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琶;鼻为香欺如蜂嗅旃檀;
舌为味欺如鱼缚铁勾;身为触欺如象入淤泥;
意为法欺如骆驼失子。六识切莫恣意享外境。
我们应当了知恣意享受欲妙而引生之六种过患:一应了知若眼识贪著外境之财色诸法,则一定会被外境所欺诱,如同飞蛾贪著灯光而扑向灯火般自取灭亡。二应了知若我们的耳识贪著妙音,则一定会被音声所欺诱,如同野兽酷爱静听琵琶之妙音,结果丧生于毒箭之下。三应了知若我们的鼻识贪著香气,则必定会被妙香所欺诱,如同蜜蜂追寻香气而飞往茂密的旃檀林中,不幸迷失方向,最终被困死林中。四应了知若我们的舌识贪著妙味,则必定会被美味佳肴所欺诱,如同鱼儿贪著香饵,最终丧生于铁钩之上。五应了知若我们的身体贪触柔软乐境,则必定会受到美妙触觉的欺诱,如同大象贪享淤泥中那清凉柔软的触感,沉入淤泥不能自拔,最终困死在淤泥之中。六应了知我们的心若迷恋诸法,执著不舍,则必定会被法所欺诱,如同骆驼痛失爱子,以致肝肠寸断,最终丧身于迷恋爱子的痛苦之中。因此我等修行人切莫恣意贪享一切外境,应当依教修行,如法摄伏自之眼耳等六种根识,不随境转,时时以如梦如幻的方式而观修。
违缘转为道用之六法:今生念起自内断贪执;
出现病魔视为净罪障;逆境违缘视为劝行善;
怨敌损害视为劝安忍;所现妄念明观为智慧;
器情显现视为佛刹土。如是诸缘皆成菩提道。
我们应了知并通达将一切违缘转为道用之六种殊胜法要:一应了知内心相续的贪执是修行的极大违缘,在对今生的财、色、名、食、睡的贪执之念生起之时,应当观寻贪执的根源并施以对治,从而自内心予以断除即是转为道用的窍诀。二应了知修行中出现的种种病魔是净除我们累世罪障的方便法,可因受苦而了业,如是视病魔为修行助缘而欢喜承受即是将违缘转为道用之窍诀。三是无论我们遇到何种逆境违缘,都不要为之忧虑,应当视之为劝勉我们精进行持善法之方便,切莫因此而退失信心。四是在我们遭受怨敌的无端损害时,应当灭除嗔恚之心,逆来顺受,将外来的一切损害视为劝勉我们修习安忍波罗蜜多之方便。五是我们应将所显现的一切妄念明观为智慧的本体。阿底峡尊者也说过:“纵然一日中生起一百个妄念,只要擅于将之转为道用,就会呈现出一百种法身智慧。”故说明观妄念的本性是转为道用的窍诀。六是将器情世间的一切显现视为诸佛菩萨及其清净刹土,如是观修清净即为显现转为道用的窍诀。我们若能恒时如是观修,则一切违缘都将成为菩提正道之因。
未知此理误解之六法:对于功德过患行取舍;
对于六道轮回执高低;对于觉性本面执生灭;
对于通彻智慧行断治;对于觉性之义欲修证;
妄想他处寻求胜妙果。未懂高深义之自性故,
浅慧凡夫追求世间法。
未能了知此等甚深道理而引起的误解有六种:一是若人未能了知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则会导致著相取舍功德之过失。二是若我们未能了知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则于六道轮回中会执著有高低之别,认为三恶趣低、三善趣高而生起自相的执著。三是若我们未能了知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则于觉性本面亦会执著有生灭之相。四是若我们未能了知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则会将通彻无碍的自然智慧执为所断法而励力施行对治,如是依修仍落入有执之戏论,离法性真如的无分别智慧尚有千里之遥。五是若我们未能了知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则认为本来的觉性是新生之有为法而欲修证,乃至此执未断除前,终不能证达本来之觉性。六是若我们未能了知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则不知自心是佛,反而于他处寻求胜妙之佛果,如是舍近求远,费时费力而难证菩提。凡是尚未懂得如是自性之甚深义理的浅慧凡夫必定会追求世间诸法而远离正法之捷径。
诸修行者羞愧之六法:入佛门者造罪真羞愧;
耽著词句不修真羞愧;立誓发心执我真羞愧;
佛法世法混淆真羞愧;贪恋嗔恨争论真羞愧;
诽谤正法与人真羞愧。如理断此羞愧者极罕。
诸修行人应当生起大惭愧心之六法:一是已入佛门者倘若不务修行利生等正业,反而肆无忌惮地造诸罪业,则真应感到羞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乃佛陀的遗教,如是背道而驰者岂有资格称为佛子?二是若修行人耽著词句而不受持法义,更不知如理修行,仅在浑浑噩噩中虚度光阴,则真应感到羞愧。三是我们在上师三宝面前已经立下誓愿,发心救护众生摆脱一切危难、困苦,作众生不请之友,但若顽固地执著我与我所,事事以个人利益为重,于己有利之事则一马当先,毫不客气地巧夺,不益于己之事却“慈悲”地“谦让”他众,这样的形象修行者真应感到羞愧。四是我们应当明辨诸法,如理取舍,切莫混淆佛法与世间法,如果以佛法不离世法的高深见解作幌子来完成自己的私欲大业者,真应感到羞愧!五是我们皈依佛门成为佛子,就应该追随佛的足迹,学修佛的思想、言行,若对世间法贪恋不舍,于怨敌或道友嗔恨嫉妒而争论不休,则真应感到羞愧!六是若修行人非但不务修行正业,反而大肆诽谤正法与某些高僧大德,如是真应感到羞愧!当今末法时期,于五浊恶世中滚打、熏修的众生积累了深厚的无明漏习,沉陷泥沼而不觉秽恶,更不知出离,故真正能如理断除此等应深感羞愧之恶习者是极其罕见的。
真实意义教言之六法:愦闹乃是魔业断散乱;
福禄乃是违缘舍兴趣;名位乃是魔业处低位;
边执乃是常断知法界;无要乃是呆坐寻窍诀;
无觉受乃口禅调自续。如是而行成就妙功德。
我们应当了知真实有意义的六种教言:一应身处寂静之地,善调自续,切莫与世人鬼混胡闹,因为一切愦闹都是生起魔业诸障之因,故当依教谨慎修行,断除一切散乱的行为。二应了知一切福禄都是产生违缘之因,虽然在世间中福禄是俗人梦寐以求的,它象征着权势、钱财、资具,但对修行人来说却是一种莫大的违缘。因追求福禄者必定会整日为此事而忙碌,如积财、护财、处理等必定会令行者虚丧光阴,从而失去修法的机会,所以我们应当舍弃对福禄的贪执。三应了知世间的一切名誉、地位对于修行人来说都是一种障道的魔业,只要我们对世间人那些勾心斗角、争名夺利、权势欺人、挥霍无度等事例略作观察,并以因果至理来衡量,怎不令人胆战心惊,的确可以称为诱人堕落恶趣深渊的恐怖魔业。是故修行人应当恒时身处卑位,默默无闻地成办菩提道业。四应了知现空任何边执都是戏论之法,就算执如来藏为实有亦不出常断之邪见,都是中观理论的所破法,是故我们应当树立一切边戏都是空寂离戏的大法界之正见。五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必须依靠修行的要诀,若无要诀明示而如磐石般呆呆地禅坐,纵经百千万劫亦不会生起证悟的觉性智慧,是故初学者首先应当依止具有法相的上师,并在其跟前寻求修法的窍诀。六应了知若我们如理如法地修行,则修行的境界和觉受自然会日益增上,诸如削弱我执、增上智慧、调伏烦恼、清净相续等觉受不断的生起。倘若行者修而未生起觉受,则可推知他的修行已经成了一种口头禅,义即口中说得天花乱坠,实修却未令法入相续,故不能生起修行的觉受。因此我们应依教调伏自心相续,断除我与我所执最为关要。若能如是行持者必将成就胜妙功德。
了知分寸教授之六法:多次漂泊生死中阴故,
今日获得坚地时已至;多次步入痛苦轮回故,
今趋大乐果位时已至;多次受舍生死五蕴故,
今获无变法身时已至;多次迷于无明暗中故,
今点智慧灯火时已至;多次为此四魔摧毁故,
今胜轮回之敌时已至;多次作为贪欲奴隶故,
今获永乐王位时已至。时间甚至已迟当思此。
为使具缘者了知并掌握修行的分寸而教授六种法要:一应了知我们无始以来漂泊于生死中阴的次数是难以计量的,而今获得暇满人身,值遇了圆满法相的善知识,应该是到了趋达生死坚地(佛地)的时际,故应努力向目的地进取。二应了知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步入六道轮回所感受种种痛苦的次数是难以计量的,对此具有宿命通者不难了知,我们亦不例外,无始以来一直在苦难中循环不息,而今凭借上师三宝的慈悲垂念与自己久远以前所修积的福德因缘促成了修行正法的机会,这就意味着我们趋向成就、获得大乐果位的时际已到,对此勿庸置疑。三是我们无始以来在轮回苦海中浮沉不定,无数次地受取五蕴,又无数次的舍弃五蕴,这样生死循环的次数是难以计量的,如今幸遇善知识大力提拔,垂赐教诫,明示义理,这即说明我们获得无变法身——普贤如来果位的时际已到,因此事不宜迟,赶快用功修行。四是无始以来串习的我执与我所执令我们无数次地迷盲于无明黑暗之中,受业力的驱使,感遭了无量的痛苦,而今幸遇善知识与正法,说明点燃智慧明灯遣除痴暗之时机已到。五是在我们无始以来受生于轮回的过程中,无数次地被四魔怨敌所摧毁,生死无定,其间所承受的惨痛也是难以计量的,而今幸遇正法,说明我们战胜轮回一切怨敌之时际已到。六是我们无始以来造业无数,经常身不由己地受着烦恼的驱使,无数次变成贪欲的奴隶,恣意妄行非理之事的次数是难以计量的,今已解脱这样的束缚,即意味着我们获得无苦永乐的王位(佛果)之时际已到。不但是时间已到,甚至显得此时机来得太迟,因为我们已是无尽轮回中的老众生了,故当思此而刻不容缓、努力地勇攀生命的巅峰。
观察成为有义之六法:痛苦自性若未知大乐,
欲求安乐乃为大痛苦;贪嗔自性若未知等性,
取舍贪嗔乃为大过患;恶缘自性若未知助伴,
依他方便乃为大束缚;恶兆自性若未知吉祥,
成就亦成魔障与歧途;未以正法调伏自相续,
词句丰富反成鹦鹉语;任何善行若不具发心,
亦成声…
《窍诀宝藏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