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斷教言之正量;未染破戒加持之正量;
未染邪法真實之正量;調伏自續覺受之正量;
現量比量推理之正量。具此六種正量極重要。
若欲使自己所修之妙法修有所成,則必須具足六種正量:一是我們所受持的經續論典,必須是佛陀或佛之化身所說的金剛語。唯以佛陀的智慧自然流露而非分別心臆造之經續才有一定的可信度,如實依修也決定不會誤導行者,故爲佛語之正量。二是我們所修之法無論承襲哪位佛陀或哪位祖師的法脈,其傳承只要是一脈相承而來的清淨源流,就非常可靠,我們大可遣除疑慮,放心依修,此乃祖師教言之正量。叁是若我們遵循修持的法脈未曾被破戒等過患所染汙,也就是說曆代傳承上師那誓言的金絲沒有沾染過破毀誓言的鐵鏽,則爲具足殊勝加持之正量。四是若我們所修的密法既未混染過外道的邪法,也沒有被持邪見之人篡改過,則爲真實之正量。五是在具有恭敬信心和精進心的基礎上,我們運用修法來調伏自心相續時,若確實起到藥到病除、立竿見影的功效,即爲體驗之正量。秉持這樣的殊勝法脈修行後,諸如看破世間生起出離心、樹立正知正見、生起慈悲菩提心調伏無明煩惱、身心獲得快樂等都能驗證我們所行之道是無誤之捷徑。六應了知若我們所修之法不僅通過現量尋覓不得少許過患,且依比量觀察亦不見少許過患和缺陷,則說明此法是經得起一切推理觀察之正量,如雲:“真金不怕火煉。”綜上所述,無論我們依修什麼法要都必須具足此六種正量,不具條件者,無論多麼高深、怪異之法都不能稱爲正法,修則徒勞無義,甚至損人害己,故應引經據典對自己所修之法善加觀察抉擇,如理正確取舍是至關重要的。
揭露自己過失之六法:勿以虛僞惡規欺自己;
勿以不善惡業毀自己;勿著貪執鬼祟之自魔;
勿以嗔心擾亂自相續;勿以散亂愦鬧欺自己;
勿令自墮輪回之深淵。聽此忠告前途定善妙。
揭露自己因不如法行持而導致過失之六種法要:一應了知人生難得、壽命無常之理,反觀自己如今已得人生且具諸緣修學佛法之時,應生歡喜,如法軌正叁門,切莫以一些虛僞和惡規來欺騙自己。世間俗語雲:“舉頭叁尺有神明”,您的種種非理行爲縱然可以蒙騙官府和百姓,但卻蒙騙不了諸佛菩薩和您自己的因果,今未來世都會招致一定的苦果。二是我們應當清晰辨認善惡諸法以便正確取舍,切莫麻木不仁地以不善惡業來毀壞自己難得的寶貴人身。叁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不要著了貪執鬼祟之魔的陷害,應當自己主宰自心,常以聖者教言審視自己,貪念一起立即鏟除,如是即可遠離自心貪欲之魔境。四是修行人千萬不要以嗔心來擾亂自己的相續,萬事都要理智地面對,如雲:“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一把無明火,燒盡功德林。”又雲:“忍字頭上一把刀,爲人不忍禍自招。”可見嗔心的過患是難以估量的,故當善增安忍,切莫將自己百千萬劫勤苦修積而來的功德付之東流。五是我們應攝心正念,提持不令妄失,切莫以散亂愦鬧來欺騙自己,更不要自尋刺激,自我麻醉,諸如以歌舞娛樂、談天論地等方式與庸人同流合汙,以致喪失自尊與人格等仍不自知,故當勵力斷除這些惡緣。六是我們應當精進如法地修持能獲得解脫的正法,以期取證安樂妙果,千萬不要令自己在袈裟底下失去珍寶人生、在教法的光耀之下墮落輪回的惡趣深淵,一定要直奔涅槃聖城。當知凡是能聽受此等忠告之人的前途一定是善妙平坦的。
宣說總結高低之六法:上供上師本尊空行衆;
下斷器情受用之牽連;中間修煉現空雙運義;
向外善根回向諸衆生;向內叁寶功德入自心;
中間自他行善趨空性。依此成就深道精藏法。
宣說總結高低之法有六種:于“上”我們應當經常陳設花、香、燈、水、果五供敬獻叁寶叁根本,並以資財、承侍、修持聖法叁種殊勝供養大恩至尊上師。于“下”我們爲了成辦自他之殊勝利益——修行道業,應當勵力斷除器情世間不利于修行的一切受用之牽連,如優越的生活環境、豐厚的物質享受以及朝夕相處的至親等,對這些牽連難舍而能舍,毅然只身一人往赴靜處修行。于“中”,我們應當經常熏修正法,特別是修煉現空雙運或智悲雙運之妙義。在名言中所謂的現空雙運,即是對一切衆生修大慈悲心,以叁輪體空的無緣智慧攝持,觀修諸法如夢如幻。于“外”,在大乘佛子廣發菩提心的基礎上,我們應將自己所造的一切善根一無遺余地回向叁界一切衆生,願他們依靠此等善根功德而離苦得樂。于“內”,即平時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應以虔誠而堅定的信心數數憶念叁寶無量無邊之功德,並將之完全融入自心相續。要知道叁寶雖有量如海際之功德,但若自己不具恭敬與信心,仍然不能獲得,因無信心的器皿,故無法容納加持的甘露。于“中”,即自他所行持的一切善法,都應以叁輪體空的智慧攝持並回向無上菩提,如是行持即能助我們趨達空性的境界。依此教言如法行持者皆能成就甚深道之精藏法——普賢如來的果位。
違背正法可悲之六處:獲人身後造罪誠可悲;
遇正法後不修誠可悲;受戒律後破戒誠可悲;
失誓修行之人誠可悲;以法邪命養活誠可悲;
謀求自利利他誠可悲。思可悲人極多真失望。
見解違背正法之人應深感可悲之法有六種:一是獲得珍寶人身有如盲龜值木、須彌穿針之難,如今我們依靠往昔的福德因緣已經獲得了如此難得的珍寶人身,故當善加珍惜並實際運用。若修行人反依人身而造種種罪業,以致虛生浪死,空耗人身,則誠堪悲愍!二應了知值遇正法較獲人身更難,如今憑借往昔的福德因緣已經值遇了如此殊勝的正法,倘若未能用功修行而放浪形骸、虛喪光陰則誠可悲愍!叁是我們已受持了能使自己離苦得樂的戒律如意寶,但若未能善護自之根門,時時處處恣意妄行,無慚無愧、掉以輕心地破毀戒律則誠可悲愍!四是我們不但已踏上解脫正道,並且無比幸運地接受灌頂而趨入了密乘,可以修持即生成佛的無上密法,其根本即是守持誓言,不令有損。然若行者不善護密乘戒而失壞誓言,則唯有金剛地獄爲其最終歸宿,誠可悲愍!五是若人在表面上弘法利生或自己修行,暗地裏卻以五種邪命來資養自己則誠可悲愍!六是以表相的利他來謀求利養,日日夜夜僅求一己私利而不擇手段地損害衆生利益,如是僞裝賢善之人誠可悲愍!思維這浩瀚無垠的衆生世界,這種可悲可憐之人是不可勝數的,爲此無垢光尊者當真感到非常失望。
宣說喪失正法之六因:依止惡友喪失善法因;
觀察師過喪失敬信因;不勤修行喪失覺受因;
處散亂中喪失聖法因;觀察他過喪失淨心因;
盲目認識導致迷亂因。當斷此等六因修妙法。
無垢光尊者又爲我們宣說喪失正法之六因:一是我們若依止惡劣的道友,則于無形中將令自己熏染上惡劣者的諸多過患,隨之人格亦變得極其卑劣,這就是喪失一切善法之因。如《佛子行》中所雲:“交往惡人增叁毒,失壞聞思修事業,令成無有慈悲者,遠離惡友佛子行。”二是倘若我們不具清淨心,經常觀察上師的過失,則是喪失對上師叁寶的敬信之因。因此我們應當恒時以清淨心憶念上師的大恩大德,以增強並穩固我們的恭敬信心。叁是倘若修行人不具精勤心,縱然曾修行生起明樂無念的覺受亦將蕩然無存,故懈怠懶惰是喪失覺受之因。四是如果修行人身處散亂之中,奔忙于無義瑣事,心思複雜,妄想紛飛,這就是喪失聖法之因,是故遠離散亂,安住靜處,如法行持才是增上聖法之因。五是若我們經常觀察他人的過失而喜于說是道非,則爲喪失清淨道心之因,故當常修清淨觀,視山河大地等器世間爲清淨刹土、有情世間爲佛和菩薩的化現。紮嘎山法中亦雲:“平時應視自己爲有過失的劣者,視他人爲圓具功德之賢者。”如思維自己無始以來流轉輪回,心相續中積存著深厚的無明煩惱,故爲一切過患之源,他人則是一切功德之主、圓滿斷證功德的如來,這樣觀修漸漸就能增上清淨心。六是不具智慧唯以無明分別心抉擇諸法之人,其盲目認識即是導致迷亂之因。是故我們應當急揮智慧利刃,以強力斷除此六種過患之因而勤修妙法。
不予六敵教授之六法:暇滿人身不予溫飽敵;
發心利他不予小乘敵;心性寶珠不予迷亂敵;
二資至寶不予今生敵;精華修法不予懈怠敵;
敬信誠心不予邪見敵。
爲令我們珍貴的修行功德不落入無明怨敵毒手的六種教授:一是切莫將千百萬劫中難得的暇滿人身給予整日忙從于溫飽瑣事之怨敵。也就是說,我們在得到這樣珍貴的人身時,應當對之倍加珍惜,精勤用功修行,不要僅以忙從溫飽等瑣事而空耗了人身。二是生爲大乘佛子者即應以弘法利生爲己任,精勤地發心利益他衆,且應對此殊勝的發心倍加珍惜,千萬不要給予小乘劣心怨敵的手中。也就是說,我們既已發起了菩提心,就應勇猛精進地迎難而上,不能再退墮小乘。《攝集經》雲:“舍棄大乘菩提心而退墮小乘者,其過失已超勝破毀根本戒的過失。”叁是我們通過聞思修行而認識的心性如意寶,應當倍加珍惜,千萬不要將此珍貴的心性寶珠給予迷亂的怨敵。也就是說,通過上師介紹直指心性的竅訣,自己如法依修後也真實地認識了覺性,倘若我們未能繼續熏修,不經意地在迷亂中散失了這樣珍貴的覺受就太可惜了。四應了知福慧二種資糧是我們取證佛果的唯一資本,因此千萬不要將此如至寶一般的二種資糧給予今生貪求名聞利養的怨敵。五是我們在獲得經續教義的精華時,應當倍加珍惜,精勤修法,千萬不要將甚深法義信手給予懈怠之怨敵。六應了知對上師叁寶生起敬信與誠心是非常難得的,故千萬不要將此珍貴的敬信與誠心給予邪見的怨敵,也就是說,若以邪念來毀壞自己的信心是非常可惜的。
恣意享受欲妙之六過:眼爲色欺如蛾撲燈火;
耳爲聲欺如獸聽琵…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