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琶;鼻爲香欺如蜂嗅旃檀;
舌爲味欺如魚縛鐵勾;身爲觸欺如象入淤泥;
意爲法欺如駱駝失子。六識切莫恣意享外境。
我們應當了知恣意享受欲妙而引生之六種過患:一應了知若眼識貪著外境之財色諸法,則一定會被外境所欺誘,如同飛蛾貪著燈光而撲向燈火般自取滅亡。二應了知若我們的耳識貪著妙音,則一定會被音聲所欺誘,如同野獸酷愛靜聽琵琶之妙音,結果喪生于毒箭之下。叁應了知若我們的鼻識貪著香氣,則必定會被妙香所欺誘,如同蜜蜂追尋香氣而飛往茂密的旃檀林中,不幸迷失方向,最終被困死林中。四應了知若我們的舌識貪著妙味,則必定會被美味佳肴所欺誘,如同魚兒貪著香餌,最終喪生于鐵鈎之上。五應了知若我們的身體貪觸柔軟樂境,則必定會受到美妙觸覺的欺誘,如同大象貪享淤泥中那清涼柔軟的觸感,沈入淤泥不能自拔,最終困死在淤泥之中。六應了知我們的心若迷戀諸法,執著不舍,則必定會被法所欺誘,如同駱駝痛失愛子,以致肝腸寸斷,最終喪身于迷戀愛子的痛苦之中。因此我等修行人切莫恣意貪享一切外境,應當依教修行,如法攝伏自之眼耳等六種根識,不隨境轉,時時以如夢如幻的方式而觀修。
違緣轉爲道用之六法:今生念起自內斷貪執;
出現病魔視爲淨罪障;逆境違緣視爲勸行善;
怨敵損害視爲勸安忍;所現妄念明觀爲智慧;
器情顯現視爲佛刹土。如是諸緣皆成菩提道。
我們應了知並通達將一切違緣轉爲道用之六種殊勝法要:一應了知內心相續的貪執是修行的極大違緣,在對今生的財、色、名、食、睡的貪執之念生起之時,應當觀尋貪執的根源並施以對治,從而自內心予以斷除即是轉爲道用的竅訣。二應了知修行中出現的種種病魔是淨除我們累世罪障的方便法,可因受苦而了業,如是視病魔爲修行助緣而歡喜承受即是將違緣轉爲道用之竅訣。叁是無論我們遇到何種逆境違緣,都不要爲之憂慮,應當視之爲勸勉我們精進行持善法之方便,切莫因此而退失信心。四是在我們遭受怨敵的無端損害時,應當滅除嗔恚之心,逆來順受,將外來的一切損害視爲勸勉我們修習安忍波羅蜜多之方便。五是我們應將所顯現的一切妄念明觀爲智慧的本體。阿底峽尊者也說過:“縱然一日中生起一百個妄念,只要擅于將之轉爲道用,就會呈現出一百種法身智慧。”故說明觀妄念的本性是轉爲道用的竅訣。六是將器情世間的一切顯現視爲諸佛菩薩及其清淨刹土,如是觀修清淨即爲顯現轉爲道用的竅訣。我們若能恒時如是觀修,則一切違緣都將成爲菩提正道之因。
未知此理誤解之六法:對于功德過患行取舍;
對于六道輪回執高低;對于覺性本面執生滅;
對于通徹智慧行斷治;對于覺性之義欲修證;
妄想他處尋求勝妙果。未懂高深義之自性故,
淺慧凡夫追求世間法。
未能了知此等甚深道理而引起的誤解有六種:一是若人未能了知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則會導致著相取舍功德之過失。二是若我們未能了知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則于六道輪回中會執著有高低之別,認爲叁惡趣低、叁善趣高而生起自相的執著。叁是若我們未能了知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則于覺性本面亦會執著有生滅之相。四是若我們未能了知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則會將通徹無礙的自然智慧執爲所斷法而勵力施行對治,如是依修仍落入有執之戲論,離法性真如的無分別智慧尚有千裏之遙。五是若我們未能了知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則認爲本來的覺性是新生之有爲法而欲修證,乃至此執未斷除前,終不能證達本來之覺性。六是若我們未能了知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則不知自心是佛,反而于他處尋求勝妙之佛果,如是舍近求遠,費時費力而難證菩提。凡是尚未懂得如是自性之甚深義理的淺慧凡夫必定會追求世間諸法而遠離正法之捷徑。
諸修行者羞愧之六法:入佛門者造罪真羞愧;
耽著詞句不修真羞愧;立誓發心執我真羞愧;
佛法世法混淆真羞愧;貪戀嗔恨爭論真羞愧;
誹謗正法與人真羞愧。如理斷此羞愧者極罕。
諸修行人應當生起大慚愧心之六法:一是已入佛門者倘若不務修行利生等正業,反而肆無忌憚地造諸罪業,則真應感到羞愧。“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乃佛陀的遺教,如是背道而馳者豈有資格稱爲佛子?二是若修行人耽著詞句而不受持法義,更不知如理修行,僅在渾渾噩噩中虛度光陰,則真應感到羞愧。叁是我們在上師叁寶面前已經立下誓願,發心救護衆生擺脫一切危難、困苦,作衆生不請之友,但若頑固地執著我與我所,事事以個人利益爲重,于己有利之事則一馬當先,毫不客氣地巧奪,不益于己之事卻“慈悲”地“謙讓”他衆,這樣的形象修行者真應感到羞愧。四是我們應當明辨諸法,如理取舍,切莫混淆佛法與世間法,如果以佛法不離世法的高深見解作幌子來完成自己的私欲大業者,真應感到羞愧!五是我們皈依佛門成爲佛子,就應該追隨佛的足迹,學修佛的思想、言行,若對世間法貪戀不舍,于怨敵或道友嗔恨嫉妒而爭論不休,則真應感到羞愧!六是若修行人非但不務修行正業,反而大肆誹謗正法與某些高僧大德,如是真應感到羞愧!當今末法時期,于五濁惡世中滾打、熏修的衆生積累了深厚的無明漏習,沈陷泥沼而不覺穢惡,更不知出離,故真正能如理斷除此等應深感羞愧之惡習者是極其罕見的。
真實意義教言之六法:愦鬧乃是魔業斷散亂;
福祿乃是違緣舍興趣;名位乃是魔業處低位;
邊執乃是常斷知法界;無要乃是呆坐尋竅訣;
無覺受乃口禅調自續。如是而行成就妙功德。
我們應當了知真實有意義的六種教言:一應身處寂靜之地,善調自續,切莫與世人鬼混胡鬧,因爲一切愦鬧都是生起魔業諸障之因,故當依教謹慎修行,斷除一切散亂的行爲。二應了知一切福祿都是産生違緣之因,雖然在世間中福祿是俗人夢寐以求的,它象征著權勢、錢財、資具,但對修行人來說卻是一種莫大的違緣。因追求福祿者必定會整日爲此事而忙碌,如積財、護財、處理等必定會令行者虛喪光陰,從而失去修法的機會,所以我們應當舍棄對福祿的貪執。叁應了知世間的一切名譽、地位對于修行人來說都是一種障道的魔業,只要我們對世間人那些勾心鬥角、爭名奪利、權勢欺人、揮霍無度等事例略作觀察,並以因果至理來衡量,怎不令人膽戰心驚,的確可以稱爲誘人墮落惡趣深淵的恐怖魔業。是故修行人應當恒時身處卑位,默默無聞地成辦菩提道業。四應了知現空任何邊執都是戲論之法,就算執如來藏爲實有亦不出常斷之邪見,都是中觀理論的所破法,是故我們應當樹立一切邊戲都是空寂離戲的大法界之正見。五是我們在修行過程中必須依靠修行的要訣,若無要訣明示而如磐石般呆呆地禅坐,縱經百千萬劫亦不會生起證悟的覺性智慧,是故初學者首先應當依止具有法相的上師,並在其跟前尋求修法的竅訣。六應了知若我們如理如法地修行,則修行的境界和覺受自然會日益增上,諸如削弱我執、增上智慧、調伏煩惱、清淨相續等覺受不斷的生起。倘若行者修而未生起覺受,則可推知他的修行已經成了一種口頭禅,義即口中說得天花亂墜,實修卻未令法入相續,故不能生起修行的覺受。因此我們應依教調伏自心相續,斷除我與我所執最爲關要。若能如是行持者必將成就勝妙功德。
了知分寸教授之六法:多次漂泊生死中陰故,
今日獲得堅地時已至;多次步入痛苦輪回故,
今趨大樂果位時已至;多次受舍生死五蘊故,
今獲無變法身時已至;多次迷于無明暗中故,
今點智慧燈火時已至;多次爲此四魔摧毀故,
今勝輪回之敵時已至;多次作爲貪欲奴隸故,
今獲永樂王位時已至。時間甚至已遲當思此。
爲使具緣者了知並掌握修行的分寸而教授六種法要:一應了知我們無始以來漂泊于生死中陰的次數是難以計量的,而今獲得暇滿人身,值遇了圓滿法相的善知識,應該是到了趨達生死堅地(佛地)的時際,故應努力向目的地進取。二應了知一切衆生無始以來步入六道輪回所感受種種痛苦的次數是難以計量的,對此具有宿命通者不難了知,我們亦不例外,無始以來一直在苦難中循環不息,而今憑借上師叁寶的慈悲垂念與自己久遠以前所修積的福德因緣促成了修行正法的機會,這就意味著我們趨向成就、獲得大樂果位的時際已到,對此勿庸置疑。叁是我們無始以來在輪回苦海中浮沈不定,無數次地受取五蘊,又無數次的舍棄五蘊,這樣生死循環的次數是難以計量的,如今幸遇善知識大力提拔,垂賜教誡,明示義理,這即說明我們獲得無變法身——普賢如來果位的時際已到,因此事不宜遲,趕快用功修行。四是無始以來串習的我執與我所執令我們無數次地迷盲于無明黑暗之中,受業力的驅使,感遭了無量的痛苦,而今幸遇善知識與正法,說明點燃智慧明燈遣除癡暗之時機已到。五是在我們無始以來受生于輪回的過程中,無數次地被四魔怨敵所摧毀,生死無定,其間所承受的慘痛也是難以計量的,而今幸遇正法,說明我們戰勝輪回一切怨敵之時際已到。六是我們無始以來造業無數,經常身不由己地受著煩惱的驅使,無數次變成貪欲的奴隸,恣意妄行非理之事的次數是難以計量的,今已解脫這樣的束縛,即意味著我們獲得無苦永樂的王位(佛果)之時際已到。不但是時間已到,甚至顯得此時機來得太遲,因爲我們已是無盡輪回中的老衆生了,故當思此而刻不容緩、努力地勇攀生命的巅峰。
觀察成爲有義之六法:痛苦自性若未知大樂,
欲求安樂乃爲大痛苦;貪嗔自性若未知等性,
取舍貪嗔乃爲大過患;惡緣自性若未知助伴,
依他方便乃爲大束縛;惡兆自性若未知吉祥,
成就亦成魔障與歧途;未以正法調伏自相續,
詞句豐富反成鹦鹉語;任何善行若不具發心,
亦成聲…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