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且每次收成都很丰厚 ,足以供给人们所需。这种香稻在生长的过程中没有稗草 ,做成饭后香美无比 ,容易消化 ,滋养身体 ,令人气力充足。
其次 ,到处珠宝充满 ,犹如现在的瓦石。据《大成佛经》说 ,国都翅头末城 ,东西宽、南北长各一千二百由旬 ,高七由旬 ,都以七宝庄严。还有自然化生的七宝楼阁 ,美妙无比。更奇妙的是 ,各房屋的窗棂格之间 ,诸宝中呈现有许多宝女 ,宝女手中都拿着珍珠罗网 ,整个窗户以各种杂宝装饰。全城各处暗中悬挂有许多宝铃 ,宝铃发出各种美妙的音声 ,犹如天乐一般。又有七宝行树 ,宝树间有宝渠道 ,渠中的“泉水”都由七宝所成 ,且呈不同颜色 ,这些异色之“水”交横流动 ,不相妨碍。渠的两岸 ,都以金沙铺垫。这与西方极乐国土“有七宝池 ,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 ,金银琉璃合成。上有楼阁 ,亦以金、银、琉璃……赤珠、玛瑙而严饰之”(《阿弥陀经》)一般无二。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人 ,虽然是在人间 ,也不亚于在天上。其它地方的街巷道路 ,处处有明珠柱 ,明珠柱呈黄金色 ,昼夜可放光照四方各八十由旬。香风吹来时 ,明珠柱上会落下无数的宝璎珞 ,众人把它戴在身上 ,如受第三禅之妙乐(禅定之乐 ,以第三禅为最);另外 ,各处还有金银珍宝 ,摩尼珠等堆积成山 ,宝山放光普照城内 ,人民遇者生欢喜心 ,但都崇尚清净解脱。
当时的国王都七种宝:金轮宝、白象宝、绀马宝、神珠宝、玉女宝、主藏宝、主兵臣。国家有四大宝藏 ,由四龙王守护 ,每一大藏 ,各有四亿小藏围绕。此四大藏 ,自然开发 ,显大光明 ,长宽各有一千由旬 ,其中充满珍宝。这真是珍宝的世界!
4、佛法昌明 ,无量人出家得漏尽或证初果
当时的自然富乐、美满 ,而且道德风尚淳厚 ,这固然是他们过去生中的福德所感 ,但与这一时期弥勒佛的教化 ,佛法昌明是分不开的。其佛法昌明表现在以下七方面:
①凤铃演法 ,据《大成佛经》说:翅头末城上覆盖着众宝罗网 ,又以宝铃庄严。每当微风吹动时 ,罗网和宝铃都发出一种幽雅的声音 ,犹如敲钟、击磐一样 ,其声演说着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②弥勒成佛:弥勒菩萨降生之后 ,虽然享受着无量的欲乐 ,但“谛观世间五欲过患 ,众生受苦 ,沉没长流 ,在大生死 ,甚可怜愍。自以如是正念观察苦、空、元常 ,不乐在家 ,厌家迫迮 ,犹如牢狱。”又见到物质现象的无常 ,修无常想。如某次 国王及诸臣民 ,奉送一座七宝台(台上有千宝帐 ,千宝轩及千宝铃)给弥勒 ,弥勒将它转送给婆罗门贵族 ,贵族当即把宝台打碎 ,大家各分一份。弥勒见此宝台霎那显现无常 ,于是体悟到有为法都将消散的规律 ,便赞叹过去佛所说的无常之偈: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随后出家修道 ,坐于金刚庄严道场龙华菩提树下 ,当天初夜降诸魔道 ,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当时诸天龙、鬼王不现其身 ,而散天花供养于佛。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 ,佛身出光 ,照无量国 ,应可度者 ,都得见佛。(《大成佛经》)
③普宣法音:弥勒菩萨成佛之后 ,由于诸天劝请 ,转妙*轮 ,先说修福生天之法 ,后演出世解脱之道 ,无量人天获大利益。如《大成佛经》说:“尔时释提桓因(即忉利天主)、护世四王(即四大天王) ,大梵天王无数天子 ,于花林园 ,头面礼足 ,合掌劝请 ,转于*轮 ,时弥勒佛默然受请。“特别是大将魔王 ,听说弥勒佛成道的消息 ,欢喜踊跃 ,不能自禁 ,七日七夜不能眠寐 ,率领自己所统欲界无数人天 ,至于弥勒佛处 ,恭敬礼拜 ,请求说法。佛即为诸人天先说布施、持戒以及其它修福、修定生天之法 ,还说男女欲乐的不净 ,出离的方法和出离的清净。大众听后便生欢喜之心 ,佛随后为说四谛之法 ,当时在座的有八万四千天子烦恼垢尽 ,得法眼净。(《下生经》)
④众人出家:弥勒成道后 ,消息普传于人天 ,由于大将魔王的劝导 ,阎浮提中国王、长者、婆罗门等都请求随佛出家。如《下生经》云:“尔时大将魔王 ,告彼界(即欲界)人民之类曰:汝等速出家。所以然者 ,弥勒今日已度彼岸 ,亦当度汝等使至彼岸。“又据《大成佛经》载:首先是 王出家 ,当时王由诸大臣护送至弥勒佛所在的花林园龙华树下 ,为佛作礼 ,请求出家 ,佛允许后 ,须发自落 ,袈裟着身 ,便成沙门。次有八万四千婆罗门贵族 ,随顺大王 ,也出家学道。随后有须达那(今须达长者)、梨师达多、富兰那兄弟、梵檀末利、须曼那大臣、 王太子天金色各领八万四千人于佛法中出家。又转轮王宝女弥婆帝(今毗舍 母)领八万四千彩女随佛出家。还有弥勒佛亲族须摩提 ,率六万人加入僧团。 王有千子 ,只留一人继承王位 ,其余九百九十九人 ,也带八万四千人随佛学道。“如是等无量亿众 ,见世苦恼 ,五阴炽然 ,皆于弥勒佛法中俱共出家”。于是建立了庞大的僧团 ,为佛法的普及弘扬奠定了基础。
⑤闻法证果:大众出家后 ,弥勒佛为说妙法 ,使无量大众证得漏尽或发无上道心。弥勒世尊在其化缘期内 ,共举行了三次规模宏大的说法度众活动 ,这即是通常所说的龙华三会。此三会是弥勒佛化世的三次高峰 ,也是娑婆世界法化的一高峰期。
龙华初会者 ,依《大成佛经》说 ,弥勒佛成道后不久 ,有过去诸佛所坐金刚宝座从地涌出 ,佛于此座转正*轮 ,说四谛、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等法 ,当时有九十六亿人舍离执著、漏尽意解 ,得阿罗汉 ,证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三十六万天子 ,二十万天女发菩提心;天龙八部中 ,有得须陀洹果者 ,种辟支佛道因缘者或发无上菩提心者不可胜数。这比释迦佛初转*轮度五比丘的效果就殊胜得多。
龙华二会者 ,是当时阎浮提城镇、乡村的小王、长者、贵族和平民等 ,云集到龙华树下花林园林 ,请求世尊讲说佛法 ,弥勒佛重说四谛、十二因缘 ,令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他方诸天及八部众六十四亿恒河沙人发菩提心 ,证不退转位。世尊这一会主要是度在家众。(《大成佛经》)
龙华第三大会:弥勒世尊说四谛等法 ,有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 ,三十四亿天龙八部发大菩提心。会后 ,世尊率诸声闻弟子、天龙八部及净居天众等入城乞食 ,当入城时 ,佛现十八神变 ,身下出水 ,如摩尼珠 ,化成光台 ,照十方界。……种种神力无量变现 ,让有缘者皆得解脱。(《大成佛经》)
⑥迦叶利人:释迦佛灭度时 ,将其僧伽梨衣(即大衣) ,托付给迦叶尊者 ,令于鸡足山(在印度)入灭尽定 ,待弥勒下生成佛时 ,再将此衣转交给弥勒佛。龙华三会之后 ,弥勒世尊预知迦叶赠衣的因缘 ,于是领众前往狼迹山(俗称鸡足山) ,接受迦叶尊者转呈释迦佛的僧伽梨衣 ,迦叶趁机说法 ,令无量人漏尽解脱或发大菩提心。按《大成佛经)载:那时弥勒佛率领无数僧俗弟子 ,浩浩荡荡地前往耆 崛山 ,到了山下之后 ,再安祥慢步地登狼迹山(狼迹山是耆 崛山中的一座小山) ,到达山顶 ,弥勒即以两手将山向两边劈开 ,如开大城门。迦叶尊者现出身子 ,这时梵天王以天香油浇灌尊者的头顶 ,然后击大楗槌 ,吹大法螺 ,迦叶即从灭尽定中觉醒过来。尊者见到佛在跟前 ,使整理一下衣服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长跪合掌 ,持释迦牟尼佛的僧伽梨衣授与弥勒 ,并说:大师释迦牟尼如来 ,应供、正遍知 ,临涅槃时 ,以此法衣付嘱于我让我奉赠给世尊您。弥勒佛接过释迦佛衣后 ,对迦叶说:你可以现神通 ,将身体变大 ,并演说过去佛所说的教法。迦叶即腾身虚空 ,作十八变 ,承佛神力 ,以梵音声说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十二部经。大众听了之后 ,觉得希有、奇怪 ,于是有八十亿人远离烦恼尘垢 ,断除我执 ,得阿罗汉 ,无数人天发菩提心可见 ,迦叶尊者这次助佛宏化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
⑦佛法盛隆 ,久住世间:如《大成佛经》中说 ,那时弥勒佛说法的场所非常广大:宽八十由旬 ,长-百由旬 ,其中的听众不管是坐的、站的 ,或近的、远的 ,各各见佛在跟前单独为自己说法。此外 ,法会中闻法者的数量、种类(人、非人等)已如前说。如此空前盛况 ,在释迦佛时代是无法比拟的。又弥勒佛住世六万岁 ,怜愍众生 ,恒施法化、令得清净智慧。弥勒佛灭度后 ,其正法住世六万年 ,像法也存在六万年。
(四)生彼之因
未来的弥勒佛世 ,是人类中最为美好、最为理想的时代 ,而生彼者 ,必由善因。《大成佛经》说:弥勒未来成佛时所摄受的那些人是在释迦佛的教法中 ,对经、律、论三藏进行读诵、思惟、修习 ,为他演说 ,赞叹妙义 ,不生嫉妒 ,教导他人令得受持 ,修诸功德 ,必来投生弥勒佛处;或者以衣食施人 ,持戒修慧 ,未来生于弥勒佛处 ,或者以音乐、幡幢、香花、灯明供养于佛 ,未来也生于弥勒佛处;或者以食斋僧 ,起立僧房 ,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为出家者提供修道资粮 ,持八戒斋 ,修习慈心 ,将来生于弥勒佛处;又对苦恼众生深生慈悲 ,愿代受其苦 ,令彼得乐 ,未来必逢弥勒世尊;还有因持戒、忍辱 ,对众生修净慈心 ,未来得遇弥勒佛世;或者成办大众四方无碍斋讲大会 ,提供食宿 ,让大众研讨佛法 ,一定值遇弥勒世尊;或者由于多闻、持戒、修习定慧 ,必然恭逢弥勒盛世;另有修造佛塔 ,供养舍利念佛法身 ,将来必生弥勒时代;或者为有厄困、贫穷孤独、系属于他、受法律制裁 ,临当刑戮 ,修八难之业 ,受大苦恼者 ,救拔他们 ,令得解脱 ,未来得生弥勒佛世;或有恩爱别离、朋党争讼而生极大苦恼 ,以方便力、使他们和合将来必生弥勒佛前。可见 ,如果未来要生于弥勒佛国者 ,必须现在在释迦佛的教法中作诵经、说法、施食、持戒、供佛、斋僧、造寺、修慈、修悲、忍辱、习禅、起塔、念佛、除厄、解讼等功德。
总之,现在的弥勒兜率天宫和未来弥勒成佛时的南阎浮提国土,都是众生最理想、最美满的生活环境 ,那里不仅有美好的自然风光、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佛法兴旺,始终沐浴在光明之中,道德、善根步步增上,身心安乐,或者离欲清净、永别轮回。若要后世或未来生弥勒佛国者,现在必须要依释尊遗教修戒定慧,归依弥勒世尊,以弥勒佛所为归宿,一定得蒙慈尊摄受,满足所愿,且以后世世生诸佛前,于菩提大道顿超直入。
《弥勒净土略说(如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