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真大和尚東渡
編輯:楊曾文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隋唐時期有不少中國僧人到日本傳法,同時也將中國先進的文化帶到日本,爲促進日本社會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這當中,唐代大和尚鑒真是最卓越的代表。他懷著到異域傳法授戒的情熱,冒著喪身千裏波濤的危險,經過六次東渡,終于到達日本,爲日本佛教的傳播和推進中日兩國文化的交流做出了不朽的功勳。本文對鑒真的生平簡曆和六次東渡的艱辛經過、在日本傳法授戒的事迹、他在中日文化交流史和日本佛教史上的重大貢獻等作了系統的介紹,認爲鑒真所表現出來的堅強的意志和一往無前的精神永遠值得人們學習。
關鍵詞:鑒真、東征傳、戒律、日本律宗、普照
作者簡介:楊曾文,生于1939年12月7日,山東省即墨市人,現爲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禅宗史》,參與共著《中國佛教史》一至叁卷,主編《日本近現代佛教史》等。
日本是中國隔海相望的近鄰,在中國古代史書中,也將日本稱爲“倭國”,自古與中國文化交流十分密切。公元538年中國佛教通過朝鮮半島傳入日本,此後通過海路與中國之間的佛教文化交流愈益頻繁。當時日本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比較後進,統治者積極從以中國爲代表的大陸輸入先進的科技文化,以推進日本社會文化的進步。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佛教充當了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和橋梁,甚至被看作是大陸先進文化的代表和載體。
隋唐時期有很多日本僧人相繼到中國留學和求法,也有不少中國僧人到日本傳法。他們在傳播佛法的同時,也將中國先進的文化帶到日本,爲促進日本社會體製革新和文化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在這當中,唐代大和尚鑒真是最卓越的代表,他懷著到異域傳法的情熱,冒著喪身千裏波濤的危險,經過六次東渡,終于到達日本,爲日本佛教的傳播和推進中日兩國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光昭日月、流芳千古的功勳。
鑒真東渡前的日本佛教和戒律
從佛教傳入日本到鑒真東渡,佛教已在日本流傳了200多年,開始主要受到天皇和貴族的信奉,後來逐漸傳播到平民之中。7世紀末全國有寺545所,僧尼也逐年增加,僅在京城七大寺就有僧尼3363人。從公元710年定都奈良到794年遷都平安,史稱奈良時代。在定都奈良過程中,舊有的大寺也遷移到奈良,此外聖武天皇(724-749年在位)又建立供奉盧舍那佛金銅造像的東大寺,在各地(稱國,比現在的縣略小)建造國分寺,安置僧尼供奉、誦讀護國經典《金光明經》、《法華經》、《仁王般若經》等,祈禱佛菩薩、善神護國佑民。隨著日中佛教交流的發展,大量漢譯佛典和中國僧人的著述相繼傳入日本,到8世紀出現以研究一部經典或幾部經典爲中心的佛學團體,開始形成具有學派性質的所謂“奈良六宗”,即叁論宗和成實宗、法相宗和俱舍宗、華嚴宗,最後是由鑒真開創的律宗。
在鑒真東渡之前,雖然從朝鮮、中國陸續傳入一些戒律,然而長期以來沒有條件按照戒律如法舉行度僧授戒儀式。按照戒律規定,歸依佛教並受五戒成爲居士,受十戒爲沙彌或沙彌尼,受具足戒後才爲正式僧尼。授具足戒必須有十師(叁師七證)或至少需有五師(叁師二證),才能舉行儀式,此外還有種種程序規定。然而,日本長期缺乏系統的律學理論和合格的律師,僧尼出家受戒是按大乘佛教經典《占察善惡業報經》、《菩薩地持經》、《瑜伽師地論·戒品》的說法,或是請受過戒的僧人授大乘叁聚淨戒(攝律儀、攝善法、饒益有情叁戒),或是在佛、菩薩像前自己發誓受戒。當時僧尼具有免除課役的持權,朝廷爲保障財政收入嚴格控製僧尼出家的數字。然而在通行這種授戒方法的情況下,是難以製止私度僧尼的。爲此,天皇下诏派人到中國聘請律學高僧並輸入戒律著作,企圖通過集中授戒來加強對僧尼出家的控製和管理。
日本天平五年(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聖武天皇敕興福寺僧榮睿和大安寺僧普照搭乘遣唐使的船到中國留學並邀請律僧赴日傳授戒律。最早應請赴日傳律的唐僧是洛陽大福先寺的道璇(702-760年)。他是禅宗北宗普寂的弟子,對華嚴、天臺、律諸宗和禅宗都有很深的造詣。他以奈良大安寺爲中心向日本僧人講授道宣的《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又講大乘戒律《梵網經》等,然而因爲沒有具備戒律規定的十師,仍不能立壇授戒。
鑒真大和尚的簡曆和唐代律宗
鑒真(688-763),在日本被尊爲“唐大和尚”,或“唐大和上”,俗姓淳于,廣陵江陽縣(在今江蘇揚州)人。他的父親先在揚州大雲寺從智滿禅師受戒爲居士,並跟他學禅法。武周天長元年(701年)鑒真十四歲,一天隨父親到寺,看見佛像心受感動,産生出家的念頭,並請求父親允許他出家。他的父親雖感到詫異,但還是同意了。正好此年朝廷有诏命天下諸州度僧,鑒真便拜智滿爲師出家爲沙彌,編籍于大雲寺。在唐中宗即位恢複唐朝後,大雲寺改稱龍興寺。
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鑒真十八歲,他從道岸(654-717)律師受菩薩戒。景龍元年(707年)鑒真二十歲,先到東都洛陽,後入西都長安,翌年叁月于長安實際寺登壇由弘景(634-712)律師任戒和尚受具足戒。道岸、弘景都是唐代南山律宗創始人道宣的再傳弟子,是當時精通佛教戒律的著名律師。弘景,在宋以後的史書中因避太祖之父趙弘殷的名諱改稱恒景。他精通天臺宗教義,曾長期住天臺宗傳法中心之一的荊州(治今湖北江陵)玉泉寺。從鑒真後來在日本與弟子除弘傳戒律外還傳天臺宗的事實來看,鑒真受戒後可能還從弘景學習天臺宗教義。此後,鑒真巡遊兩京,訪師求學,深入學習佛教經、律、論“叁藏”,尤重律學。(以上主要據《東征傳》並《宋高僧傳》卷十四《鑒真傳》)[1]
律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之一,唐代分爲叁派,皆弘傳《四分律》。這叁派是:
一是由隋唐間的法砺(569-635)創立的相部宗,他撰有《四分律疏》、《羯磨疏》及《含忏輕重儀》等,因長期在安陽(相州诒所,在今河南)傳法,故被稱爲相部宗。法砺的弟子有滿意、懷素等,滿意的弟子有大亮、義威、遠智、定賓等多人。定賓著《飾宗義記》解釋法砺律學思想,也十分有名。
二是道宣(596-667)創立的南山律宗,他撰有《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羯磨疏》、《戒本疏》等,同時撰有《續高僧傳》、《大唐內典錄》及《廣弘明集》、《古今佛道論衡》、《釋迦譜略》等多種佛教史書。因道宣長期在終南山修行和傳法,其律學稱南山律宗。道宣弟子中以文綱(636-727)最有名,文綱有弟子弘景、道岸等人。
叁是由懷素(624-697)創立的東塔宗,他撰有《四分律開宗記》,對法砺的律學提出不同見解,稱《新疏》,又撰《新疏拾遺鈔》等。因他所在的長安西太原寺有東塔,故其律學稱東塔宗。然而到唐後期,道宣的南山律宗成爲中國律學正統,其他二派逐漸衰微。
道宣的律學的最大特點是將小乘《四分律》的戒法納入大乘佛教的教義體系之中,以法相宗的心性思想诠釋“戒體”,主張以第八識阿賴耶識中的“善種子”爲戒體,並提出“止持”(止惡,主要指戒律前面的禁戒部分)與“作持”(行善,指戒律後面的儀規部分)並重的理論。大約到唐朝末期,相部宗與東塔宗兩大律派逐漸衰微,只有道宣的南山律宗傳承不絕,成爲中國漢語系佛教的正統律學。[2]
鑒真在長安、洛陽先後從當時著名律學高僧學習南山宗和相部宗的律學。據日本江戶時期(1603-1867)凝然《叁國佛法傳通緣起》卷下,鑒真除師事道岸、弘景之外,還從道宣的另一弟子融濟學習道宣的《四分律行事鈔》、《羯磨疏》和《釋門亡物輕重儀》等;隨相部律宗法砺的再傳弟子義威、遠智、全修、慧策、大亮等學習法砺的《四分律疏》等。[3]
鑒真從兩京遊學之後回到揚州,在大明寺傳授戒律,在啓程東渡之前,已經成爲唐土著名的律僧,如日本元開撰《唐大和尚東征傳》所說:“江淮之間,獨爲化主。”[4]
叁、六次東渡,最後成功的艱難曆程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日僧榮睿、普照在中國留學已經達十年之久,一直留心尋覓能夠到日本傳律的高僧,希望早日回日本複命。他們聽說鑒真的盛名和學問,決定前往揚州禮請鑒真赴日傳法。他們先約請長安安國寺僧道航、澄觀,洛陽僧德清,高麗僧如海隨他們同到日本。又通過宰相李林甫之兄李林宗寫信給揚州倉曹李湊(主管漕運的官員),請他負責造船、備糧,作東渡的准備。此後他們與同學日本僧玄朗、玄法一起出發到揚州大明寺邀請鑒真東渡傳法。他們到達大明寺時,正值鑒真在講授律學。他們在向鑒真頂禮後,便鄭重邀請他東渡傳法,說:
佛法東流至日本國,雖有其法,而無傳法人。日本國昔有聖德太子曰:二百年後,聖教興于日本。今鍾此運,願和尚東遊興化。(《東征傳》)
鑒真聽後便産生東渡之意,向門下弟子講他過去聽說日本國長屋王[5]崇敬佛法,曾派人到中國將所造千領袈裟施給僧衆,袈裟邊緣上繡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可見日本必將“佛法興隆”,便問弟子:
今我同法衆中,誰有應此遠請,向日本國傳法者乎?(《東征傳》)
鑒真首先是想動員弟子應邀前往日本傳法。然而弟子們對此沒有響應。弟子祥彥見此情景,便對鑒真解釋說,衆人所以沈默沒有應允,是因爲擔心“彼國太遠,性命難存,滄海渺渺,百無一至”。他說的是事實,在當時條件下東渡日本確實是充滿艱辛和危險的。鑒真聽後便斷然表示:
是爲法事也,何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東征傳…
《鑒真大和尚東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