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述《大品般若經》的神通思想(向學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有,或戀棧不舍:

  菩薩摩诃薩欲行般若波羅蜜。諸神通中不應住。何以故。諸神通諸神通相空。神通空不名神通。離空亦無神通。神通即是空。空即是神通。[30]

  “住”就是指執著,停駐。這裏佛陀明確地告訴我們,對于神通,要通達它的性質,不可以執著和停駐。

  就《大品經》的神通思想而言,佛陀認爲神通是菩薩在菩提道上的“助道法”,是自利利他的“增上因緣”。若沒有神通不能度衆生,不度衆生不能淨佛國土,不淨佛國土不能證菩提,不證菩提不能脫生死;相反,若有神通的幫助,可以更好的自我修學,並度化衆生。但是,若從本質上來講,神通是建立在空性基礎上的方便法門,不可執爲實有和停駐其中。

  結 語

  從本文的內容來看,大乘佛法並不反對學佛者擁有和使用神通,不過須要注意的是,神通是建立在具足般若波羅蜜的基礎之上,從根本上來講也是性空不實的。神通只是一種修學和度生的方便,不能執爲實法,也不能駐住其中不思上進,更不能沒有神通假冒神通自欺欺人。正是因爲如此,雖說佛陀承認神通的存在,但在戒律之中卻明確規定弟子們輕易不要顯現神通,輕易不要使用神通。到這裏,對于“神通”大家應該有個基本的認識了吧!

  

  [1] 如《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一說:“複次因禅具足力波羅蜜者,一切自在變現,諸神通力皆藉禅發” (《大正藏》四十六卷,第477頁中)。《諸法無诤叁昧法門》卷上說:“如來一切智慧及大光明、大神通力,皆在禅定中得”。《大正藏》四十六卷,第629頁上。

  [2] 見《辭源》中“神通”一條的解釋。

  [3]《方廣大莊嚴經》卷九〈成正覺品〉:佛告諸比丘。如來于菩提樹下。初成正覺現佛神通。遊戲自在不可勝載。若欲說者窮劫不盡。《大正藏》叁卷,第596頁下。

  [4] 就是六神通:⑴、神足通,據《大智度論》卷五、卷二十八所載,神足通有叁種:①、隨心所欲,可至任何地方的能到(飛行),②、隨意改變相狀的轉變(變化),③、隨意轉變外界對境(六境)的聖如意(隨意自在)。其中,後者唯佛所獨具。⑵、天眼通,即看透世間所有遠近、苦樂、粗細等的作用。⑶、天耳通,即悉聞世間一切音聲的作用。⑷、他心通,即悉知他人心中所想各種善惡等事的作用力(他心徹鑒力)。⑸、宿命通,即悉知自他過去世等各種生存狀態的作用力。⑹漏盡通,即斷盡煩惱,永不再生于迷界的悟力。

  [5] 參考《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十八,見《大正藏》四十四卷,229頁下-232中。

  [6] 參考《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二,《大正藏》卷二十四,1019頁中。

  [7] 永明延壽《宗鏡錄》卷十五載:何爲五種通?一曰道通,二曰神通,叁曰依通,四曰報通,五曰妖通。妖通者,狐狸老變,木石精化,附傍人神,聰慧奇異,此謂妖通。何謂報通?鬼神逆知,諸天變化,中陰了生,神龍隱變,此謂報通。何謂依通?約法而知,緣身而用,乘符往來,藥餌靈變,此謂依通。何謂神通?靜心照物,宿命記持,種種分別,皆隨定力,此謂神通。何謂道通?無心應物,緣化萬有,水月空華,影像無主,此謂道通。《大正藏》卷四十八,494頁中。

  [8] 神變:神者,天然産生的內慧。“神”有陰陽不測之義,妙用無方之義;“變”有變動之義,變略之義。以天然的內慧,外示不測無方的變動改異就是“神變”。神變是“五通、六通、十通”等神境的通稱。如《法華文句》卷叁之一說:“神變者,神內也,變外也。神名天心,即是天然內慧。變名變動,即是六瑞外彰”。《法華義疏》卷叁說:“神變者,陰陽不測爲神,改常之事爲變”。

  [9] 如《大寶積經》卷八十六就列舉出了:說法(意)、教誡(語)、神通(身)等叁種神變。見《大正藏》十一卷,第492頁中、下。

  [10] 十八神變:指佛、菩薩、羅漢等所現的十八種神通變化。《法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有詳細的記載。另外,《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七也有記載,與此大同小異。

  [11] 見《大正藏》卷九,第59頁中-60頁上。

  [12] 見《大正藏》卷二,第27頁上、中。

  [13] 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藏》八卷,第217頁中-218頁上。

  [14] 也有作二十四卷、二十七卷或四十卷的。

  [15] 參考郭元興《〈大品般若經〉介紹》,見中國佛教協會主編《中國佛教》第叁輯,東方出版中心,1989年5月。

  [16] 見張澄基《佛學今诠》下冊403頁,臺北慧炬出版社民國六十一年版。

  [17] 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十四,《大正藏》八卷,第325頁中。

  [18] 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十五,《大正藏》八卷,第401頁中。

  [19] 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十七,《大正藏》八卷,第345頁下。

  [20] 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十四,《大正藏》八卷,第327頁上。

  [21] 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十一,《大正藏》八卷,第369頁中。

  [22] 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十二,《大正藏》八卷,第378頁下。

  [23] 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十二五,《大正藏》八卷,第400頁下-401頁上。

  [24] 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十六,《大正藏》八卷,第410頁下。

  [25] 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十六,《大正藏》八卷,第410頁下。

  [26] 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十六,《大正藏》八卷,第411頁上。

  [27] 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十六,《大正藏》八卷,第410頁中、下。

  [28] 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十六,《大正藏》八卷,第410頁上。

  [29] 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十六,《大正藏》八卷,第410頁上。

  [30] 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叁,《大正藏》八卷,第235頁中。

  

  

  

《略述《大品般若經》的神通思想(向學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