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竅訣寶藏論釋▪P2

  ..續本文上一頁六法:具足寂靜方位諸特點;

  前輩成就者曾作加持;無有失戒晦氣護法聚;

  無有散亂愦鬧諸逆緣;易得修法順緣諸資具;

  無有人與非人之損惱。

  對獨自修行要居住的寂靜處亦有六種觀察方法。一是對寂靜處的風水、地脈、山勢等逐一觀察,看彼處是否有利自己修行,若是過去諸仙人、大修行者、大瑜伽師們禅坐過的地方,則可安然無憂地安住下來。在蓮花生大士的《密咒寶鬘論》中就有選擇寂靜處的觀察方法,喬麥仁波切的《山法》中也有說明。二是前輩大成就者們曾經作過加持的地方,如桑耶青普、剛日托嘎神山、漢地的四大名山、喇榮山谷等。喇榮靜處是第一世敦珠法王曾住錫加持、並成就了十叁大光身的淨土,如今也是集聚了成千上萬僧衆之寶地,這樣的寂靜處對行者與修行都有極大的加持和利益。叁是欲獨自安住的靜處必須是未被毀誓者的晦氣染汙並且護法雲聚的淨地。有些地方過去雖很清淨,但後來被破誓者的晦氣所染汙,或于該處肆行殺生等諸多惡行,這種地方就很不利于修行。四是該地無有散亂與愦鬧等不利于修行的逆緣,行者獨自安住于林間,幕天席地,以鳥獸爲伴,渴飲甘泉,饑食野果,無牽無挂,真是優哉遊哉似神仙。五是該處必須易得修法必備的資具,如炊具、餐具、飲食等資具。六是該地無有人與非人的損惱,一般來說,只要自己具足正知正念及對上師叁寶的誠敬信心,則任何人與非人都不會加害于他,反而會悉心竭力予地以護佑。

  修行相應順緣之六法:飲食生活不墮于二邊;

  具足所需供品修法物;具全甚深竅訣經續論;

  具足遣除障礙緣起物;所需一切圓滿無所缺;

  無有多余財物之牽連。

  能令我們的修行相應一切順緣之法有六種。一是飲食生活條件適中就好,如果生活條件過于優越,整日沈浸在五欲之中,則難以靜心息慮思維法義。此身雖爲四大假合之軀,但它是我們獲得解脫的基礎,若生活條件太差,甚至口中無食、背上無衣,也會成爲修行的違緣,故飲食等生活條件適中,不墮于優劣二邊才有利于修行。二是應當具備花、香、燈、水等供品以及修法的勝物,如鈴杵、手鼓等法器。叁是應具足所修持的甚深竅訣以及經續論典,就是說要精通此等法義,如果心相續一片空白,只是閉著眼睛如一潭死水般枯坐則毫無意義。四應積聚遣除障礙的緣起物,如加持丸、解脫丸、金剛帶、系解脫、護身咒等都是遣除障礙的勝物。五應圓滿具備修行中的一切所需,如食物、藥品等必須無有缺乏。六是除修行所需以外的一切財産皆當舍棄,令身心自在,不被多余的財物所牽累,因爲財産會增加行者的煩惱與執著,是故必須放棄惡業之因的財産。如雲:“未必錢多樂便多,財多累己自招魔,阮囊何事堪羞澀,富有恒沙是佛陀。”

  所依殊勝道友之六法:種姓高貴善良性調柔;

  具大信心精進智慧高;修法一致相處極方便;

  無有我慢諸根皆調順;誓言無垢具有清淨觀;

  情真意切嚴守秘密者。

  我們在修行中所依靠的殊勝道友亦應具足六種條件:一是彼之種姓高貴,心地善良,禀性正直,身心調柔,如是賢善的道友方可依止。若是種姓卑劣、惡心遍布、野蠻狂妄的惡劣道友則不能依止。如雲:“求友須在良,得良終相善,求友若非良,非良中道變。”二是我們所依止的道友必須對上師叁寶具有很大的信心,對聞思修行亦有很大的精進心,並且具足深邃的智慧和正知正念,能明辨取舍,不昧因果。叁是與見解相同、修法一致、志同道合的道友相處極爲方便,可以促進彼此的修行。四是爲人謙卑無有貢高我慢,諸根皆極調順者。如非禮勿動、非禮勿聽、心意寂靜之人,其言談舉止、行住坐臥都能給人一種和善清淨的感覺。五是平時謹持上師的教言,嚴守誓言不令破損之人,這種道友非但不妄論他人過失,且能時常口出贊言妙音,一切禁行清淨無染,對上師、道友以及密法等都具有清淨觀。六是對上師、道友以及其他人均能坦誠相待,情真意切,毫不虛僞,亦能嚴守一切秘密,無論何者委托的秘密絕不泄漏。若有具足上述六種條件的人,則可作爲自己修行的終身伴侶。

  究竟修行六種殊勝法:依據教證以理而抉擇;

  實修竅訣次第圓地道;引導高低諸衆離邊執。

  上述自己、靜處、道友等應具足之法都圓滿齊備後,我們就可以正式掩關起修,其究竟修行亦有六種殊勝法門。一是凡所修法都依據佛經等金剛語爲教證,也就是說,我們的一切修法都完全符合教證的內外密意。二是所修之法不僅以教證爲依據而且以理論萬般觀察亦不得任何過失,如何抉擇亦能成立爲正量,諸如大圓滿、大手印、大中觀等甚深法門。叁是一切竅訣皆應實修實證,將其運用到心相續中實地起修,切莫“珍藏”于書本中。若如鹦鹉學舌般僅說不修亦是枉然,如雲:“說得千丈,不如行得一尺。”四是修法不能奢望一步登天,必須依循次第才能圓滿一切五道十地的功德,取證大菩提聖果。如金剛密乘是通過累積資糧、忏悔業障後,于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實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至無上大圓滿。一切修行法門皆應如此。五是爲能引導六道衆生,佛以大悲心安立了無量乘門,以契合衆生千差萬別的根機。六是待衆生根機成熟之時,再施以超離一切邊執戲論的一乘了義法門。《法華經》雲:“十萬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

  锲而不舍修行之六法:縱然遭殺心不舍正法;

  縱然生病心不生邪見;堅守誓言不被違緣摧;

  入定覺受後得相圓融;未得成就之前永精進;

  值遇外緣立即依對治。

  能令我們一生锲而不舍地勤于修道之法有六種:一是縱然遭到殺害亦不舍棄正法,能夠坦然面對,並將此惡緣轉爲道用。二是縱然身患疾病,痛苦不堪,我們的心也要安然忍受,對上師叁寶不生邪見,思維此乃宿業的果報,以此代受衆生諸苦、清淨累世罪業而提持正念。叁應時時如護眼目般防護自之根門,堅守所受持的誓言,令誓願有始有終,不被違緣破壞,直致修行圓滿。四是我們入定時的體驗、覺受應與後得位的行爲相圓融。若于入定時諸根調柔,而出定時心浮氣躁、言行狂妄就完全背離了正道,非爲真實禅修,唯是影像而已。如果在入定時見到無有緣相與執著的法性本體,那麼出定時亦應念念不離諸法如夢如幻的觀修,使出入定的境界相圓融、不相背離。五是乃至獲得真實成就之前,當恒時精勤于道業,毫不懈怠。如雲:“有一天光陰,忙一天法事,不是益他,總須利己。”當知過一寸時光,則失一寸命光,是日已過,命亦隨減。經雲:“人身難得而易失,光陰易往而難追,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待何時度此身。”因此我們應當常以身事無常、輪回苦重警策自心,提持正念勇猛精進修行,以期即生取證菩提。六是在值遇不利于聞思修行的外緣時,應當立即采取防範措施予以對治。比如在遇到引生嗔心的外緣時,應立即修慈悲觀對治;遇到引生貪心的外緣時,則立即修不淨觀對治......

  應當深深思維之六法:一切不幸來源于自己;

  一切痛苦來源于宿業;宿業亦依暫時外緣生;

  惡緣由自分別動念生;妄念亦隨迷亂外境生;

  迷亂外境遮障解脫道。

  應當深深思維之法有六種:一應思維我們所遭遇的種種不幸之事,皆源于自己往昔的業力,因爲“凡所造業,必有因果”。衆生只因一念無明導致曠劫迷惑,在六道中流轉不息,因此所有的不幸都是自己的業力所感。二是身心所感受的一切痛苦均來源于自己宿世的惡業,如行殺業者必定會感受短命多病等苦報;行偷盜者必受饑寒貧窮等苦。經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楞嚴經》雲:“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世間千差萬別的尊卑貴賤,都在揭示真實不虛的因果規律。叁應了知宿業亦要依靠暫時的外緣才能成熟果報。若僅有往昔的業因,而無現前暫時的外緣,亦不能産生業果。但最終因緣具足之時必定現前其果。《百業經》亦雲:“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四應了知一切惡緣皆來自于自己的惡念,逃不出分別心的範疇。五是一切分別妄念也是因爲自心隨逐迷亂外境而産生的,由無明覆障導致沈淪于欲海中。六是依此迷亂外境而沈淪于苦海中,遮障了解脫的光明正道。我們只有樹立正見,精勤修積叁學功德,才能根除叁毒煩惱,洗滌罪業垢染,成辦殊勝道業,乃至打破實執,返璞歸真。

  諸罪爲己所造之六法:生死苦惱皆由自所造;

  尋而不得尋苦自所造;維護生計苦惱自所造;

  貪親嗔恨怨敵自所造;怨會愛離苦惱自所造;

  叁惡趣中劇烈大痛苦,亦非他造自業所導致。

  我們應了知一切罪業苦果皆爲自己所造之六法:一是一切生死苦惱皆由自己無始以來造就的惡業所感。衆生流轉于輪回,生死循環,苦惱各異。比如人類在住胎時,整整十個月安住在臭悶、狹窄、黑暗的胎獄之中,四肢蜷縮如被繩縛;期滿臨盆之時,如墜入荊棘叢中一樣。漸次長大,其間飽嘗了人生的各種酸甜苦辣。一期短暫的人生旅程眨眼即過,到死亡之時,又得萬般無奈地感受四大分離、氣息瓦解等痛苦,這一切皆因自己耽著世間法而不尋求出離解脫所致。二是對一心貪戀的世間圓滿苦苦追尋卻始終不能得到。衆生之所以痛苦,就在于盲目地追求緣起假相,如是上下求索,種苦因、感苦果,所以萬般痛苦無不是自己所造。叁應了知維護生計的苦惱亦爲自己所造。因爲衆生都耽著四大假合之軀,爲尋求物資受用殚智竭慮,不惜身臨險境,但欲望卻永遠無法滿足,便有了“世間般般有,種種不現成”的感慨。這些苦惱亦是自己造就的。四應了知衆生以無明分別心而産生貪愛親友嗔恨怨敵的痛苦,是故怨敵亦是自己所造。五是怨嗔會、愛別離等苦惱亦爲自己的分別妄執心所造。六應了知叁塗惡趣中的劇烈痛苦非爲他人強加于己身…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學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