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竅訣寶藏論釋▪P27

  ..續本文上一頁,刹那亦不可放逸,否則將隨今生諸般瑣事所轉,不僅身心失去自由,且有沈溺輪回、永遠不得解脫的過患。六應了知利于修行最主要的見解是認識證悟者之本來面目,也就是了認心的本性、現空一味的真如實相,否則根本不能擺脫常斷二邊之戲論,無疑還可能會形成修行的最大惡見。是故我們應當恭敬聞受、牢記此等最爲珍貴的教言寶藏。

  宣說自然成就之六法:舍棄瑣事自然成善法;

  叁學清淨自然聚護法;悲心究竟自然利衆生;

  念修圓滿自然成事業;悠然放松自然見法性;

  成就殊勝自然成共同。

  宣說能令修行人自然獲得成就之六種法要:一是作爲修行人,我們應當舍棄世間的一切無義瑣事而一心專入出世間善法之正事,如此無論是利益他衆還是自己聞思修行等一切善法都能自然成辦。二是若能清淨守持叁乘學處,也就是說令小乘別解脫戒、大乘菩薩戒、密乘叁昧耶戒都清淨無染,則于自己的周圍自然能雲聚護法神衆,他們也必定會鼎力護持我們所修之道業。叁是若我們愍念衆生苦楚的大悲心達到究竟,則自然而然地會去廣利一切衆生,把他們從痛苦的深淵中解救出來,令他們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安樂。因爲菩薩在大悲心的催促下,唯行拔苦予樂的利生事業。四是倘若我們的念修得到圓滿,如念誦某些儀軌和心咒以及所修之等持都能達到要求的極限,則將自然圓滿成辦息增懷誅等一切事業。五是在修行中我們不能攝心過緊,比如琴弦,太緊易折斷,太松無力亦不能湊出妙音,修行亦需要松緊適度,當悠然放松時,則自然能現見法性本面。六是若自己能成就殊勝而不共同的悉地,則于一切共同的悉地,即便心無希求也會自然圓滿地成就。譬如,在我們成就無學道佛果的同時,無疑也圓滿成就了有學道所攝的一切功德。

  不墮衆多人中之六法:不斷耽著愛現世者多;

  不修佛法平庸死者多;不依對治毀叁戒者多;

  不行聞思盲目修者多;輕視因果墮惡趣者多;

  修爲愦鬧之魔誘者多。望己莫墮衆多人之中。

  修行人應當身處寂靜之地,潛心修學,爲了不墮入衆多閑雜的人群中,我們應恒念六種法要:一應了知在末法時期貪愛現世者衆多,若行者不能斷除對世間八法的耽著,並苦苦追逐,迷戀不舍,這無疑將釀成無限循環之苦因。因此我等修行人應當看破今世,舍棄世間漏法,獨自往詣靜處修行。二應了知世間之人不知修持佛法而平庸慘死者衆多。曆史上曾出現許許多多名垂千古的著名人物,誠然他們對人類社會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因不懂佛法因果,在死亡之時仍是非常平庸可憐的,甚至有些所謂的修行人,由于未能如法行持,在死亡之時自然忘失正知正念,故也顯露出平庸可憐的境相而離開人間。叁應了知修行不如理依法對治,任隨自己的分別妄念恣意毀犯叁乘戒法者衆多,只有令善法融入自心相續而如理如法行持者才能持守清淨戒律。四應了知當今末法之時于經續論典不行聞思、初入門就盲目地修持甚深法要者衆多。有些人認爲聞思並不重要,因其費時費力,還不能獲得神通等證相,鼓吹只有實修最爲重要,且是直取證相的唯一途徑。這些大言不慚地高贊實修而忽視聞思的重要性之人,自以爲是上根利智便立即著手于大圓滿、大手印、大威德等甚深法門的修持,如是毫無見解地盲修瞎煉,最終卻落得走火入魔、深陷惡境不能出離的慘境,豈不哀哉!因此,除上根利智者外,我們必須通過聞思的智慧來樹立殊勝的正見,在正見的基礎上實地起修,這才是最爲安全穩妥的修行途徑。五應了知現今不以因果作爲修行的准則,輕視毀謗因果,並恣意妄行毀損律儀,由此墮落惡趣者衆多。六應了知當今之行者因不知善護自之根門,放蕩不羁,隨波逐流而被愦鬧之魔誘惑者衆多。所以我們應當祈望自己切莫墮落在衆多雜亂人群之中。

  以六肯定戰勝諸魔衆:專心修法不著懈怠魔;

  修心重他不著私欲魔;實相斷定不著懷疑魔;

  實修離邊不著偏袒魔;修行核心不著空談魔;

  密意離邊不著宗派魔。

  我們應當以六種肯定法來戰勝一切魔衆:一是提持正念,日日夜夜專心修法,不著懈怠之魔。修學佛法,無論是聞思還是持咒、觀修等都不能明日複明日地拖延,否則終將萬事成磋砣,時光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流逝,故當念“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之教言,時時以壽命無常之理來鞭策自己精進。二是佛陀所傳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皆以修心爲要,除修心以外,別無他法可修,故應對治自己的分別妄心,輕視自己而看重一切衆生,爲能利益他衆,就算舍棄自己的內身外物亦在所不惜,切不可令自己著了私欲之魔。叁是對于諸法的究竟實相,我們依靠上師的竅訣已經作了相應的斷定,故應生起穩固的定解,不要著了懷疑之魔。四是實修或安住超離邊戲的法界本體時,不要著了偏袒執著之魔。既不能著有,亦不能著空,當處無緣中道而如然本住。五應了知修行的核心是身體力行實際修持,故不要著了誇誇其談的空談之魔。六應了知我們所修持的覺性是諸佛菩薩的密意,是超離一切邊執戲論的,故不要著了分別宗派等辯論之魔。我們應當了知各大宗派貌似有別而意趣同歸的道理,佛教各大宗派原本是一家,之所以各派側重點有不同,完全是爲了契合衆生不同根器的種種權巧方便之說,其究竟密意都是圓融一味的。不懂此理而增上伺察分別者,終難獲得真實義。

  謹慎抉擇標准之六法:細致取舍因果誠信量;

  言語小心有愧之標准;熏染功德善友之標准;

  心性離境妙修之標准;功過不混實修圓滿量;

  叁身道用法盡之標准。具足此量之士最殊勝。

  依理謹慎抉擇之法可用六種標准來衡量:一是若行者能細致入微地取舍一切因果,則知此人對上師叁寶的誠敬信心之量度已達到標准。二是若我們常以正念攝持相續,言語小心謹慎,既不招惹是非,亦不傷害別人的自尊心,這就是知慚有愧的標准。若不善察他人情緒,信口開河地胡言亂語,這樣不僅易把自己推進是非之圈,且易刺傷他人的心,同時亦顯露了自己無智無愧之心行。叁是經過長年累月的實修,若自心相續中熏染濃厚之功德妙香,則說明我們所接觸的是賢善的道友。譬如,常與一位具有心地善良等優良品德並且喜歡聞思修行之人接觸,受他的熏染,自己亦會變得喜好如是善行。四是我們若能如如安住于心之本性,遠離一切緣相執著,則即達到了善妙修行的標准。五是當我們對功德與過失了了分明,且能毫無混雜地正確取舍之時,就是實修達到圓滿的量度。實修尚未達到此標准的修行人,往往會顛倒執取諸法或功過混雜、不能明辨。實修實證如量的大成就者,具足如明燈一般的智慧觀照輪涅諸法,故于功過能了然無誤。六是若能將法報化叁身轉爲道用,則稱爲大圓滿法性盡地的標准。修行具足此等量度之大士最爲殊勝。

  不應具有罪過之六法:受叁戒律不應染墮罪;

  隨精華義不應隨詞句;修菩提者不應墮八法;

  獲得人身不應空耗廢;得深義法不應求劣法;

  精通講法不應無實修。

  我們應當了知不應具有之六種罪過:一是我們既已受持了叁乘戒律,就應該謹慎的防護根門,令叁戒清淨無染而不應染著根本墮罪。二是我們應當依隨聖教的精華要義,不應依隨詞句而爲假立之名言束縛。因爲我們受取的不是能诠之詞句而是所诠之法義,如經雲:“依義不依語。”叁應了知修持菩提心之人當以究竟成辦自他二利爲准則,故不應墮于稱、譏、毀、譽、利、衰、苦、樂世間八法之中。四應了知人身是非常難得,今得珍寶人身更是難上之難,既然已獲得了暇滿的人身,就應利用它精進修行,一心成辦道業,不應無義空耗或廢棄這樣寶貴的人身。五是當我們獲得甚深修要之法義時,不應再求爲了某種方便而暫時引度衆生的低劣法。六是當我們精通講經說法這門行業時,無論自己的口才、辯才多麼驚人,都不應該缺少實修功德。也就是說,講經說法的法師必須結合自己的實修實證,才能真正起到弘法利生的作用。

  思維修行過患之六法:若多違緣則斷隨順行;

  若貪世間則觀修無常;若無悲心以己爲例觀;

  若失加持則勤生敬信;若多損害則自多磨煉;

  若欲利他發心與發願。如是而行脫離諸過患。

  應當思維在修行中容易生起的六種過患:一是倘若我們在修行中出現衆多違緣,阻撓自己的道業,則應采取相應的措施,勵力斷除隨順他人的散亂行爲,除上師以外,何人亦不隨順,閉門自修斬斷一切外緣。二是倘若我們貪執世間的人法諸境而難以斷除,則應觀修萬法無常、迅速毀滅等理來令自己看破放下世間諸事。久而久之,自然就能如願以償的放下一切。叁是倘若實在無法生起對苦難衆生的大悲心,則應將心比己,以自己爲例而觀修。當如是思維,自己不欲受苦、欲享安樂,衆生亦複如是;在窮困潦倒、遭受種種痛苦之時,總是希望能得到別人的救助,衆生亦複如是......凡事都以自己的感受來衡量一切衆生,這樣漸漸就能引生大悲心。四是倘若我們失去了上師叁寶的加持,或得不到叁根本的加持感應,則說明自己對上師叁寶的信心有所退失,或根本不具足信心。此時就應當勤觀上師的功德,思維上師的恩德,一步步引生自己的恭敬信心,漸漸就能得到明顯的加持與感應。五是當我們遭遇諸多損害時,切莫怨天尤人,亦莫灰心喪氣,而應歡喜納受,因爲損害可以磨煉我們的身心、增強我們的意志。只有具足堅強的意志,我們在茫茫的人生天涯中才能獨當一面,勇往直前地跨越生死的大沙漠。六是倘若我們欲利他衆,則于實際行爲上應盡心盡力地作些有利益他衆之事,進而不斷地廣發大願,靠願力來推動自己的一切行爲,最終能以六度四攝四無量心來圓滿成辦自他二利。如是行持之人,必定能脫離一切過患,順利趨達解脫的究竟彼岸。

  所修妙法正量之六法:受持經續佛語之正量;

  傳承…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學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