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窍诀宝藏论释▪P26

  ..续本文上一页的心就是诸佛菩萨的智慧,如是安住密意,即已成就禅定波罗蜜多。六应了知当我们通过上师所介绍的窍诀而了认并证悟心的本性之时,就圆满成就了智慧波罗蜜多。

  大乘总纲教言之六法:恒念死亡鞭策己精进;

  所行均依串习修正法;筹划所作积善净恶业;

  勤积二资行持三殊胜;心向正法行善入正轨;

  所作利他相应无我义。何人行此趋入胜藏乘。

  我们应当了知大乘总纲教言之六种法:一应以恒念寿命无常、死亡不定之教言来鞭策自己精进地闻思修行。在尚未得到生死自在之前,谁都不能事先预知自己何时何地何处死亡,死神亦不会提前给你通风报信,所以我们应当抓住现前闲, 暇, 圆满的时机精进修持正法。二是我们应当断除一切无义琐事,将平常一切所作所为都归摄于闻思修行,依靠一种善法加善法、更增上善根的串习力来修持正法。三是我们若欲对美好的未来作筹划和准备,则所作所为都应达到修积一切善法功德、净除三世一切恶业的目的。四是若欲精勤修积福慧二种资粮者,应当以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后行回向殊胜而行持,如是则能摄持自己所修积的一切善根,且令善根乃至菩提果间无有穷尽。五是我们的心唯一应趋向正法,行持一切善业,这样才能步入正法之轨道。六是我们的一切所作皆应以利他为准则,并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来摄持,如是才能相应人法二无我空性之真实义。当我们真实证悟无我的大空性境界时,一切烦恼与痛苦都如烟消云散般不复存在。我们之所以烦恼痛苦,追根溯源就在于有我执与我所执的颠倒与迷乱。若行者能谨依理智来透视人法二我之自性,逐层破析,最终所证悟的二无我的智慧就是殊胜的大乐财富,无论何人,只要能如理行持都将准确无误地趋入殊胜宝藏般的金刚乘。

  断除脱离过患之六法:依止具相上师勿脱离,

  若离不能进入解脱道;自心稳固信心勿脱离,

  若离不能诣至法性境;实修甚深窍诀勿脱离,

  若离不生菩提之苗芽;广闻博思智慧勿脱离,

  若离不解怀疑之束缚;住所山间静处勿脱离,

  若离则随散乱愦闹转;精进毅力誓言勿脱离,

  若离无有获得功德时。是故不相脱离极重要。

  修行人应当断除不该脱离之法因脱离所致之六种过患:一是当我们依止了一位具足圆满法相的上师时,就应常以三喜供养敬献上师,如幼儿不离慈母般紧紧依偎在大恩上师的身旁闻思修行,切莫与之脱离。倘若自己因学无所成,或其它某种因缘而弃离了上师,那么于行道途中肯定会遭遇误入歧途乃至跃落深渊的苦果,总之不能进入解脱生死痛苦之正道。二是自己的心切莫如絮随风飘荡,一定要努力使其得到稳固,当然更重要的是此心万万不可脱离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倘若弃离了信心,那我们肯定不能诣至本来法性的境地。三是我们在实修的过程中切莫脱离了上师介绍的甚深窍诀,倘若离开了如此重要的窍诀,则肯定不能生起菩提心之苗芽。四是我们若欲广闻博思浩翰如海的三藏教典,那就不能脱离殊胜的智慧,倘若离开了智慧,无论您怎样精勤地广闻博思,都不能解开怀疑的束缚网。经云:“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因此我们在广闻博思三藏教典的同时应努力生起殊胜智慧,如是才能解开一切疑网。五是我们的住所切莫脱离山岩林间等寂静处,倘若离开了有利于修行的静处,则自然会随散乱愦闹诸境所转。所谓愦闹者,愦即胡涂,闹即热闹,胡涂加热闹等于胡闹,如是身心随境散乱,时时与人胡闹,根本不利于修行。六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切莫脱离了精进用功和吃苦耐劳的毅力,以及种种应当受持的誓言。倘若此三者互相脱离,则肯定无有获得修行功德之时日。是故我们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脱离上述六种息息相关之法,这些修要窍诀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恒依止时除魔之六法:依上师时莫入刚强魔;

  依三宝时莫入不敬魔;依静处时莫入懈怠魔;

  闻思之时莫入难化魔;修禅定时莫入无增魔;

  利他之时莫入散乱魔。不入此等魔者如晨星。

  我们恒时依止上师三宝修行的过程中,为遣除魔障所应谨慎之六法:一是无论我们需要成办什么事情,事先都应请示上师,得到上师的开许和指点以后再实行。若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则容易趋入刚强难化的魔境,是故我们应当时时处处谨依师教奉行,切莫让刚强魔乘虚而入。二是皈依佛法僧三宝时,切莫趋入不行恭敬的我慢魔,因为三宝的加持唯依自己的恭敬与信心方能获得。雪域大成就者华智仁波切亦说:“尽管三宝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和功德,若无恭敬心,仍然不能得到。”三是当我们依于寂静处修行时,应当趁此大好时光和优越的环境,精勤用功修行,切莫让自心趋入懈怠散乱之魔。如果无有精进,则世出世法均一无所成。四是我们在闻思之时应当依文解义,令法义深入自心,善调相续,切莫趋入难以化度的魔境。若将经续论典的教义当作耳边风,听闻后就置之不理,将法本束之高阁,或将经论教义视为一种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传统,如是心法背离之人已完全失去了闻法的意义,无疑将成为佛法油子。五是我们在修习禅定时,所修之境界应当步步增上,若自己修的是世间有漏的禅定,则应令其禅境增至出世间无漏的禅境,切莫如海底顽石般趋入无增之魔境。若能虔心精勤地于上师处祈示疑难,生起无漏正见,如理起修,则能顺利地增上禅境,令自己的修证更加明清,进而圆满一切功德。六是我们在发心利益他众之时,不能心生疲厌,应当一心一意、精勤不懈。如《华严经》所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脱离苦。”切莫令自己利他之行趋入散乱懒惰之魔境。当今末法时期,众生业障深重而福德浅薄,所以,不趋入此等魔境之人确实寥若晨星。

  修学究竟相伴之六法:殊胜见解相伴稳固翅,

  否则无法翱翔法性空;清净誓言相伴三学处,

  否则无法获得诸成就;殊胜行为相伴诸时机,

  否则无法渡至轮回岸;实修相伴自然智慧见,

  否则无法根除二取惑;觉受增上相伴修妙力,

  否则无法战胜烦恼敌;甚深窍诀相伴诸境界,

  否则无法实现诸愿望。故当修此真实精藏义。

  为令我们修学达到究竟的彼岸,途中需要六种相伴助益之法:一是通过闻思经论教典而树立起来的殊胜见解必须要相伴稳固的双翅,否则就无法任运翱翔在法性太空之中。譬如雄鹰,若无强健的翅膀则难以飞翔,同样,若我们的见解如同云雾中的日轮时隐时现般不稳固,则无法证悟法界本体。二是我们若欲清净自己所守持的誓言,则必须相伴戒定慧三学功德,否则就无法获得暂时与究竟的诸般成就。因为勤修三学功德之人,其内在的贪嗔痴三种烦恼亦能相继断除。经云:“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待我们内在的无明烦恼净除后,所守持的一切誓言自然就会清净。三应了知虽然密咒金刚乘中有很多不共的殊胜行为,但这些秘密行为在非时非处或不契机的众生面前是不能随意显示的。纵要显示亦必须相伴成熟的时机。否则,自他都无法渡至轮回苦海之彼岸,且易令见闻之众生生诽谤而造重罪,如是更加堕落,受苦无量。四是无论何者欲实修佛法,所行都必须建立在正见的基础之上,“见”如双眼,“修”如双足,实修必须相伴自然智慧之正见,二者只能相随,不得脱离,当如是善加摄持,否则决定无法根除能所二取的无明烦恼。五是若我们欲令自己修行的觉受得以增上,则必须相伴修行的妙力,也就是了认觉性并加以修炼,二者相辅相成方可趋至所欲之境地,否则就无法战胜内心相续的烦恼怨敌。六是上师为我们指示的甚深窍诀必须相伴实修的诸般境界,否则亦无法实现自利利他的一切愿望。是故我们应当速急修持此等真实有利的精藏教义。

  宣说主要教言之六法:主要住处依止寂静山,

  否则他境皆是痛苦因;主要道相上师敬为佛,

  其余道相错乱缘起法;主要誓言现空皆双运,

  否则相互脱离不成就;主要证相妄念转为智,

  否则无法击败所断军;主要作想断除轮回贪,

  否则将随今生琐事转;主要见解认识证者面,

  否则不能摆脱常断边。恭敬牢记此等珍贵藏。

  在此宣说我们主要应依修之六种教言:一是修行人主要的住处应该是寂静的山间,因为依止寂静之处可以免去人际往来的杂乱和干扰。如是常与鸟兽为伴,绝不会产生诤执和烦恼,故能一心成办道业。若处繁华都市之人际杂乱等境地,不具定力之人自然会随境所转,以致一切所作所为皆成痛苦之因。二应了知我们在修行中主要生起的道相是恭敬顶戴自己的上师为佛陀,其余显现的道相,诸如本尊现前、得诸佛授记等,若行者对之生起耽著,则将成为错乱意识的缘起法。三应了知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主要守持的誓言是现空双运或智悲双运。在名言显现中自己的内心应对一切众生具有平等无伪的大悲心,同时不离诸法如梦如幻的境界,于胜义的自观境界中皆无二取执著,通达诸法本体空性,超离一切边执戏论。若现空相互脱离,耽著显现与空性为自相各异之境,则根本不能获得无上的成就。四应了知修行中虽有不同层面的多种证相,但其中最主要的证相则是将一切分别妄念转为无垢智慧,无论生起什么妄念皆以与之相印之五种智慧来摄持,或依教观察并了认妄念的本性,如是当下就能现前智慧。否则就不能击败无明烦恼的军队,因为妄念尚未转为智慧之时,一切证相都是虚假的,所修如同纸上谈兵,根本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如果一切妄念与智慧达到无二无别之等性,则如具足力敌千军的大将,一切烦恼怨敌都将摧毁无余。五应了知我们一生中主要作意思维的是如何断除对轮回的贪执心,如以教言窍诀认知轮回的过患与痛苦,淡化妙色美境的诱惑力,看破、放下轮回诸法,如远离毒蛇坑般刻不容缓。我们在轮回苦狱中修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故当小心谨慎…

《窍诀宝藏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学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