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主造論破諸二乘異執,令諸二乘人能回小向大,回歸涅槃大道。
四者、因爲有大乘人雖然學大乘教法,但錯誤理解和認識大乘佛法之“真空”思想,成爲一種個人的執見而不能通達大乘空義,今論主爲破此等人所執著,使得真正悟到大乘無所得之正理。
五者、爲了能夠使一切學大乘教之人,真正正確認識和理解大乘佛法的真實究竟空寂思想,令學教之人都能真正相信、理解、接受而不生疑惑之心。
六者、爲了能夠顯現大乘佛法,般若真空思想在一切佛法中最爲重要和微妙。若能依此而修證,必能成就大乘萬德圓滿之行。
七者、爲了能夠完全徹底解釋大乘佛經中的“般若”甚深微妙之義,令此大乘佛法的甚深“般若”之義,顯現而得學教之人能夠認識和理解。
八者、爲了使有一類學教之人,因爲依論解釋而得悟入佛法真理者,由此論而悟入佛教正法。
九者、爲了能使佛滅度後,能夠幫助佛弘揚佛法,護持大乘教法令久住世間。
十者、爲了能夠用美妙的言辭和華麗的語言,廣泛宣揚大乘佛法,使得大乘佛法流布萬世,成爲一種最好的法供養者,以此來報答佛恩。
七、綜述《十二門論》的主要注疏
《十二門論義疏》叁卷(或作六卷),隋·吉藏撰。收在《大正藏》第四十二冊。系吉藏大師于大業四年(608)的講疏,乃爲解釋龍樹《十二門論》而作。文中初設標大宗、釋題目、敘造論之意、贊論之功能、贊論之利益、作者謙讓等六科,釋僧睿〈十二門論疏序〉。次立釋名、次第、根本、有無、同異等五門。“釋名門”解釋本論之題號及觀因緣門之名。“次第門”敘十二門之生起次第。“根本門”闡明大乘之乘,本諸法實相及一乘佛性之義。“有無門”述龍樹《無畏論》、《中論》,及本論製作的先後、本論偈頌與《中論》偈頌的同異。“同異門”辨《中論》與本論文義之同異及長行的作者。繼而隨該論本文加以疏釋。文中,並對犢子部、有部、攝論師、成實師、寶亮、智藏等所說,加以論評。
《十二門論宗致義記》二卷,唐·法藏述。收在《大正藏》第四十二冊。本書以華嚴一家之見地,闡釋龍樹《十二門論》之要義,與嘉祥吉藏所撰《十二門論疏》並爲《十二門論》注釋之雙璧。本書初立懸談十門,即︰(1)教起所因,(2)藏部所攝,(3)顯教分齊,(4)教所被機,(5)能诠教體,(6)所诠宗趣,(7)造論時代,(8)傳譯緣起,(9)釋論題目,(10)隨文解釋。此中,所诠宗趣系以華嚴終教之意作解,論破邪顯正無差別性無前後,立破紛然未曾有,又謂空有二谛相即相入無礙。次以細科诠釋論文。另外,有《十二門論玄談》唐道明法師所著,本書是根據法藏《宗致義記》所作,是對《宗致義記》的概述性論著。
《十二門論綱要》一卷,近代高僧太虛大師所著,《太虛大師全集》第十叁冊,“法性空慧學”第五編。本書在體裁上大致于吉藏的《義疏》和法藏的《宗致義記》相近,在開始指出:明一論之宗要、序全文之品節、辯宗論之異同、定長行之作者、釋本論之名題等五章來總述全論,然後再分門詳細科判其結構次第。所不同的是太虛大師針對當時中國宗教界的具體情況賦予了《十二門論》特殊的意義。根據太虛大師自己創立的叁宗判教,太虛大師認爲《十二門論》所屬的“般若宗”雖然所依“遍計所執性”最底,但由于它重在破除戲論妄想,事實上卻比“真如宗”和“唯識宗”等佛菩薩的境界更加契合于當時思想界的狀況。見效于衆生實爲最勝,如果由此而發生正觀,那麼所得就非僅信解而已。所以太虛大師把《十二門論》的宗旨定爲“大分深義所謂空,般若導萬行圓萬德,略解摩诃衍義。”尤其是太虛大師用《十二門論》作爲批判當時發展很快的基督教的理論根據。以“觀作者品”破大自在天爲代表,批破歐美人所奉的天主、基督、耶稣、回教等宗教。也可以說正是這種時代背景的變化,使得《十二門論》在中國的傳播更有時代性,對我們今天的人們學習和研究有新的意義。另外,有《十二門論講話》慈航法師著,也是根據吉藏大師《疏》所作的在近代比較有代表性的論著,是學習和研究《十二門論》的重要參考書之一,收集于《慈航法師全集》第叁編。
《十二門論聞思記》一卷,日本藏海大師所著,收于《大正藏》第六十五冊,是根據吉藏大師所著的《十二門論疏》而寫的一部研究性著作。主要分爲叁大部分:一是根據流傳日本的各種版本,校正吉藏《疏》的文字;二是對一些名詞做了注釋;叁是針對吉藏《疏》中科判細密、文字繁複的特點,做了一些指示性的說明。另外有《十二門論疏抄》一卷,爲日本僧人尋慧大師著,也是根據吉藏大師《疏》所作的概述性的論著。
此外,有近代人對《十二門論》作的重要講義有《十二門論釋譯》周學農著,臺灣佛光山印行。主要是對《十二門論》全文進行白話翻譯和注釋,也是學習和研究《十二門論》比較重要參考資料。另外,有中國佛學院叁論宗研究生導師劉峰教授著《十二門論釋義》,是當今比較有權威性的《十二門論》注疏,也是我們學習和研究《十二門論》的最好參考書。對《十二門論》全文作了全面性的論述和詳細解釋。
注釋:
[①] 《十二門論·序》:羅什法師弟子僧叡所著。《大正藏》42,p171。
[②] 《中論·序》:羅什法師弟子僧叡所著。《大正藏》42,p1。
[③] 《十二門論宗致義記》:唐賢首國師法藏大師著,《大正藏》42,p212。
[④] 《中論》龍樹菩薩著,姚秦鸠摩羅什譯,《大正藏》30,p32c。
[⑤] 《大智度論》龍樹菩薩著,姚秦鸠摩羅什譯,《大正藏》25,p370c。
[⑥] 《大品經》全稱《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姚秦鸠摩羅什譯,《大正藏》8,p407b
[⑦] 《中論》龍樹菩薩著,姚秦鸠摩羅什譯,《大正藏》30,P33A
[⑧] 《大品經》全稱《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姚秦鸠摩羅什譯,《大正藏》8,p403a
[⑨] 《大品經》全稱《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姚秦鸠摩羅什譯,《大正藏》8,p403a。
[⑩] 《妙法蓮華經》姚秦鸠摩羅什譯,《大正藏》9,p19c。
《略述《十二門論》要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