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科學論

  前 言

  各位朋友,您好!

  我很高興大家能超越時空,共同地在這佛教與科學接壤的賞心悅目花園中舒心惬意自由地漫遊,並能敞開心靈進行彼此真誠的對話和交流,我作爲一名佛教徒,在正式行文之前,首先頂禮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

  “現代科學相距佛教還有多遠”,這個問題您思考過嗎?

  世界上的人們對佛教的態度大概有四種:信仰的、半信半疑的、不信仰但也不反對、反對的。其中反對者的理由雖然林林總總,但主因不出下面二種:消極逃避、迷信。這些反對佛教的理由能否站得住腳呢?這些反對者是否真正了解佛法的內容?

  現代社會中,人們對“科學”奉爲至尊至聖。天文學、宇宙學、電子學、生命科學等自然科學領域及經濟、金融、藝術等社會科學領域裏的割裂研究成果,在人們的心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在這樣的環境中,由于對佛法不太了解,難免有部分人會偏執科學而反對佛法,這時作爲有理智的人應觀察一下其余人士對佛法的看法如何。

  沈家祯博士說:“我本人是科學家,對科學很感興趣,我對佛法同樣感興趣,我個人認爲佛法與科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阿諾德爵士則說:“我說過,我還要說,我還要一遍又一遍地說,佛教與現代科學之間存在著一條緊密的智力紐帶。”本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慨歎:“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現代科學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近代哲學界泰鬥羅素則認爲:“我並不覺得基督在智慧或德行上比其他一些有名望的人要高,我想,我會把佛陀的位置擺在基督的前面。”

  所以真正明智的科學家不可能排斥佛教,因爲對科學與佛法都稍曾涉足的人都會明白,在追求世間的真理方面科學和佛法有許多相同之處,但從出世間及世間的深層因果這一佛法更加側重的方面,對科學來說卻是一片全新的領域。本文試圖通過兩者之間的異同,並盡量引用各界知名人士對佛教的評價來闡明這個理念。

  第一章 認識佛教的偉大

  第一節 懷疑把我們引向真理

  有些人,對佛教半信半疑,而在這個世界上,先起猶豫最後走向正道的人也很多。

  古希臘哲學家亞裏思多德曾經有句名言:“人生最終的目的在于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他因這個信條的驅動而在哲學、邏輯、生物、心理、政治、經濟、美學等廣泛的領域中取得了令人眩目的成就,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它警示世人,人不只能局限于動物般的對生存的奮鬥中,醇酒、美女、名車、別墅等不可能作爲生活的全部內容,人的可貴應在于他的覺醒與思考的能力。而一個人要獲得這種覺醒與思考的能力,最初的源動力乃是由于懷疑,正如大文豪莎士比亞所說:“懷疑是大家必須通過的大門口,只有通過這個大門口,才能進入真理的殿堂。”懷疑可使人從愚魯轉成睿智,從閉塞轉成開明,最終撥開生活中的層層迷霧,獲證最真實、究竟、圓滿的本來狀態。

  世界上的人們一般可分爲二類:一類是不怎麼有智慧的,他們做事情不經過詳細的考察和思考,就直接很隨隨便便地去做;另外一種人則做什麼事都要經過詳詳細細的觀察後才開始實行,這就是比較有智慧的人。這樣無論你是信佛教的還是不信佛教的,當你對這個世界上的許多現象進行觀察的時候,就産生了一些懷疑,然後促使你去研究,深入研究過後,然後才得到了很正確完美的結論。這在佛教也不例外,比如你首先是對佛教教義産生懷疑,然後去進行接觸了解和研究,最後也就得到了一種成果或結論,如德國的哲學家阿伯拉爾說;“懷疑把我們引向研究,懷疑使我們認識了真理。”瑪辛達在《幸福的藍本》中曾講過這樣一個偉大學者的故事:“第一批將巴利語佛教文獻翻譯成英語的學者之一,是一位基督教著名神父的兒子。他選擇這項工作的最初目的,是要證明與佛教相比基督教所具有的“優越性”。他的這個任務雖然失敗了,但他取得了一個比他預期的還要大的勝利——他成爲了一名佛教徒。我們一定不能忘記這個令人愉快的機遇,正是這個機遇促使他從事這項工作,使數以千萬計的西方人也因他而得以接觸到珍貴的“法”。這個偉大學者的名字,就是雷斯·戴維茲博士。”這樣,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佛教徒都認爲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衆多的八萬四千法門,不管是哪一個朝代,任何一個科學家去進行仔細觀察和研究,實際上都是不能推翻的,如果佛所說的這種理論教義真正是能被推翻,那佛教徒也不會去強求,我們自己在真理面前也只能低頭。

  所以不管是信佛教還是不信佛教的人,你都應該去研究佛經。如果你想否定佛教的觀點,那就應該進一步地研究,因爲你要是真正地認爲佛教是不合理的,那你必須要知道佛教的道理,否則你就沒有權力來否定也沒有能力來破斥它的觀點。其實我們只要真正地去研究佛經,那佛法的一些道理和內容就會融入到自己的心,使自己獲得許多意想不到的利益和好處,有的人也就逐漸地趣入了佛門。比如幾年前有一位美國的研究生,他准備數年後考取博士學位,需要一篇論文,他擬定論文題目是有關宗教中佛教的內容,目的是想對佛教的觀點進行反駁和否定,于是他開始到佛教聖地的印度以及不丹和錫金等國進行考察並深入研究佛教典籍,隨著他研究工作的進展,佛經裏那些博大精深的內容就已印入到了他的心,最後他不但不誹謗和駁斥佛教,而且論著的內容也變成了是對佛教裏深深的輪回學說進行闡釋的論述研究,結果他順利地通過了論文的答辯,成功地獲取了博士的學位。

  釋迦牟尼佛不可思議的智慧結晶一直至今仍保存在卷帙浩瀚的大藏經中。所以從古以來的各國家各民族都在進行大量的研究。並從中吸取了大量的精神智慧食糧。比如除漢文大藏經外,還有巴利語、梵語、藏文、西夏文、蒙文、滿文、緬語、泰語、日語等等文字的大藏經供各國人民學習研究。當代西方等科技先進的國家更是掀起了研究學習大藏經的熱潮,比如有美國的康乃爾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日本的京都大學、立正大學、臺灣佛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日本花園大學國際禅學研究所、韓國漢城國立大學以及英國、法國等世界上有名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都在大力地推進佛典大藏經的研究利用工作。設在美國紐約的世界宗教研究院于1994年還成立了佛教電腦資訊庫,目的是爲了通過電腦多媒體技術把佛典大量輸入光盤,以便爲全世界各國研究大藏經的人們提供一個更爲方便快捷的現代化手段。

  第二節 不知佛法無權反對

  因爲佛法是相當地深奧,若是無有人解說,或者自己沒有親自去聽聞、思索和學習,那麼即使是智者也是難以理解佛法裏面的真理,更何況說是一般的人呢!如《華嚴經》雲:“佛法若無人解說,雖是智者不得解。”

  人們若對一件事物缺乏了解,便會産生出許多推理和假設,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推理和假設被證明了其正確性,有些則被悄悄地淘汰了。同樣,以往由于佛法僅局限于少數信奉者圈內,知識界對此頗感陌生,也生出了許多猜想和輕率結論,比如把佛法說成是傳說、迷信,客氣一點說成“神話”之類,這顯然是牽強附會,不符合曆史。比如,我們不應該因爲古代的科學家如一行和尚(唐代天文學家,佛門高僧)等久已過世了,就把他們的事迹都歸于神話之列,就象不能因爲《史記》、《叁國志》等記述的是遙遠的往事而否定它的可靠性。況且,佛陀的教法現在尚完整地保存在各種文字的《大藏經》中,僅藏文《大藏經》就有一百多函,並且現在尚有無數信衆在學習佛陀的教法。中國著名學者梁啓超說:“佛教之最大綱領曰悲智雙修,自初發心以迄成佛,恒以轉迷成悟爲一大事業。”羅羅博士說:“佛教是現實的,因爲它對生活和世界所采取的,就是一種現實的態度。它並不是錯誤地把我們領向愚人的天堂,也決不用那些虛僞的恐懼和罪惡感來威脅恐嚇、折磨摧殘我們。它精確而客觀地描述我們以及我們周圍的世界,並且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通向徹底自由、和平與安甯的幸福之路。”印度總統拉哈克斯坦說:“佛陀是把智慧之光投射人類心靈的第一人。”

  愛因斯坦等偉大的科學家們對佛教也是贊歎有加,這些在自己領域裏經過深入的研究後,並且對整個社會作出了重大貢獻的人,尚且如此推崇佛教,那麼知識水平一般,甚至連普通的家務也茫無頭緒的人對佛教就沒有理由橫加非議,否則越亂加評議就越發顯出自己的淺薄無知。我認爲一個瘋狂的人在街上裸體行走,衆人並不感到奇怪,而一個神智清醒的人若無理誹謗佛教,則真實奇怪,同時肯定會引來衆人的指責。因此,見識不廣,智慧不高的人對佛教還是少說爲佳,這樣,就不會犯下輕薄妄議的過失,也不會造下誹謗佛法的大罪,致使最終後悔莫疊。無論是佛教或是其它學問,人們如果沒有徹底了解它,就沒有權力評論,正如世界著名的戲劇大師莎士比亞在《仲夏夜之夢》中所說的:“千萬不可評論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則你可能會用生命的代價來補償你所犯過的錯誤。”

  而如今社會上的大多數人對佛法很覺陌生,這也情有可原,因爲大家整天爲錦衣美食奔波,爲煩惱所逼,白日忙于工作、家務,夜間又昏昏睡去,終日爲滿足自己這臭皮囊的種種欲望而競爭,被世間的五欲六塵花去了所有寶貴的時間。還有些人從小生長在沒有佛教氛圍的都市裏,接受各種與佛法相違的教育,長大後繼續受到惡劣人文環境的影響,他們頭腦中沒有一點清淨的智慧和佛教印象,因此在這個社會中有誹謗佛教的、誤解佛教的、不知佛教的、歧視佛教的,甚至在已進入了佛門的佛教徒中也殘留有這些不良影響。但現代人在研究和學習佛經教義後,會發現佛教又是那麼平易近人,其理念與精神已悄然地遍滿于生活的各個角落。因此二十世紀的英國史學家韋爾思說:“佛教的教義,由今研究而得知極爲簡單明晰,並與現世觀念最吻合,它是自古迄今最銳利理智的成功。…

《佛教科學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密宗斷惑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