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六法:具足寂静方位诸特点;
前辈成就者曾作加持;无有失戒晦气护法聚;
无有散乱愦闹诸逆缘;易得修法顺缘诸资具;
无有人与非人之损恼。
对独自修行要居住的寂静处亦有六种观察方法。一是对寂静处的风水、地脉、山势等逐一观察,看彼处是否有利自己修行,若是过去诸仙人、大修行者、大瑜伽师们禅坐过的地方,则可安然无忧地安住下来。在莲花生大士的《密咒宝鬘论》中就有选择寂静处的观察方法,乔麦仁波切的《山法》中也有说明。二是前辈大成就者们曾经作过加持的地方,如桑耶青普、刚日托嘎神山、汉地的四大名山、喇荣山谷等。喇荣静处是第一世敦珠法王曾住锡加持、并成就了十三大光身的净土,如今也是集聚了成千上万僧众之宝地,这样的寂静处对行者与修行都有极大的加持和利益。三是欲独自安住的静处必须是未被毁誓者的晦气染污并且护法云聚的净地。有些地方过去虽很清净,但后来被破誓者的晦气所染污,或于该处肆行杀生等诸多恶行,这种地方就很不利于修行。四是该地无有散乱与愦闹等不利于修行的逆缘,行者独自安住于林间,幕天席地,以鸟兽为伴,渴饮甘泉,饥食野果,无牵无挂,真是优哉游哉似神仙。五是该处必须易得修法必备的资具,如炊具、餐具、饮食等资具。六是该地无有人与非人的损恼,一般来说,只要自己具足正知正念及对上师三宝的诚敬信心,则任何人与非人都不会加害于他,反而会悉心竭力予地以护佑。
修行相应顺缘之六法:饮食生活不堕于二边;
具足所需供品修法物;具全甚深窍诀经续论;
具足遣除障碍缘起物;所需一切圆满无所缺;
无有多余财物之牵连。
能令我们的修行相应一切顺缘之法有六种。一是饮食生活条件适中就好,如果生活条件过于优越,整日沉浸在五欲之中,则难以静心息虑思维法义。此身虽为四大假合之躯,但它是我们获得解脱的基础,若生活条件太差,甚至口中无食、背上无衣,也会成为修行的违缘,故饮食等生活条件适中,不堕于优劣二边才有利于修行。二是应当具备花、香、灯、水等供品以及修法的胜物,如铃杵、手鼓等法器。三是应具足所修持的甚深窍诀以及经续论典,就是说要精通此等法义,如果心相续一片空白,只是闭着眼睛如一潭死水般枯坐则毫无意义。四应积聚遣除障碍的缘起物,如加持丸、解脱丸、金刚带、系解脱、护身咒等都是遣除障碍的胜物。五应圆满具备修行中的一切所需,如食物、药品等必须无有缺乏。六是除修行所需以外的一切财产皆当舍弃,令身心自在,不被多余的财物所牵累,因为财产会增加行者的烦恼与执著,是故必须放弃恶业之因的财产。如云:“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自招魔,阮囊何事堪羞涩,富有恒沙是佛陀。”
所依殊胜道友之六法:种姓高贵善良性调柔;
具大信心精进智慧高;修法一致相处极方便;
无有我慢诸根皆调顺;誓言无垢具有清净观;
情真意切严守秘密者。
我们在修行中所依靠的殊胜道友亦应具足六种条件:一是彼之种姓高贵,心地善良,禀性正直,身心调柔,如是贤善的道友方可依止。若是种姓卑劣、恶心遍布、野蛮狂妄的恶劣道友则不能依止。如云:“求友须在良,得良终相善,求友若非良,非良中道变。”二是我们所依止的道友必须对上师三宝具有很大的信心,对闻思修行亦有很大的精进心,并且具足深邃的智慧和正知正念,能明辨取舍,不昧因果。三是与见解相同、修法一致、志同道合的道友相处极为方便,可以促进彼此的修行。四是为人谦卑无有贡高我慢,诸根皆极调顺者。如非礼勿动、非礼勿听、心意寂静之人,其言谈举止、行住坐卧都能给人一种和善清净的感觉。五是平时谨持上师的教言,严守誓言不令破损之人,这种道友非但不妄论他人过失,且能时常口出赞言妙音,一切禁行清净无染,对上师、道友以及密法等都具有清净观。六是对上师、道友以及其他人均能坦诚相待,情真意切,毫不虚伪,亦能严守一切秘密,无论何者委托的秘密绝不泄漏。若有具足上述六种条件的人,则可作为自己修行的终身伴侣。
究竟修行六种殊胜法:依据教证以理而抉择;
实修窍诀次第圆地道;引导高低诸众离边执。
上述自己、静处、道友等应具足之法都圆满齐备后,我们就可以正式掩关起修,其究竟修行亦有六种殊胜法门。一是凡所修法都依据佛经等金刚语为教证,也就是说,我们的一切修法都完全符合教证的内外密意。二是所修之法不仅以教证为依据而且以理论万般观察亦不得任何过失,如何抉择亦能成立为正量,诸如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等甚深法门。三是一切窍诀皆应实修实证,将其运用到心相续中实地起修,切莫“珍藏”于书本中。若如鹦鹉学舌般仅说不修亦是枉然,如云:“说得千丈,不如行得一尺。”四是修法不能奢望一步登天,必须依循次第才能圆满一切五道十地的功德,取证大菩提圣果。如金刚密乘是通过累积资粮、忏悔业障后,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实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至无上大圆满。一切修行法门皆应如此。五是为能引导六道众生,佛以大悲心安立了无量乘门,以契合众生千差万别的根机。六是待众生根机成熟之时,再施以超离一切边执戏论的一乘了义法门。《法华经》云:“十万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锲而不舍修行之六法:纵然遭杀心不舍正法;
纵然生病心不生邪见;坚守誓言不被违缘摧;
入定觉受后得相圆融;未得成就之前永精进;
值遇外缘立即依对治。
能令我们一生锲而不舍地勤于修道之法有六种:一是纵然遭到杀害亦不舍弃正法,能够坦然面对,并将此恶缘转为道用。二是纵然身患疾病,痛苦不堪,我们的心也要安然忍受,对上师三宝不生邪见,思维此乃宿业的果报,以此代受众生诸苦、清净累世罪业而提持正念。三应时时如护眼目般防护自之根门,坚守所受持的誓言,令誓愿有始有终,不被违缘破坏,直致修行圆满。四是我们入定时的体验、觉受应与后得位的行为相圆融。若于入定时诸根调柔,而出定时心浮气躁、言行狂妄就完全背离了正道,非为真实禅修,唯是影像而已。如果在入定时见到无有缘相与执著的法性本体,那么出定时亦应念念不离诸法如梦如幻的观修,使出入定的境界相圆融、不相背离。五是乃至获得真实成就之前,当恒时精勤于道业,毫不懈怠。如云:“有一天光阴,忙一天法事,不是益他,总须利己。”当知过一寸时光,则失一寸命光,是日已过,命亦随减。经云:“人身难得而易失,光阴易往而难追,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待何时度此身。”因此我们应当常以身事无常、轮回苦重警策自心,提持正念勇猛精进修行,以期即生取证菩提。六是在值遇不利于闻思修行的外缘时,应当立即采取防范措施予以对治。比如在遇到引生嗔心的外缘时,应立即修慈悲观对治;遇到引生贪心的外缘时,则立即修不净观对治......
应当深深思维之六法:一切不幸来源于自己;
一切痛苦来源于宿业;宿业亦依暂时外缘生;
恶缘由自分别动念生;妄念亦随迷乱外境生;
迷乱外境遮障解脱道。
应当深深思维之法有六种:一应思维我们所遭遇的种种不幸之事,皆源于自己往昔的业力,因为“凡所造业,必有因果”。众生只因一念无明导致旷劫迷惑,在六道中流转不息,因此所有的不幸都是自己的业力所感。二是身心所感受的一切痛苦均来源于自己宿世的恶业,如行杀业者必定会感受短命多病等苦报;行偷盗者必受饥寒贫穷等苦。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楞严经》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世间千差万别的尊卑贵贱,都在揭示真实不虚的因果规律。三应了知宿业亦要依靠暂时的外缘才能成熟果报。若仅有往昔的业因,而无现前暂时的外缘,亦不能产生业果。但最终因缘具足之时必定现前其果。《百业经》亦云:“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四应了知一切恶缘皆来自于自己的恶念,逃不出分别心的范畴。五是一切分别妄念也是因为自心随逐迷乱外境而产生的,由无明覆障导致沉沦于欲海中。六是依此迷乱外境而沉沦于苦海中,遮障了解脱的光明正道。我们只有树立正见,精勤修积三学功德,才能根除三毒烦恼,洗涤罪业垢染,成办殊胜道业,乃至打破实执,返璞归真。
诸罪为己所造之六法:生死苦恼皆由自所造;
寻而不得寻苦自所造;维护生计苦恼自所造;
贪亲嗔恨怨敌自所造;怨会爱离苦恼自所造;
三恶趣中剧烈大痛苦,亦非他造自业所导致。
我们应了知一切罪业苦果皆为自己所造之六法:一是一切生死苦恼皆由自己无始以来造就的恶业所感。众生流转于轮回,生死循环,苦恼各异。比如人类在住胎时,整整十个月安住在臭闷、狭窄、黑暗的胎狱之中,四肢蜷缩如被绳缚;期满临盆之时,如坠入荆棘丛中一样。渐次长大,其间饱尝了人生的各种酸甜苦辣。一期短暂的人生旅程眨眼即过,到死亡之时,又得万般无奈地感受四大分离、气息瓦解等痛苦,这一切皆因自己耽著世间法而不寻求出离解脱所致。二是对一心贪恋的世间圆满苦苦追寻却始终不能得到。众生之所以痛苦,就在于盲目地追求缘起假相,如是上下求索,种苦因、感苦果,所以万般痛苦无不是自己所造。三应了知维护生计的苦恼亦为自己所造。因为众生都耽著四大假合之躯,为寻求物资受用殚智竭虑,不惜身临险境,但欲望却永远无法满足,便有了“世间般般有,种种不现成”的感慨。这些苦恼亦是自己造就的。四应了知众生以无明分别心而产生贪爱亲友嗔恨怨敌的痛苦,是故怨敌亦是自己所造。五是怨嗔会、爱别离等苦恼亦为自己的分别妄执心所造。六应了知三涂恶趣中的剧烈痛苦非为他人强加于己身…
《窍诀宝藏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