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述《十二門論》要義▪P2

  ..續本文上一頁萬行,而住有所得中不知諸法空義者,終究不能成就菩提佛果。只有體悟諸法畢竟空不可得,而悟入真空實相第一義空,即得菩提大涅槃而成就佛道。如《中論》雲: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法不成。[⑦]

  由此可知,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就是對“空”義的思想的理解和認識,在大乘佛法中認爲只有“畢竟空義”才能成就一切法,如果說破壞了“空”義即破壞一切法。因爲“性空”是諸法的自性,只有成就諸法自性空,才能成就諸法體相。所以說:“佛以第一義空,爲衆生說一切法”也就是這個道理。

   在《大品經》中說:

   第一義相者,無作無爲,無生無相無說,是名第一義,亦名性空,亦名諸佛道。是中不得衆生,乃至不得知諸見者,不得色受想行識,及至不得八十隨行好。[⑧]

  因爲諸法性空不可得,菩薩非爲有諸法實相而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果說有人以有所得而求諸法實相者,則不能見諸法空性,而成爲有所得執見。今第一義空是無作無爲,無生無相無說之法,不能以有所得之心相可見,所以說“是性空前際性空,後際性空,中際性空,無不性空時”。此性空即是諸法實相,也是諸佛大涅槃之相。如《大品經》中說:

   過去十方諸佛道,所謂性空也,未來現在十方諸佛道,所謂性空也,離此性空世間無道無果,聞是諸法性空便不失一切種智。[⑨]

  由此我們可知,性空法門是十方諸佛成佛的要道,也是一切菩薩趣向佛果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教義。如果離開了此“空”義,世間無道無果,也就沒有成佛之道。所以《法華經》雲: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寂滅相,終歸于空。[⑩]

  由此可見,“空”義是大乘佛法的究竟甚深之道。本論“但解空義”即是解釋和論述這種究竟了義之教,所以說此“空”義即是諸法的實相,也是真如法性。解此“空”義者,即便具足一切法的中道第一義空。

  

  四、略談《十二門論》對叁論宗思想發展的意義

   《十二門論》曆來是作爲叁論宗的叁部立論之一,而受到故今以來學習和研究叁論及佛學的人士所重視。《十二門論》雖然全書只有二十六個偈頌,總共一萬多字,但它所涉及到的理論問題卻十分廣泛,其中有些還得到了相當深入的討論。這種討論在當時的印度學術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這些理論傳入到中國以後,對中國文化發生了很大影響,很快引起了中國學術界和佛教界的重視和研究。對于叁論宗和佛教界的意義,這裏主要列舉其中明顯的幾點以供研習者參照。

   一者、摧伏其外道,廣明摩诃衍:如果從佛教發展的曆史來看,《十二門論》屬于龍樹衆多著作中論戰性質的一類,其中除了正面闡述佛教關于空的理論外,更重要的是從理論上對于當時印度思想界流行的勝論、數論和小乘部派等思想作了系統的針對性的批判。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大乘佛教得以在印度崛起,龍樹的思想是功不可沒,其中《十二門論》的思想對當時的大乘佛教思想激勵非常之大。

   二者、實相之折中,道場之要軌:如果從佛教理論體系內部而言,《十二門論》作爲叁論之一,有其獨特的地位和重要性。它不僅把《中論》的基本思想緣起性空和二谛思想准確的表達出來,而且深入淺出、言簡意赅的通過自己獨特的十二種觀法的方式,直接體現了龍樹的思想中以“境智”爲宗,以二谛中道爲思想的破邪顯正的特點。所以《十二門論》不僅是《中論》的入門綱要,更是一部獨立的中觀思想作品,表現了龍樹對大乘第一義空思想的發展。

   叁者、破斥諸有見,顯大乘空義:《十二門論》既有對緣起性空,二谛中道等佛教大乘思想理論的正面闡述,同時又廣泛的對當時印度佛教界各種執叁世實有的思想,從大乘佛教性空思想的立場加以批判。《十二門論》的出現配合了龍樹其它著作及提婆的《百論》,對印度當時盛行的外道及小乘有部思想進行了沈重的打擊,爲大乘佛教思想在印度的建立和進一步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四者、批六家七宗,顯般若正教:在龍樹的思想未傳到中國之前,中國佛學界正在經曆一個在傳統文化中獨立的過程,標志著般若學在中國的研究和發展,最爲突出的是“六家七宗”的思想。其中心課題是對般若經中“空”的思想的認識和研究,對般若思想的理解衆說紛纭,但都偏離了般若思想的宗旨。《十二門論》等叁論的翻譯,對中國佛學界當時的混亂是一劑最好的良藥,不僅受到了當時佛學界的重視,而且對般若思想在中國的發展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如僧叡的《中論·序》所說:“尋斯四論,真若日月入懷,無不朗然鑒徹矣!”

   五者、破斥諸偏空,顯畢竟空義:《十二門論》通過十二種方法闡述龍樹的大乘空觀“無所得”思想,它的特點在于從無性、無相、無作叁個方面論述無生的道理,最後歸入諸法畢竟空之境。雖然中國佛學界對大乘的畢竟空思想也從不同的角度,及不同程度上作了深入的研究和論述,但仍然與般若性空的思想有很大的偏差。直到羅什來華以後中國佛學界才對大乘性空思想得到了全面的認識。其中《十二門論》的解空思想,無形中是龍樹大乘空觀思想的最據典型的思想。所以說《十二門論》在澄清中國當時對性空理論的混亂情形起到了很大作用。

   六者、破斥神我說,申顯無我論:《十二門論》對中國佛教界的另一個極爲突出的貢獻,就是它的“無我”論思想打破了傳統的神我實有之說。無我論本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之一,但是由于早期佛典的傳入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人們把佛教無我論中的“我”理解爲肉體之內的靈魂,于是佛教的輪回主體“識”就變成了不死的靈魂,發展成爲後來的“神不滅論”等神識不空的思想。在《十二門論·觀作者品》中,龍樹在批判有我時,根據神與所作之苦不離不異的原則,說明了神的存在並不是輪回解脫的必須條件,相反不但罪福果報皆悉斷滅,而且也就從根本上否定了解脫的可能性。這種理論思想准確的擊中了當時中國佛學界對“神不滅”的理論要害。大力宣揚了佛教性空思想理論。

  

  五、略明《十二門論》的內容組織

   按通常對經論的分類來說,本論共分爲叁大部分:從“從當略釋摩诃衍義”起,至“當以十二門入于空義”止爲序分;從第一門至第十二門爲正宗分;最後歸結“是故當知一切法無生,畢竟空寂故”爲流通分。在此正宗分中共分爲叁品:

   一者、性空品:若就通而言之,此十二門皆明空義,本無階位可言。但若從別而言者,觀因緣門至觀緣門叁門主要講一切因緣法無有自性,無自體實性者即是空。因爲明性空者是說明空義的根本。由于此叁門主要以說明性空爲根本,所以名爲性空品。二者、無相品:從前叁品雖明性空之理,但因緣假有之相宛然而有。從性空面言是空,從緣起而言則是有,此有空皆是諸法之相,所以應再說明諸法之“相”。此無相品是從觀相門至觀因果門等六品可明之。叁者、無作品:前已經說明無相意,今此從觀作者門至觀生門叁門說明無作意。從觀相品說明所觀之境了不可得,但能觀之智應當存在,仍然有功用、造作之意,所以今還要明智用俱空明無作意。

   分析此叁品爲十二門,來說明大乘佛法之要意,所謂觀因緣門者,萬法所因,似各有性,但推而究之,實無自性。如果能通達此義,即見諸法實相。故以此爲門;所謂觀有果無果門者,重新推究此無自性之法,爲是先有而生,還是爲先無而生?但此有無皆是無生,故以此爲門;所謂觀緣門者,前面推究其因,今推究其緣,從四緣廣略皆說明無有果,故以此爲門;所謂觀相門者,前叁門從因緣說明諸法無生,今觀相門推究叁相,而有爲法此叁相皆是無,故以此爲門;所謂觀有相無相門者,前面說明有爲法無叁相,今推究叁相爲有爲法之相者,是有叁相爲相,還是無叁相爲相?但此叁相是有是無皆不能爲相,故以此爲門;所謂觀一異門者,前面已明有相無相義,今再推究叁相爲在一法,還是爲在異法?而實不一不異,故以此爲門;所謂觀有無門者,前面是明叁相非相,今明四相非相,生、住二相爲有,變、異二相爲無,但此四相在同一處不能是有,那麼不同之處也非是有,故以此爲門;所謂觀性門者,前面既明有無之意,今再推究其自性,諸法自性變易無常,皆從因緣而有,所以言無自性,故以此爲門;所謂觀因果門者,無自性之法,即是無有因果,從諸法變易中推求,則無所得之實理,故以此爲門;所謂觀作者門者,諸法既無因無果,當然也就無有作者,從因果作作者四處而言皆無,故以此爲門;所觀叁時門者,前面既明無作,今再推究其因,從過現未叁時皆明無作,故以此這門;所謂觀生門者,作爲有造作之人,生爲有起業之法,今明叁時中既然皆無,那誰爲生法?故以此爲門。由此十二門而分別論述大乘佛法的畢竟空思想。這就是《十二門論》的全論組成形式。

  

  六、略述《十二門論》的造論緣起

   所謂造論緣起者,就是說菩薩當時造此論的主要原因和時代背景。法藏大師著《十二門論宗致義記》,將以十門論說本論,其中第一門即是說《十二門論》的造緣所因,明《十二門論》的造論緣起有十義:

   一者、承論主本願力的原故,因爲龍樹在初地時已發此願,于佛滅度後弘揚佛法廣度衆生。更何況在佛經中已說佛爲龍樹授記,“當來然正法矩,滅邪見幢”,所以論主理應造論扶持正法久住。

   二者、佛滅度後外道前後相續興起,種種邪說紛纭而起誹謗佛法,論主爲了破那些外道邪見,令六道衆生回歸正道,修學佛法得到究竟解脫。

   叁者、因爲二乘之人不信大乘教法,固執小乘之法不能得到究竟解脫,今論…

《略述《十二門論》要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