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万行,而住有所得中不知诸法空义者,终究不能成就菩提佛果。只有体悟诸法毕竟空不可得,而悟入真空实相第一义空,即得菩提大涅槃而成就佛道。如《中论》云: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法不成。[⑦]
由此可知,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就是对“空”义的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在大乘佛法中认为只有“毕竟空义”才能成就一切法,如果说破坏了“空”义即破坏一切法。因为“性空”是诸法的自性,只有成就诸法自性空,才能成就诸法体相。所以说:“佛以第一义空,为众生说一切法”也就是这个道理。
在《大品经》中说:
第一义相者,无作无为,无生无相无说,是名第一义,亦名性空,亦名诸佛道。是中不得众生,乃至不得知诸见者,不得色受想行识,及至不得八十随行好。[⑧]
因为诸法性空不可得,菩萨非为有诸法实相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说有人以有所得而求诸法实相者,则不能见诸法空性,而成为有所得执见。今第一义空是无作无为,无生无相无说之法,不能以有所得之心相可见,所以说“是性空前际性空,后际性空,中际性空,无不性空时”。此性空即是诸法实相,也是诸佛大涅槃之相。如《大品经》中说:
过去十方诸佛道,所谓性空也,未来现在十方诸佛道,所谓性空也,离此性空世间无道无果,闻是诸法性空便不失一切种智。[⑨]
由此我们可知,性空法门是十方诸佛成佛的要道,也是一切菩萨趣向佛果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教义。如果离开了此“空”义,世间无道无果,也就没有成佛之道。所以《法华经》云: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寂灭相,终归于空。[⑩]
由此可见,“空”义是大乘佛法的究竟甚深之道。本论“但解空义”即是解释和论述这种究竟了义之教,所以说此“空”义即是诸法的实相,也是真如法性。解此“空”义者,即便具足一切法的中道第一义空。
四、略谈《十二门论》对三论宗思想发展的意义
《十二门论》历来是作为三论宗的三部立论之一,而受到故今以来学习和研究三论及佛学的人士所重视。《十二门论》虽然全书只有二十六个偈颂,总共一万多字,但它所涉及到的理论问题却十分广泛,其中有些还得到了相当深入的讨论。这种讨论在当时的印度学术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理论传入到中国以后,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很大影响,很快引起了中国学术界和佛教界的重视和研究。对于三论宗和佛教界的意义,这里主要列举其中明显的几点以供研习者参照。
一者、摧伏其外道,广明摩诃衍:如果从佛教发展的历史来看,《十二门论》属于龙树众多著作中论战性质的一类,其中除了正面阐述佛教关于空的理论外,更重要的是从理论上对于当时印度思想界流行的胜论、数论和小乘部派等思想作了系统的针对性的批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乘佛教得以在印度崛起,龙树的思想是功不可没,其中《十二门论》的思想对当时的大乘佛教思想激励非常之大。
二者、实相之折中,道场之要轨:如果从佛教理论体系内部而言,《十二门论》作为三论之一,有其独特的地位和重要性。它不仅把《中论》的基本思想缘起性空和二谛思想准确的表达出来,而且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通过自己独特的十二种观法的方式,直接体现了龙树的思想中以“境智”为宗,以二谛中道为思想的破邪显正的特点。所以《十二门论》不仅是《中论》的入门纲要,更是一部独立的中观思想作品,表现了龙树对大乘第一义空思想的发展。
三者、破斥诸有见,显大乘空义:《十二门论》既有对缘起性空,二谛中道等佛教大乘思想理论的正面阐述,同时又广泛的对当时印度佛教界各种执三世实有的思想,从大乘佛教性空思想的立场加以批判。《十二门论》的出现配合了龙树其它著作及提婆的《百论》,对印度当时盛行的外道及小乘有部思想进行了沉重的打击,为大乘佛教思想在印度的建立和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者、批六家七宗,显般若正教:在龙树的思想未传到中国之前,中国佛学界正在经历一个在传统文化中独立的过程,标志着般若学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最为突出的是“六家七宗”的思想。其中心课题是对般若经中“空”的思想的认识和研究,对般若思想的理解众说纷纭,但都偏离了般若思想的宗旨。《十二门论》等三论的翻译,对中国佛学界当时的混乱是一剂最好的良药,不仅受到了当时佛学界的重视,而且对般若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僧叡的《中论·序》所说:“寻斯四论,真若日月入怀,无不朗然鉴彻矣!”
五者、破斥诸偏空,显毕竟空义:《十二门论》通过十二种方法阐述龙树的大乘空观“无所得”思想,它的特点在于从无性、无相、无作三个方面论述无生的道理,最后归入诸法毕竟空之境。虽然中国佛学界对大乘的毕竟空思想也从不同的角度,及不同程度上作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但仍然与般若性空的思想有很大的偏差。直到罗什来华以后中国佛学界才对大乘性空思想得到了全面的认识。其中《十二门论》的解空思想,无形中是龙树大乘空观思想的最据典型的思想。所以说《十二门论》在澄清中国当时对性空理论的混乱情形起到了很大作用。
六者、破斥神我说,申显无我论:《十二门论》对中国佛教界的另一个极为突出的贡献,就是它的“无我”论思想打破了传统的神我实有之说。无我论本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之一,但是由于早期佛典的传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把佛教无我论中的“我”理解为肉体之内的灵魂,于是佛教的轮回主体“识”就变成了不死的灵魂,发展成为后来的“神不灭论”等神识不空的思想。在《十二门论·观作者品》中,龙树在批判有我时,根据神与所作之苦不离不异的原则,说明了神的存在并不是轮回解脱的必须条件,相反不但罪福果报皆悉断灭,而且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解脱的可能性。这种理论思想准确的击中了当时中国佛学界对“神不灭”的理论要害。大力宣扬了佛教性空思想理论。
五、略明《十二门论》的内容组织
按通常对经论的分类来说,本论共分为三大部分:从“从当略释摩诃衍义”起,至“当以十二门入于空义”止为序分;从第一门至第十二门为正宗分;最后归结“是故当知一切法无生,毕竟空寂故”为流通分。在此正宗分中共分为三品:
一者、性空品:若就通而言之,此十二门皆明空义,本无阶位可言。但若从别而言者,观因缘门至观缘门三门主要讲一切因缘法无有自性,无自体实性者即是空。因为明性空者是说明空义的根本。由于此三门主要以说明性空为根本,所以名为性空品。二者、无相品:从前三品虽明性空之理,但因缘假有之相宛然而有。从性空面言是空,从缘起而言则是有,此有空皆是诸法之相,所以应再说明诸法之“相”。此无相品是从观相门至观因果门等六品可明之。三者、无作品:前已经说明无相意,今此从观作者门至观生门三门说明无作意。从观相品说明所观之境了不可得,但能观之智应当存在,仍然有功用、造作之意,所以今还要明智用俱空明无作意。
分析此三品为十二门,来说明大乘佛法之要意,所谓观因缘门者,万法所因,似各有性,但推而究之,实无自性。如果能通达此义,即见诸法实相。故以此为门;所谓观有果无果门者,重新推究此无自性之法,为是先有而生,还是为先无而生?但此有无皆是无生,故以此为门;所谓观缘门者,前面推究其因,今推究其缘,从四缘广略皆说明无有果,故以此为门;所谓观相门者,前三门从因缘说明诸法无生,今观相门推究三相,而有为法此三相皆是无,故以此为门;所谓观有相无相门者,前面说明有为法无三相,今推究三相为有为法之相者,是有三相为相,还是无三相为相?但此三相是有是无皆不能为相,故以此为门;所谓观一异门者,前面已明有相无相义,今再推究三相为在一法,还是为在异法?而实不一不异,故以此为门;所谓观有无门者,前面是明三相非相,今明四相非相,生、住二相为有,变、异二相为无,但此四相在同一处不能是有,那么不同之处也非是有,故以此为门;所谓观性门者,前面既明有无之意,今再推究其自性,诸法自性变易无常,皆从因缘而有,所以言无自性,故以此为门;所谓观因果门者,无自性之法,即是无有因果,从诸法变易中推求,则无所得之实理,故以此为门;所谓观作者门者,诸法既无因无果,当然也就无有作者,从因果作作者四处而言皆无,故以此为门;所观三时门者,前面既明无作,今再推究其因,从过现未三时皆明无作,故以此这门;所谓观生门者,作为有造作之人,生为有起业之法,今明三时中既然皆无,那谁为生法?故以此为门。由此十二门而分别论述大乘佛法的毕竟空思想。这就是《十二门论》的全论组成形式。
六、略述《十二门论》的造论缘起
所谓造论缘起者,就是说菩萨当时造此论的主要原因和时代背景。法藏大师著《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将以十门论说本论,其中第一门即是说《十二门论》的造缘所因,明《十二门论》的造论缘起有十义:
一者、承论主本愿力的原故,因为龙树在初地时已发此愿,于佛灭度后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更何况在佛经中已说佛为龙树授记,“当来然正法矩,灭邪见幢”,所以论主理应造论扶持正法久住。
二者、佛灭度后外道前后相续兴起,种种邪说纷纭而起诽谤佛法,论主为了破那些外道邪见,令六道众生回归正道,修学佛法得到究竟解脱。
三者、因为二乘之人不信大乘教法,固执小乘之法不能得到究竟解脱,今论…
《略述《十二门论》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