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竅訣寶藏論釋▪P26

  ..續本文上一頁的心就是諸佛菩薩的智慧,如是安住密意,即已成就禅定波羅蜜多。六應了知當我們通過上師所介紹的竅訣而了認並證悟心的本性之時,就圓滿成就了智慧波羅蜜多。

  大乘總綱教言之六法:恒念死亡鞭策己精進;

  所行均依串習修正法;籌劃所作積善淨惡業;

  勤積二資行持叁殊勝;心向正法行善入正軌;

  所作利他相應無我義。何人行此趨入勝藏乘。

  我們應當了知大乘總綱教言之六種法:一應以恒念壽命無常、死亡不定之教言來鞭策自己精進地聞思修行。在尚未得到生死自在之前,誰都不能事先預知自己何時何地何處死亡,死神亦不會提前給你通風報信,所以我們應當抓住現前閑, 暇, 圓滿的時機精進修持正法。二是我們應當斷除一切無義瑣事,將平常一切所作所爲都歸攝于聞思修行,依靠一種善法加善法、更增上善根的串習力來修持正法。叁是我們若欲對美好的未來作籌劃和准備,則所作所爲都應達到修積一切善法功德、淨除叁世一切惡業的目的。四是若欲精勤修積福慧二種資糧者,應當以前行發心殊勝、正行無緣殊勝、後行回向殊勝而行持,如是則能攝持自己所修積的一切善根,且令善根乃至菩提果間無有窮盡。五是我們的心唯一應趨向正法,行持一切善業,這樣才能步入正法之軌道。六是我們的一切所作皆應以利他爲准則,並以叁輪體空的智慧來攝持,如是才能相應人法二無我空性之真實義。當我們真實證悟無我的大空性境界時,一切煩惱與痛苦都如煙消雲散般不複存在。我們之所以煩惱痛苦,追根溯源就在于有我執與我所執的顛倒與迷亂。若行者能謹依理智來透視人法二我之自性,逐層破析,最終所證悟的二無我的智慧就是殊勝的大樂財富,無論何人,只要能如理行持都將准確無誤地趨入殊勝寶藏般的金剛乘。

  斷除脫離過患之六法:依止具相上師勿脫離,

  若離不能進入解脫道;自心穩固信心勿脫離,

  若離不能詣至法性境;實修甚深竅訣勿脫離,

  若離不生菩提之苗芽;廣聞博思智慧勿脫離,

  若離不解懷疑之束縛;住所山間靜處勿脫離,

  若離則隨散亂愦鬧轉;精進毅力誓言勿脫離,

  若離無有獲得功德時。是故不相脫離極重要。

  修行人應當斷除不該脫離之法因脫離所致之六種過患:一是當我們依止了一位具足圓滿法相的上師時,就應常以叁喜供養敬獻上師,如幼兒不離慈母般緊緊依偎在大恩上師的身旁聞思修行,切莫與之脫離。倘若自己因學無所成,或其它某種因緣而棄離了上師,那麼于行道途中肯定會遭遇誤入歧途乃至躍落深淵的苦果,總之不能進入解脫生死痛苦之正道。二是自己的心切莫如絮隨風飄蕩,一定要努力使其得到穩固,當然更重要的是此心萬萬不可脫離對上師叁寶的信心,倘若棄離了信心,那我們肯定不能詣至本來法性的境地。叁是我們在實修的過程中切莫脫離了上師介紹的甚深竅訣,倘若離開了如此重要的竅訣,則肯定不能生起菩提心之苗芽。四是我們若欲廣聞博思浩翰如海的叁藏教典,那就不能脫離殊勝的智慧,倘若離開了智慧,無論您怎樣精勤地廣聞博思,都不能解開懷疑的束縛網。經雲:“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因此我們在廣聞博思叁藏教典的同時應努力生起殊勝智慧,如是才能解開一切疑網。五是我們的住所切莫脫離山岩林間等寂靜處,倘若離開了有利于修行的靜處,則自然會隨散亂愦鬧諸境所轉。所謂愦鬧者,愦即胡塗,鬧即熱鬧,胡塗加熱鬧等于胡鬧,如是身心隨境散亂,時時與人胡鬧,根本不利于修行。六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切莫脫離了精進用功和吃苦耐勞的毅力,以及種種應當受持的誓言。倘若此叁者互相脫離,則肯定無有獲得修行功德之時日。是故我們在聞思修行的過程中千萬不要脫離上述六種息息相關之法,這些修要竅訣對于我們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

  恒依止時除魔之六法:依上師時莫入剛強魔;

  依叁寶時莫入不敬魔;依靜處時莫入懈怠魔;

  聞思之時莫入難化魔;修禅定時莫入無增魔;

  利他之時莫入散亂魔。不入此等魔者如晨星。

  我們恒時依止上師叁寶修行的過程中,爲遣除魔障所應謹慎之六法:一是無論我們需要成辦什麼事情,事先都應請示上師,得到上師的開許和指點以後再實行。若剛愎自用,自以爲是,則容易趨入剛強難化的魔境,是故我們應當時時處處謹依師教奉行,切莫讓剛強魔乘虛而入。二是皈依佛法僧叁寶時,切莫趨入不行恭敬的我慢魔,因爲叁寶的加持唯依自己的恭敬與信心方能獲得。雪域大成就者華智仁波切亦說:“盡管叁寶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和功德,若無恭敬心,仍然不能得到。”叁是當我們依于寂靜處修行時,應當趁此大好時光和優越的環境,精勤用功修行,切莫讓自心趨入懈怠散亂之魔。如果無有精進,則世出世法均一無所成。四是我們在聞思之時應當依文解義,令法義深入自心,善調相續,切莫趨入難以化度的魔境。若將經續論典的教義當作耳邊風,聽聞後就置之不理,將法本束之高閣,或將經論教義視爲一種與自己毫無關系的傳統,如是心法背離之人已完全失去了聞法的意義,無疑將成爲佛法油子。五是我們在修習禅定時,所修之境界應當步步增上,若自己修的是世間有漏的禅定,則應令其禅境增至出世間無漏的禅境,切莫如海底頑石般趨入無增之魔境。若能虔心精勤地于上師處祈示疑難,生起無漏正見,如理起修,則能順利地增上禅境,令自己的修證更加明清,進而圓滿一切功德。六是我們在發心利益他衆之時,不能心生疲厭,應當一心一意、精勤不懈。如《華嚴經》所雲:“不爲自己求安樂,但爲衆生脫離苦。”切莫令自己利他之行趨入散亂懶惰之魔境。當今末法時期,衆生業障深重而福德淺薄,所以,不趨入此等魔境之人確實寥若晨星。

  修學究竟相伴之六法:殊勝見解相伴穩固翅,

  否則無法翺翔法性空;清淨誓言相伴叁學處,

  否則無法獲得諸成就;殊勝行爲相伴諸時機,

  否則無法渡至輪回岸;實修相伴自然智慧見,

  否則無法根除二取惑;覺受增上相伴修妙力,

  否則無法戰勝煩惱敵;甚深竅訣相伴諸境界,

  否則無法實現諸願望。故當修此真實精藏義。

  爲令我們修學達到究竟的彼岸,途中需要六種相伴助益之法:一是通過聞思經論教典而樹立起來的殊勝見解必須要相伴穩固的雙翅,否則就無法任運翺翔在法性太空之中。譬如雄鷹,若無強健的翅膀則難以飛翔,同樣,若我們的見解如同雲霧中的日輪時隱時現般不穩固,則無法證悟法界本體。二是我們若欲清淨自己所守持的誓言,則必須相伴戒定慧叁學功德,否則就無法獲得暫時與究竟的諸般成就。因爲勤修叁學功德之人,其內在的貪嗔癡叁種煩惱亦能相繼斷除。經雲:“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待我們內在的無明煩惱淨除後,所守持的一切誓言自然就會清淨。叁應了知雖然密咒金剛乘中有很多不共的殊勝行爲,但這些秘密行爲在非時非處或不契機的衆生面前是不能隨意顯示的。縱要顯示亦必須相伴成熟的時機。否則,自他都無法渡至輪回苦海之彼岸,且易令見聞之衆生生誹謗而造重罪,如是更加墮落,受苦無量。四是無論何者欲實修佛法,所行都必須建立在正見的基礎之上,“見”如雙眼,“修”如雙足,實修必須相伴自然智慧之正見,二者只能相隨,不得脫離,當如是善加攝持,否則決定無法根除能所二取的無明煩惱。五是若我們欲令自己修行的覺受得以增上,則必須相伴修行的妙力,也就是了認覺性並加以修煉,二者相輔相成方可趨至所欲之境地,否則就無法戰勝內心相續的煩惱怨敵。六是上師爲我們指示的甚深竅訣必須相伴實修的諸般境界,否則亦無法實現自利利他的一切願望。是故我們應當速急修持此等真實有利的精藏教義。

  宣說主要教言之六法:主要住處依止寂靜山,

  否則他境皆是痛苦因;主要道相上師敬爲佛,

  其余道相錯亂緣起法;主要誓言現空皆雙運,

  否則相互脫離不成就;主要證相妄念轉爲智,

  否則無法擊敗所斷軍;主要作想斷除輪回貪,

  否則將隨今生瑣事轉;主要見解認識證者面,

  否則不能擺脫常斷邊。恭敬牢記此等珍貴藏。

  在此宣說我們主要應依修之六種教言:一是修行人主要的住處應該是寂靜的山間,因爲依止寂靜之處可以免去人際往來的雜亂和幹擾。如是常與鳥獸爲伴,絕不會産生诤執和煩惱,故能一心成辦道業。若處繁華都市之人際雜亂等境地,不具定力之人自然會隨境所轉,以致一切所作所爲皆成痛苦之因。二應了知我們在修行中主要生起的道相是恭敬頂戴自己的上師爲佛陀,其余顯現的道相,諸如本尊現前、得諸佛授記等,若行者對之生起耽著,則將成爲錯亂意識的緣起法。叁應了知我們在修行過程中主要守持的誓言是現空雙運或智悲雙運。在名言顯現中自己的內心應對一切衆生具有平等無僞的大悲心,同時不離諸法如夢如幻的境界,于勝義的自觀境界中皆無二取執著,通達諸法本體空性,超離一切邊執戲論。若現空相互脫離,耽著顯現與空性爲自相各異之境,則根本不能獲得無上的成就。四應了知修行中雖有不同層面的多種證相,但其中最主要的證相則是將一切分別妄念轉爲無垢智慧,無論生起什麼妄念皆以與之相印之五種智慧來攝持,或依教觀察並了認妄念的本性,如是當下就能現前智慧。否則就不能擊敗無明煩惱的軍隊,因爲妄念尚未轉爲智慧之時,一切證相都是虛假的,所修如同紙上談兵,根本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如果一切妄念與智慧達到無二無別之等性,則如具足力敵千軍的大將,一切煩惱怨敵都將摧毀無余。五應了知我們一生中主要作意思維的是如何斷除對輪回的貪執心,如以教言竅訣認知輪回的過患與痛苦,淡化妙色美境的誘惑力,看破、放下輪回諸法,如遠離毒蛇坑般刻不容緩。我們在輪回苦獄中修行,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故當小心謹慎…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學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