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五家七派宗风详解▪P3

  ..续本文上一页者、用也、色也、事也。正中之偏者,正位之体处,具偏用事相之位也。是能具为体,所具为用,故以能具之体,定为君住。是君臣五位之君位也。学者始认体具之用,理中之事,作有为修行之位,为功勋五位之第一位。配于大乘之阶位,则与地前三贤之位相当。第二偏中正,是偏位之用具正位之体之位也。因之以能具之用定为臣位,即君臣五位之臣位也。在修行上论之则为正认事具之理用中之体,达于诸法皆空真如平等之理之位,即大乘之见道也。第三正中来,是有为之诸法如理、随缘、如性缘起者,即君视臣之位也。学者于此,如理修事,如性作行,是与法身菩萨由初地至七地之有功用修道相当者。第四偏中至(一本作兼中至,《林间录》以之为大谬),是事用全契于体,归于无为者,即臣向君之位也。学者于此终日修而离修念,终夜用而不见功用,即由八地至十地之无功用修道位也。第五兼中到,是体用兼到,事理并行者。即君臣合体之位,而最上至极之佛果也。已上就法而论理之回互,为君臣之五位,就修行上而判浅深,为功勋之五位。《五灯会元》卷十三《曹山本寂禅师》章载:“师因僧问五位君臣旨诀,师曰:“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当详审辨明。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兼带者,言兼中到之一位。白隐之《五家参详要路门》曰:“却怪大圆镜智光黑如漆,此道正中偏一位,于此入偏中正一位,修宝镜三昧多时,果证得平等性智,初入理事无碍法界境致,行者以此不为足,亲入正中来一位,依兼中至真修,获得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最后到兼中到一位,折合还归炭里坐。”黑白之五相,《五灯会元》以第四偏中至作纯白,第五兼中到造纯黑者非也(是由偏中至误为兼中至而来)。洞山之作有五位显诀,五位逐位颂,功勋五位颂。曹山之作,有解释洞山五位显诀、五位旨诀、黑白五相偈。”

  师又向曹山说:“末法时代,人多乾慧,若要辨验真伪,有三种渗漏:一曰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曰情渗漏,滞在向背,见处偏枯。三曰语渗漏,和妙失宗,机昧终始。浊智流转于此三种,子宜知之。”(《五灯会元》卷十三)曹山本寂禅师拜受而去。唐咸通十年(869)三月,师命剃发澡身披衣,击钟俨然坐化。时大众号痛不止,师忽开目谓众曰:“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惜死,哀悲何益。”复令主事办愚痴斋,众犹慕恋不已,延至七日,食具方备,师亦随众斋毕。乃曰:“僧家之事,大率临行之际,勿须喧动。”遂归丈室,端坐长往。寿六十有三,腊四十二。谥悟本禅师,塔曰慧觉。

  曹山本寂禅师,福建泉州莆田县人,俗姓黄,少业儒学,十九岁往福州灵石出家。二十五受具足戒,不久即参谒洞山良价禅师。山问:“阇梨名什么?”对曰:“本寂。”山曰:“向上更道。”师曰:“不道。”山曰:“为什么不道?”师曰:“不名本寂。”洞山深器之,自此入室,密印所解。盘桓数载,乃辞洞山。洞山问:“什么处去?”师曰:“不变异处去。”洞山曰:“不变异处岂有去耶?”师曰:“去亦不变异。”乃辞去。山密授洞山宗旨,师拜受而别。遂至曹溪礼慧能六祖塔。后还止江西吉水,大众请开法。因追念六祖的遗风,便把所住吉水山改名为曹山,后又居荷玉山。二处法席,学者云集。

  有僧问:“于相何真?”本寂说:“即相即真。”又有僧问:“幻本何真?”本寂说:“幻本元真。”又问:“当幻何显?”本寂说:“即幻即显。”这是曹山为启发上机而说的道理。僧问:“学人通身是病,请师医。”师曰:“不医。”又问曰:“为什么不医?”师曰:“教汝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师作四禁偈曰:“莫行心处路,不挂本来衣,何须正凭么,切忌未生时。”师有三种堕:“一者披毛戴角,二者不断声色,三者不受食。”有稠布衲问:“披毛戴角是什么堕?”师曰:“是类堕。”曰:“不断色声是什么堕?”师曰:“是随堕。”曰:“不受食是什么堕?”师曰:“是尊贵堕。”

  问:“沙门岂不是具大慈悲的人?”师曰:“是。”又曰:“忽遇六贼来时如何?”师曰:“亦须具大慈悲。”曰:“如何具大慈悲?”师曰:“一剑挥尽。”曰:“尽后如何?”师曰:“始得和同。”师示人偈曰:

  从缘荐得相应疾,就体消停得力迟,

  瞥起本来无处所,吾师暂说不思议。

  问:“学人十二时中如何保任?”师曰:“如经蛊毒之乡,水也不得沾著一滴。”

  僧举:“有人问香严如何是道?”答曰:“枯木里龙吟。”曰:“如何是道中人?”答曰:“骷髅里眼睛。”学人不会,后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石霜云:“犹带喜在。”又问:“如何是骷髅里眼睛?”石霜说:“犹带识在。”师因而颂曰:

  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无识眼初明。

  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

  其僧复问师:“如何是枯木里龙吟?”师曰:“血脉不断。”曰:“如何是骷髅里眼睛?”师曰:“乾不尽。”曰:“未审还有得闻者无?”师曰:“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曰:“未审枯木里龙吟是何章句?”师曰:“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

   天复辛酉(901)夏夜,师问知事僧:“今日是几何日月?”曰:“六月十五。”师曰:“曹山平生行脚到处,只管九十日为一夏。明日辰时行脚去。”及时,焚香宴坐而化。寿六十有二,腊三十七。门人树塔于山之西阿,谥元证禅师,塔曰福圆。

  曹洞宗的家风:《五家参详要路门》说为“究心地”,即丁宁绵密。《十规论》说敲唱为用,即师徒常相交接,以回互不回互之妙用,使弟子悟本性真面目,是极其亲切之手段,宗风可称绵密。丛林有“临济将军,曹洞士民”之说,意谓曹洞接化学人,似是精耕细作田土的农夫,绵密回互,妙用亲切,这也是曹洞宗接化学人的一种特色。

  (四)云门宗

  云门宗是中国禅宗五家之一。由于此宗的开创者文偃在韶州五家山(今广东乳源县北)的光泰禅院(今名大觉禅寺),举扬一家宗风,后世就称它为云门宗。

  《五灯会元》卷十五说,韶州云门山光泰院文偃禅师,嘉兴人也,姓张氏。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及长,落发禀具于毗陵坛,侍澄数年,探穷律部。以己事未明,往参睦州。州才见来,便闭却门。师乃扣门。州曰:“谁?”师曰:“某甲。”州曰:“作甚么?”师曰:“己事未明,乞师指示。”州开门一见便闭却。师如是连三日扣门,至第三日,州开门,师乃拶入,州便擒住曰:“道!道!”师拟议,州便推出曰:“秦时[轴-由+度]轹钻。”遂掩门,损师一足。师从此悟入。州指见雪峰。师到雪峰庄,见一僧乃问:“上座今日上山去耶!”僧曰:“是。”师曰:“寄一则因缘,问堂头和尚,只是不得道是别人语。”僧曰:“得。”师曰:“上座到山中见和尚上堂,众才集便出,握腕立地曰:“这老汉项上铁枷,何不脱却?””其僧一依师教。雪峰见这僧与么道,便下座拦胸把住曰:“速道!速道!”僧无对。峰拓开曰:“不是汝语。”僧曰:“是某甲语。”峰曰:“侍者将绳棒来。”僧曰:“不是某语,是庄上一浙中上座教某甲来道。”峰曰:“大众去庄上迎取五百人善知识来。”师次日上雪峰,峰才见便曰:“因甚么得到与么地!”师乃低头,从兹契合。温研积稔,密以宗印授焉。

    后来历访洞岩、疏山、曹山、天童、归宗、灌溪等处,最后往曹溪礼六祖塔,便到灵树如敏处,如敏很器重他,请他为首座,最后便继承如敏的法席,晚年移住云门光泰禅院,恢宏法化。有《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三卷,法嗣有香林澄远,德山缘密等六十一人。

  《指月录》卷二十一说:“南汉乾和七年(949)四月十日端坐示寂。迨北宋乾德元年(963),雄武军节度推官阮绍庄,梦师以拂子招曰:寄语秀华宫使特进李托,我在塔久,可开塔乎?托时奉使韶州,监修营诸寺院。因得绍庄之语,奏闻,诏迎师肉身内宫供养。启塔颜貌如昔,须发犹生。自南汉乾和七年(949),至宋乾德元年(963),盖十七年矣。留京师月余,仍送还山。

  云门宗旨有三句、一字关及顾、鉴、咦三字旨。师重视一切现成、“即事而真”的石头希迁思想。上堂,师每顾见僧即曰:“鉴”。僧欲酬之,则曰:“咦”。率以为常。故门弟子目之为“顾、鉴、咦”。德山缘密禅师,删去“顾”字,但以鉴咦二字为颂,谓之抽顾颂。禅学者认为,顾鉴咦三字是云门宗旨,必须亲切参究才能体会。

  (五)上堂说:“函盖乾坤,目机殊两,不涉世缘,作么生承当?”众无对。自代曰:“一镞破三关。”后来他的法嗣德山缘密把它析为“三句”,即函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流句。颂初句云:“乾坤开万象,地狱及天堂,物物皆真现,头头总不伤。”恰当地说明了一切现成的见解。因函盖乾坤,即本真本空,一色一味,凡有语句,无不包罗,不待踌躇,全该妙体。师语函盖相合,立使学人悟旨。截断众流、随波逐流二句,则是说他接引学人的教学方法。

  云门经常用截断众流的方法接引人,每用一语一字,蓦地截断葛藤,使问者转机,无所用心,立悟世谛门中一法不立。例如有僧问:“如何是佛?”师曰:“乾矢橛。”又有僧问:“不起一念,还有过也无?”师曰:“须弥山。”可谓奔流突止之概。他还常用一字回答问者,如僧问:“如何是云门剑?”师回答说:“祖。”问:“如何是禅?”回答说:“是。”问:“如何是云门一路?”师答说:“亲。”问:“如何是正法眼?”回答说:“普。”问:“三身中那身说法?”…

《五家七派宗风详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