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述《大品般若经》的神通思想(向学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有,或恋栈不舍:

  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诸神通中不应住。何以故。诸神通诸神通相空。神通空不名神通。离空亦无神通。神通即是空。空即是神通。[30]

  “住”就是指执著,停驻。这里佛陀明确地告诉我们,对于神通,要通达它的性质,不可以执著和停驻。

  就《大品经》的神通思想而言,佛陀认为神通是菩萨在菩提道上的“助道法”,是自利利他的“增上因缘”。若没有神通不能度众生,不度众生不能净佛国土,不净佛国土不能证菩提,不证菩提不能脱生死;相反,若有神通的帮助,可以更好的自我修学,并度化众生。但是,若从本质上来讲,神通是建立在空性基础上的方便法门,不可执为实有和停驻其中。

  结 语

  从本文的内容来看,大乘佛法并不反对学佛者拥有和使用神通,不过须要注意的是,神通是建立在具足般若波罗蜜的基础之上,从根本上来讲也是性空不实的。神通只是一种修学和度生的方便,不能执为实法,也不能驻住其中不思上进,更不能没有神通假冒神通自欺欺人。正是因为如此,虽说佛陀承认神通的存在,但在戒律之中却明确规定弟子们轻易不要显现神通,轻易不要使用神通。到这里,对于“神通”大家应该有个基本的认识了吧!

  

  [1] 如《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说:“复次因禅具足力波罗蜜者,一切自在变现,诸神通力皆藉禅发” (《大正藏》四十六卷,第477页中)。《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上说:“如来一切智慧及大光明、大神通力,皆在禅定中得”。《大正藏》四十六卷,第629页上。

  [2] 见《辞源》中“神通”一条的解释。

  [3]《方广大庄严经》卷九〈成正觉品〉:佛告诸比丘。如来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现佛神通。游戏自在不可胜载。若欲说者穷劫不尽。《大正藏》三卷,第596页下。

  [4] 就是六神通:⑴、神足通,据《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八所载,神足通有三种:①、随心所欲,可至任何地方的能到(飞行),②、随意改变相状的转变(变化),③、随意转变外界对境(六境)的圣如意(随意自在)。其中,后者唯佛所独具。⑵、天眼通,即看透世间所有远近、苦乐、粗细等的作用。⑶、天耳通,即悉闻世间一切音声的作用。⑷、他心通,即悉知他人心中所想各种善恶等事的作用力(他心彻鉴力)。⑸、宿命通,即悉知自他过去世等各种生存状态的作用力。⑹漏尽通,即断尽烦恼,永不再生于迷界的悟力。

  [5] 参考《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八,见《大正藏》四十四卷,229页下-232中。

  [6] 参考《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二,《大正藏》卷二十四,1019页中。

  [7] 永明延寿《宗镜录》卷十五载:何为五种通?一曰道通,二曰神通,三曰依通,四曰报通,五曰妖通。妖通者,狐狸老变,木石精化,附傍人神,聪慧奇异,此谓妖通。何谓报通?鬼神逆知,诸天变化,中阴了生,神龙隐变,此谓报通。何谓依通?约法而知,缘身而用,乘符往来,药饵灵变,此谓依通。何谓神通?静心照物,宿命记持,种种分别,皆随定力,此谓神通。何谓道通?无心应物,缘化万有,水月空华,影像无主,此谓道通。《大正藏》卷四十八,494页中。

  [8] 神变:神者,天然产生的内慧。“神”有阴阳不测之义,妙用无方之义;“变”有变动之义,变略之义。以天然的内慧,外示不测无方的变动改异就是“神变”。神变是“五通、六通、十通”等神境的通称。如《法华文句》卷三之一说:“神变者,神内也,变外也。神名天心,即是天然内慧。变名变动,即是六瑞外彰”。《法华义疏》卷三说:“神变者,阴阳不测为神,改常之事为变”。

  [9] 如《大宝积经》卷八十六就列举出了:说法(意)、教诫(语)、神通(身)等三种神变。见《大正藏》十一卷,第492页中、下。

  [10] 十八神变:指佛、菩萨、罗汉等所现的十八种神通变化。《法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有详细的记载。另外,《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也有记载,与此大同小异。

  [11] 见《大正藏》卷九,第59页中-60页上。

  [12] 见《大正藏》卷二,第27页上、中。

  [13] 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藏》八卷,第217页中-218页上。

  [14] 也有作二十四卷、二十七卷或四十卷的。

  [15] 参考郭元兴《〈大品般若经〉介绍》,见中国佛教协会主编《中国佛教》第三辑,东方出版中心,1989年5月。

  [16] 见张澄基《佛学今诠》下册403页,台北慧炬出版社民国六十一年版。

  [17] 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十四,《大正藏》八卷,第325页中。

  [18] 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十五,《大正藏》八卷,第401页中。

  [19] 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十七,《大正藏》八卷,第345页下。

  [20] 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十四,《大正藏》八卷,第327页上。

  [21] 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十一,《大正藏》八卷,第369页中。

  [22] 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十二,《大正藏》八卷,第378页下。

  [23] 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十二五,《大正藏》八卷,第400页下-401页上。

  [24] 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十六,《大正藏》八卷,第410页下。

  [25] 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十六,《大正藏》八卷,第410页下。

  [26] 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十六,《大正藏》八卷,第411页上。

  [27] 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十六,《大正藏》八卷,第410页中、下。

  [28] 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十六,《大正藏》八卷,第410页上。

  [29] 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十六,《大正藏》八卷,第410页上。

  [30] 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藏》八卷,第235页中。

  

  

  

《略述《大品般若经》的神通思想(向学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