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世紀中國佛教的使命和社會關懷

  新世紀中國佛教的使命和社會關懷

  編輯:楊曾文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新世紀中國佛教的使命是實踐人間佛教,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 在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應當創造條件創立和擴大社會慈善公益事業,支持社會文化教育,扶貧濟困,助殘救孤,開展其他造福于人群社會的活動,並且建議加強對臺灣地區佛教慈善事業經驗的研究和汲取。

  關 鍵 詞:人間佛教 社會慈善事業 社會關懷

  作者簡介:山東省即墨市人,196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爲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著有《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禅宗史》等。

  關于近代以來太虛法師倡導的人生佛教和此後他的學生印順法師進而提倡人間佛教的曆史和理論問題,近年兩岸四地的教內外學者做了很多研討,發表的論文也很多。筆者也寫過這方面的文章。1因此,這裏不擬對這個問題再做論述,想直接從新世紀中國佛教的使命入手,對人間佛教與佛教的社會關懷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向諸位請教。

  一、實踐人間佛教:新世紀中國佛教的使命

  1年前,即1983年12月,趙樸初會長在中國佛教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作的《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紀念報告中,曾意味深長地提出: 中國佛教已有近二千年的悠久曆史。在當今的時代,中國佛教向何處去?什麼是需要我們發揚的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

  對于第一個問題,趙樸初會長明確地回答:我以爲在我們信奉的教義中應提倡人間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內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廣大行願。《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揭示了佛陀重視人間的根本精神。《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闡明了佛法與世間的關系。佛陀出生在人間,說法度生在人間,佛法是源出人間並要利益人間的。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就會自覺地以實現人間淨土爲己任,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對于第二個問題,提出應當繼承和發揚中國佛教的“農禅並重”、“注重學術研究”、“國際友好交流”叁大優良傳統。2此後趙樸初會長在1987年2月中國佛教協會第五屆全國代表會議所作的《團結起來,發揚佛教優良傳統爲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作貢獻》的報告中不僅重新強調了人間佛教思想,而且作了新的發揮。在這次會議新修訂的中國佛教協會章程上,將“團結全國各民族佛教徒提倡人間佛教積極進取思想,發揚佛教優良傳統,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到第二條的內容之中。趙樸初會長在1993年10月中國佛教協會第六屆全國代表會議所作的《中國佛教協會四十年》的報告中又重申了人間佛教的思想,並著重強調今後如何加強佛教自身建設的問題。

  2002年9月下旬,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召開了佛協第七次代表會議,新任會長一誠法師在《繼承趙樸初會長遺願,同心協力,開創中國佛教事業新局面》的報告中,號召佛教界積極實踐人間佛教思想,將教育、培養人才、勤修叁學、奉獻造福于社會作爲實踐人間佛教理念的重要內容。在新修改的佛協章程中明確地將“倡導人間佛教思想”寫入“總則”。

  2003年9月,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紀念中國佛教協會成立五十周年的慶典,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聖輝法師在《中國佛教協會五十年》的報告中對50年來中國佛教走過的道路作了回顧,對取得的經驗作了系統而深刻的總結,提出中國佛教協會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基本任務是:高舉愛國愛教、團結進步的光輝旗幟,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弘揚人間佛教積極進取思想,發揚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維護法律尊嚴,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引導各民族佛教徒爲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貢獻。

  對于如何弘揚人間佛教進取思想,報告從理論闡釋和實踐兩個方面作了說明:1、在理論上、思想上應結合時代的進步對佛教基本教義做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闡釋,把弘揚人間佛教置于重要地位,提高信徒的道德素質和覺悟水平;2、在實踐中,“繼續加強佛教學術文化事業,對于佛教在哲學、文學、藝術、建築、醫藥等方面的寶貴遺産及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要加強收集、整理、發掘和研究,以豐富祖國的文化資源;同時,要發揚大乘菩薩的大願大行,遵循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情懷,自利利他,廣種福田,開展社會慈悲事業和公益事業,幫助衆生離苦得樂。本會號召全國佛教徒報國土恩,成就菩薩的願行,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3

  可見,中國佛教協會在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後,響應黨和政府在新時期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總方針和總政策,加強社會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設的指導方針,以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更加明確地強調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和實踐人間佛教積極進取的思想。

  在新世紀實踐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人間佛教思想,佛教應當如何關懷社會人生,爲造福社會民衆,爲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做出新的貢獻呢?筆者根據以上所引中國佛教協會領導人的報告和佛協章程的精神,歸納出以下兩點:

  (一)以佛法淨化人心:結合現代社會的環境和民衆的思想情況,闡釋佛教中的五戒、十善、四攝、六度、慈悲喜舍等中所蘊含的道德思想,不僅淨化自己,而且通過講經弘法、刊物媒體和多種爲民衆喜見樂聞的形式,化導信衆,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和道德的建設。陶靜(二)以慈濟事業回報社會:通過支援災區民衆、捐助希望工程、開辦或改善各種類型的佛教慈善事業、濟貧扶殘、致力自然環保和保護動物等,爲造福社會民生,爲建設人間淨土努力奉獻。

  這就是上引趙樸初會長講的:“自覺地以實現人間淨土爲己任,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聖輝常務副會長講的“發揚大乘菩薩的大願大行,遵循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情懷,自利利他,廣種福田,開展社會慈悲事業和公益事業,幫助衆生離苦得樂”。

  以下從幾個側面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想法。

  二、期待與回報:新世紀佛教的社會關懷

  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經濟日益全球化的新世紀,在中國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形勢下,中國佛教實踐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人間佛教積極進取的思想,應當爲造福社會、福利人群做些什麼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應該考察一下處在新形勢下的社會民衆對佛教這一傳統宗教有什麼期待,然後再回答佛教應當和能夠做些什麼。

  作爲佛教的普通信衆來說,佛教是他們虔誠信仰的宗教,真誠希望佛教能夠根據他們原有的素質學識水平教導他們深淺相宜的佛法,在不脫離日常生活中從事修行,以不斷啓迪智慧,消除來自內心和外界的種種身心苦惱,明確自己最後要達到的解脫目標。他們也希望寺院組織一些爲他們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通過參加這樣的活動,增加與教友、社會各方面的人們接觸的機會,擺脫現代城市樓群生活帶來的閉塞和郁悶,促使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冷漠感得以溫潤起來。同時,他們也希望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能得到來自寺院、信衆團體的關懷和援助。

  至于社會上沒有皈依佛教的廣大民衆,他們雖然對佛教不太熟悉,然而一般都認同佛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中國民族宗教之一,對佛教都抱有好感,其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對佛道二教都信仰,進寺院或進道觀都磕頭燒香。他們希望看到佛教寺院秩序嚴整,環境清雅,進入每個寺院好像進入人間淨土;在各地發生自然災害的時候佛教團體能夠及時伸出救援之手;在社會各界紛紛向希望工程捐款,資助貧困地區辦學時,佛教團體也能伸出援手;也希望得到介紹佛教教義、道德的通俗讀物;希望佛教界利用自己的場所和資金開辦慈善社會事業。對于處在名勝、山林地區的寺院,他們贊賞這些寺院僧衆爲保護古迹名勝和開發山林、保護自然風景區做出的貢獻。

  對于從事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者來說,他們對佛教的期望值可以說是很大的。他們希望佛教隨應時代進步,徹底擺脫晚清以來佛教界嚴重脫離現實生活而沈溺于“死人的佛教”、“鬼的佛教”的衰敗之風,繼承和發揚貼近人生和關懷人生的人間佛法,貫徹以人爲本的精神,在現實社會中弘法,在現實社會中利生,爲造福社會,服務民衆做出貢獻。他們也希望中國佛教能夠吸收現代科學技術、傳媒和管理方法,乃至吸收基督教及其他宗教的某些做法,加強對寺院、教團、佛教院校和寺院經濟的管理,辦好社會慈善救濟事業,使佛教在社會上更具有適應能力、活動能力。至于對佛教熟悉並且從事佛教研究的絕大多數學者,更是對佛教愛護有加,他們在進行自己的專題研究之外,也特別致力于人間佛教的研究,希望中國佛教在弘揚人間佛教的過程中不斷得到發展,獲得新的飛躍。

  從中國共産黨和政府的角度來說,在改革開放以來對宗教的認識更加深入和符合實際情況,製定的宗教政策更加寬松和富有適應性。在這裏,讓我們重溫部分領導同志的講話。2002年國家宗教事務局葉小文局長在中國佛教協會第七屆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致詞中,對佛教界提出四點希望:一、發揚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服務兩個文明建設,其中提到:“政府鼓勵和支持宗教界發揮宗教中的積極因素爲社會發展和穩定服務,鼓勵宗教界多做善行善舉。在國家的引導和管理下,宗教組織可以從事一些有益于社會發展的公益、慈善活動”,號召繼承和發揚人間佛教思想;二、加…

《新世紀中國佛教的使命和社會關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