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能的勸善止惡倫理思想試析

  慧能的勸善止惡倫理思想試析

  楊曾文

  

  內容提要:據敦煌本、元·宗寶本《六祖壇經》,對慧能在傳授“識心見性”和“無念爲宗”禅法的過程中,倡導信衆進行道德修養和道德實踐的倫理思想作概要考察和論述。

  關鍵詞:慧能 無相戒 佛教倫理 識心見性 淨心

  作 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指導教師,著有《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禅宗史》、《宋元禅宗史》等。

  

  

  中國禅宗六祖慧能大師以韶州曹溪寶林寺爲傳法中心創立了中國禅宗南宗,弘傳以“識心見性,自成佛道”爲宗旨的“頓教”禅法。唐末五代,南宗成爲禅宗主流,至兩宋禅宗進入鼎盛時期,對中國佛教和曆史文化産生極爲深遠的影響。

  禅宗在社會各階層民衆中傳播,除了闡釋“識心見性”、“即心是佛”等禅法思想外,還在各種場合以十分靈活的方式向信衆弘傳與中國傳統倫理十分接近的佛教倫理思想和道德規範,引導廣大信衆淨化心靈,增進道德情操的修養,以行善止惡,促進家庭、社會的和諧。這是禅宗之所以能夠得到社會廣泛認可,得到廣大信衆支持和信奉的重要原因。

  現主要根據敦煌本、元·宗寶本《六祖壇經》,對慧能的倫理思想和道德理念作概要考察和論述。

  

  一、 借授“無相戒”,引導信衆確立實踐至高道德的理念

  

  慧能(638-713)在黃梅東山寺從弘忍受法南歸,以韶州曹溪寶林寺(今廣東省韶關南華寺)爲傳法中心,按照自己對佛法的理解並結合傳法的實踐,建立了以“識心見性,自成佛道”和“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爲宗旨的南宗“頓教”禅法體系,致力培養弟子,向社會民衆傳法,不斷擴大影響。經過唐末五代,慧能的南宗傳播于南北各地,先後形成“禅門五宗”——臨濟宗、沩仰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進入兩宋禅宗臻于鼎盛,不僅對中國佛教,而且對中國思想文化都産生了極爲深遠的影響。

  原因何在?慧能在向信衆倡導以“識心見性”爲至高目標的禅法同時,還在各種場合向信衆弘傳佛教倫理思想,引導他們確立實踐至高道德的理念,在日常修行和生活中致力淨化心靈,行善止惡,將日常道德修養與最後達到見性解脫的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一來,禅宗不僅迅速得到儒者士大夫的支持,也得到廣大民衆理解和接受,從而不斷拓展傳播的社會空間。

  唐本《六祖壇經》(敦煌本)記載,慧能回到曹溪後,應韶州刺史韋璩之請到韶州大梵寺向包括州縣官員在內的衆多聽衆說法。慧能在向聽衆介紹自己的身世後,首先向聽衆授“無相戒”。他所授的“無相戒”是以佛性爲戒體的大乘菩薩戒,亦即《梵網經》中所說的“佛性戒”,並且把授這種戒與傳統的“四弘誓願”、“忏悔”、“叁歸依”結合在一起,宣示衆生皆有佛性,皆可自修自悟。爲什麼稱“無相戒”呢?一是表示此戒以“佛性”爲體,而“佛性”是實相無相的;二是通過授戒說法來引導信衆體認象征佛性的戒體,而不授以如同具足戒(按《四分律》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或菩薩戒(按《梵網經》有10重戒、48輕戒)蘊含具體內容的“戒相”。

  慧能所授的無相戒包括四項:歸依自性叁身佛,四弘誓願,無相忏悔,叁性叁歸依戒。借助歸依自身“自性”叁身佛,讓信衆建立佛在自性、即心是佛的信念,接受“以心傳心”、“識心見性”等宗旨;通過發“四弘誓願”,認同慧能的創新闡釋,接受自修自悟,“自成佛道”的主張;進行“無相忏悔”,無需忏悔任何具體罪過,讓信衆在內心斷除迷妄、煩惱、雜念,以確立終生以實現至高道德境界的理念和意志;傳授“無相叁歸依戒”,將歸依外在的佛法僧“叁寶”,改爲歸依“自性叁寶”——自性的覺、正、淨,以堅定佛在自性的理念。慧能借助信衆受無相戒的儀式,促使信衆了解並信奉南宗“頓教”的禅法宗旨,成爲南宗弟子。

  在授無相戒的過程中,不僅始終貫徹著佛在自性和自修自悟的禅法思想,也貫徹著以自我心靈淨化和道德修養作爲實現見性解脫基本要求的思想。現主要結合其中的歸依自性叁身佛和“無相忏悔”這兩項來加以說明。

  慧能向信衆講,大乘佛教所信奉的叁身佛,即法身佛、化身佛和報身佛,從根本上來說皆在自性,只是因爲人們不知道,才把叁身佛當成外在的,到身外求佛歸依佛,“外覓叁身如來,不見自色身中叁身”。爲什麼佛在自性呢?他說:

  

  一切法在自性,名爲清淨法身。自歸依者,除不善心及不善行,是名歸依。思量惡法化爲地獄,思量善法化爲天堂,毒害化爲畜生,慈悲化爲菩薩,智慧化爲上界,愚癡化爲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見。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常思于後。常後念善,名爲報身。一念惡,報卻千年善亡;一念善,報卻千年惡滅。無常已來後念善,名爲報身;從法身思量,即是化身;念念善,即是報身。自悟自修,即名歸依也。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歸依也。但悟叁身,即識大意。(敦煌本《六祖壇經》)[1]

  

  佛教講的“歸依”具有禮敬、歸投、依伏、依托的意思,歸依佛、法、僧叁寶,就是歸依佛教,就是虔誠地信奉、禮敬和依仗佛教。慧能側重從思想轉變上講歸依。既然歸依自性法身佛,就應轉變心態,所謂“除不善心及不善行,是名歸依”;“自悟自修,即名歸依也”。這裏包含了對道德修養的要求,即要將一切不善的、不清淨的心念加以清除,在行爲上製止一切不善的行爲,以形成與自性法身佛相適應的精神環境,才能歸依法身佛。慧能在領信衆歸依“自性叁寶”時,對歸依佛有這樣一段解釋:“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離財離色,名兩足尊(按:指人中之尊)。”這裏同樣將歸依佛與道德修養聯系了起來。所謂“少欲知足,離財離色”,正是佛教倫理的基本要求。

  慧能還借機發揮說:地獄、天堂、畜生、菩薩、上界、下方,皆是衆生心態和精神境界造成的:“思量惡法化爲地獄,思量善法化爲天堂,毒害化爲畜生,慈悲化爲菩薩,智慧化爲上界,愚癡化爲下方”,以此激勵人們向善止惡,以慈悲、智慧來利益人群,造福社會。他說報身佛是心性的念善爲善的功能,化身佛是心性的應變思量的功能,皆未離開自性。

  關于無相忏悔,在敦煌本《六祖壇經》中是這樣記述的:

  

  今既發四弘誓願訖,與善知識無相忏悔,滅叁世罪障。大師言:善知識,前念後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惡行一時﹝除﹞,自性若除即是忏。前念後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癡染,除卻從前矯诳心,永斷名爲自性忏。前念後念及今念,念念不被疽疫染,除卻從前嫉妒心,自性若除即是忏。[2]

  

  佛教將能夠引起各種過錯乃至罪惡、人生種種煩惱痛苦和招致生死輪回的根本原因歸結爲貪、嗔、癡,稱之爲叁毒。佛教的道德修養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圍繞克製乃至最後斷除貪、嗔、癡而進行的。在這一點上,佛教的道德修行與以解脫成佛爲最高目標的修行是一致的。所謂“無相忏悔”,並不要求對照佛教戒律檢查違犯過什麼戒條,進行忏悔,而是從佛教道德的整體高度,要求信衆確立終生不受貪、嗔、癡的影響,除卻愚迷、矯诳、嫉妒等等思想,以免招致過錯和做出各種惡行。慧能對忏悔解釋說:“忏者,終身不作;悔者,知于前非。惡業恒不離心,諸佛前口說無益。我此法門中永斷不作,名爲忏悔。”他向信衆強調的是終生不作惡業,並且應做到言行一致。

  在元代宗寶本《六祖壇經》中還記載,慧能引導信衆“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借說法向他們傳授“自性五分法身香”。即:

  

  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妬、無貪嗔、無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

  叁、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能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衆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

  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

  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善知識!此香各自內熏,莫得外覓。[3]

  

  慧能所說的“自性五分法身香”,是指衆生自性本有的道德屬性、道德潛能或境界。他傳授這五種香,實際是引導信衆體認這種思想,並要求他們通過修行“各自內熏”來加以挖掘、發揚,好像儒家性善論者主張人們的道德實踐就是發揮生來所秉有的善性(仁義禮智四端)那樣。如果真的做到無非、無惡、無嫉妬、無貪嗔、無劫害;雖見善、惡境相而自心不亂;不造諸惡,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廣學多聞,識自本心……,豈不是達到道德的至高境界了嗎?雖說這還不是“識心見性”的解脫境界,然而卻是通向這一境界的必要前提。

  

  二、 西方淨土和自我淨心、人間淨土

  

  慧能在大梵寺授無相戒之後,接著向信衆講般若波羅蜜法,將他經過深思熟慮體悟出來的道理講解授給信衆。他把般若之智和佛性、空觀和心性之有,加以會通結合,把般若學說所說的“空”與心性等同起來,說人人皆具清淨的佛性本心,然而因爲受到世俗“妄念”掩覆而不能顯現,如果借助般若智慧來觀察領悟世界的實相,便可使各種掩蔽自性的煩惱和妄念斷滅,從而覺悟本有的清淨佛性,達到至高的精神解脫的境界,即“一悟即至佛地”。他還對自己的寄坐禅于日常修行和生活的“無念”、“定慧等”的禅法作了詳細的講述。他在講述中,特別強調:凡夫與佛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關鍵在迷、悟之間,凡夫一念覺悟便可立即成佛,並且說修行不必遠離現實生活,即使在充滿煩惱的世俗環境也可以達到覺悟。

  當時社會上淨土…

《慧能的勸善止惡倫理思想試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