社會倫理觀念,造福社會與民衆

  《法華經》作爲大乘經典,也將六度規定爲“菩薩道”的基本行爲規範。《分別功德品》說,如果有人能夠受持《法華經》並且“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按:即禅定)、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對于這六度,完全可以結合現代生活補充新的意義,例如“布施”,不僅具有在物資上予以“救貧濟苦”以至財政援助的含義(財施),也包括興辦文化教育事業,傳播知識真理等(法施),也包括特定場合在精神上給人以安慰和鼓勵(無畏施)。在這方面可做的文章是很多的。

  慈悲,是大乘佛教的最高的道德觀念。《法華經》中多處提到慈悲,特別是《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集中貫徹了菩薩救苦救難的大慈大悲精神。慈,給人以安樂;悲,使人擺脫苦難。在現代社會,慈悲可以與人道主義相會通,應當大力提倡。在某些國因遭遇自然災害、戰爭而面臨危及生存的困難、苦難時,一切信奉法華佛法的人們應當配合國際社會給予積極的救援。

  未來21世紀的北傳佛教,特別是其中奉《法華經》爲基本經典的天臺宗和其他佛教宗派仍將尊奉此經爲最高的經典,並且將繼續依據和發揮此經的內容充實自己的教義體系。然而可以預料,未來的法華佛法必然富有新的時代特色。

  1999年2月20日

  作者寫于北京南方莊公寓

  

《中國曆史上的《法華經》及其在21世紀的意義》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鑒真大和尚東渡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