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竅訣寶藏論釋▪P30

  ..續本文上一頁緣或隨福德分。故具真實要點極關鍵。

  通過教理觀察並抉擇而成爲修行真正有義之法有六種:一是雖然人生的痛苦多得無可言喻,但我們可以依上師的竅訣來了認痛苦是大樂智慧的本性,如果未能了達此理,且執著所斷痛苦和所求安樂爲自相實有,則如同在傷口上灑鹽般將增上苦受,因爲一切痛苦均來源于執著。二應了知我們無始以來的無明業惱以串習力會不斷增上貪嗔等煩惱,若依教了認其本性,則能現前等性智慧。如果未能了達此理而對貪嗔之境作取舍,在分別心的作用下,已落執著之網,此無疑將成無上修法的極大過患。縱然自己修行能力微弱,亦不具足勝觀的智慧,但卻可以依靠上師的竅訣來認識貪嗔的自性,了認其本體爲等性智慧,即是寂滅貪嗔和攝受智慧的最勝竅訣。叁應了知在修行的過程中雖然會遭受種種惡緣,但也不必爲之苦惱,應當歡喜納受違緣,視之爲增上我們修行的助伴,如果未能了知一切惡緣是增上修行的助伴,而欲依種種方便來將之遣除,則將成爲修行中的最大束縛。四應了知一切惡兆的自性是吉祥,如果未能了知惡兆的的本性是吉祥征兆而生起自相的執著,那麼就算現前成就悉地的征相亦會變成魔障與歧途。比如我們在修法中顯現了成就悉地的征兆,然因不認識這種祥兆反而執著爲惡兆,以此實有執著成就相也會變成魔障歧途。同樣的道理,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惡兆時,切莫生起實執,應視爲夢幻的境界,如是則能將一切惡兆轉爲祥兆。五應了知倘若未以正法來調伏自心相續,就算具有令人拍案叫絕的口才,其豐富優美的詞句反而會成鹦鹉學舌之語,毫無意義。所以我們應當常念人生無常、輪回痛苦而精進依法實修,調伏內心相續。六應了知無論我們行持任何善法之前必須要具有發菩提心這一大殊勝,倘若不以菩提心攝持,則一切善業無不成爲聲緣二乘的善根或是世間一般隨福德分之善根,終不能成爲大乘不共的隨解脫分的殊勝善根。是故我等修行人努力具足此等真實要點是極其關鍵的。

  諸修行人自然之六法:依止靜處自然增善法;

  贊歎他人自然起信心;調伏自續自然增善妙;

  積累七財自然遣貧窮;功德增上自成佛子嗣;

  護佑衆生自持佛子行。如此行持之士極鮮少。

  諸修行人自然能成善根之法有六種:一是我們若依于人迹罕至的寂靜處,遠離一切愦鬧散亂而專心聞思修行,則將如上弦月般自然增上身口意的一切善法功德。二是如果我們經常口出妙音,隨喜贊歎他人的種種功德,那麼自己對上師叁寶、道友以及叁門善法自然能生起信心。叁是我們若能依教調伏自心相續,如法行持,則自然能增上智慧等有漏無漏的善法功德。四是我們若能夜以繼日地積累聖者七財(信、戒、慚、愧、聞、施、慧),則將自然遣除貧窮,增上無盡的福報,令自己受用圓滿無缺。五是我們若能不斷增上一切善法功德,則自然將成爲佛子,也即是佛陀的子嗣,最終成就佛的果位,荷擔如來家業。六是我們若能以大悲心護佑衆生,令衆生出離痛苦的深淵,不辭勞苦地弘法利生,作隨緣教化等事業,則自然行持了大乘佛子的殊勝行爲。然于當今末法時期能如此行持之人卻是極其鮮少的。

  依六重要生起歡喜心:深深生起敬信困難故,

  精勤改變自心極重要;妄念現爲助伴困難故,

  生何憶念解脫極重要;器情現爲淨刹困難故,

  了知如夢如幻極重要;證悟解脫同時困難故,

  勵力精勤觀修極重要;直接利益他衆困難故,

  修學發願發心極重要;內心無有貪執困難故,

  漸漸知足少欲極重要。修學此義速得殊勝果。

  修行人可依六種重要竅訣來生起歡喜心:一是現處末法時期的衆生于內心深處真實生起對上師叁寶的恭敬信心和對因果無誤的信解極其困難,因爲我們誕生以前經過胎障的迷惑,在成長的過程中自心相續又受到世間八法的嚴重染汙,如是飽經惡習熏染的心對人事萬物的執著恰恰違逆因果正理,總是顛倒執取,以苦爲樂,是故我們應當精勤依教改變自心惡習,樹立正確知見是極其重要的。二是衆生無始以來的邪惡知見和五毒煩惱非常堅固,要想將一切分別妄念轉現爲修行的助伴,除上根利智者以外,普通行者很難成辦,故于平時需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即無論生起任何念頭都要認知彼爲自然解脫的本性,因爲真正以理觀察時,除智慧的妙用力以外,內外遍尋不得意念的自體,于此數數串習熏修是極其重要的。叁應了知一切器情世間皆爲諸佛菩薩與清淨刹土的本性,然因我們生生世世流轉輪回,熏染了強烈的執著心,福薄障重而難以真實現見,故應依靠經論教理了知諸法如夢如幻、本體清淨之性,如實觀修極其重要。四應了知濁世衆生根器愚鈍,業障深重,通過修行而同時獲得證悟與解脫是非常困難的,只有教法處于果期時,衆生根器非常銳利,即便是佛陀片言只語、少許法義一經耳根,立即證果,且在證悟的同時獲得解脫。而今處于佛法教期,除乘願再來的利根利智者外,我輩凡夫縱聞千經萬論亦難證果。是故我們入密咒金剛乘的甚深捷道,通過上師直指心性等竅訣勵力精勤地如法觀修,以期不久的將來獲得證悟與解脫是極其重要的。五應了知不具實修實證之功德者欲直接利益他衆極爲困難,是故對于我們來說精勤修學叁藏教義、廣發大菩提心願是極其重要的。阿底峽尊者也說:“不具神通,亦未真實成熟利他心之前,利生事業很難直接成辦,但我們應當常發善心,從而精勤地聞思修行。”六應了知我們生爲凡夫俗子,要想內心不爲貪欲等煩惱執著所縛是很困難的,全知麥彭仁波切曾說:“見道菩薩才能斷除現行的煩惱障,而俱生煩惱要到七地才能斷盡。”可見,七地以下的聖者菩薩尚有細微的煩惱未斷,何況我輩凡夫。爲了削弱或漸除無始以來的貪執心,我們應當精進修學知足少欲的高尚風範,這一點是極其重要的。若能修學此等教義,必定速得殊勝的解脫果。

  行法遠見斷定之六法:上之遠見斷定正見量;

  下之遠見了知所行時;彼之遠見知境現如幻;

  此之遠見舍棄二取執;外之遠見聞思無偏袒;

  內之遠見調伏心五毒。如是而行擊敗輪回軍。

  斷定修行正法之六種遠見:一是通過聞思經續論典及上師直指心要的竅訣,若生起等淨無二的最上遠見,則可以斷定其爲正見之量。也就是說我們首先要依靠各種方便來抉擇無上正見,複次依見行持才不會錯路。二是修行應該從淺入深,從低到高,如同登上高樓的階梯,當依次第逐一修行,不可殊漏。以戒法爲例,內心應生起無上的見解並授持外之威儀諸行,首先唯依別解脫戒(小乘戒)等共同行爲,取舍善惡因果細致入微,如是逐步上進,待修行達到無上乘相應的境界時方可任運行持無上密法的不共行爲,如圓滿次第中依她身方便道或大圓滿中的二十一種行爲等等,這主要根據自己的內證境界而了知並決定自己所行的時間,何時應作共同行爲,何時應作不共同行爲,也就是說下之遠見是指了知自己應作共不共行爲的時間。叁應了知彼等一切外行之遠見是要了知一切境現如夢如幻,任何行爲都無自相實有,當以如夢幻般的境界攝持而行。四應了知此等內觀之遠見是通過如夢如幻的觀修來徹底舍棄能所二取的執著爲根本目的。五是若欲達到上述四種遠見的極限,則需要一定的條件,那就是外之遠見——依止上師廣聞博學一切顯密教典,如甯瑪派所安立的九乘法門等。唯有依靠無偏的聞思才能融會貫通教義精華,以便了了分明地無誤修行,如是即可契證諸乘之精要極限。六是通過聞思修行,逐漸調伏五毒煩惱,令心清淨無染,回歸本然,此乃內之遠見。若能如是行持者,必定迅速擊敗輪回的一切魔軍。

  不能實現奢望之六法:未調自續奢望調他心;

  耽著字面奢望悟實相;有緣觀修奢望淨煩惱;

  依邊執法奢望獲解脫;不行善法奢望得善趣;

  不斷惡業奢望離惡趣。如是奢望之人欺自己。

  僅僅抱著一分奢望而不能實現之法有六種:一是若人從來不對內調伏自己的心相續、息滅貪嗔等煩惱,卻一味奢望調伏他人的分別惡心,當知這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情。我認爲欲嚴格要求別人者,首先更應嚴格要求自己,這樣才具有帶動的能力。二是若修行人僅僅耽著經論的字面,不依文解義、領納于心,卻奢望證悟諸法實相,當知這不契實際的願望是根本不能實現的,因爲只有如法實修才能如實證悟。叁是心有緣相、實執而觀修之人,奢望破除我執、清淨煩惱亦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爲淨除煩惱的唯一對治法是破除實執的無緣智慧。四是依有無等邊執法而修持之人奢望從中獲得解脫亦不可能實現,因爲解脫是建立在遠離邊執戲論基礎之上的。五應了知叁門從不行持十種善法之人,若奢望獲得人天善趣的福樂也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因爲佛經中已明確指出:奉行十善業者才有資格生人天善趣享受種種安樂。六應了知不斷除惡業亦不行持善法者,奢望從惡趣中獲得解脫也不可能實現。因爲輪回中,因果無欺而存在,毫厘不爽,行十不善業者必墮叁途,感召種種苦受。如是不切實際地寄于奢望之人只能是自己欺騙自己而已。

  未覺喪失正念之六法:人生以五毒惑而虛度,

  將墮惡趣自尚未發覺;誤入夫妻子孫束縛網,

  將沈苦海自尚未發覺;貪親嗔敵偏袒而度日,

  已造惡業自尚未發覺;叁門所作所爲未斷前,

  希求安住心性失正念;今生世間瑣事未斷前,

  希求入解脫道失正念;貪執空見詞句失境界,

  希求證相暖相失正念。未覺喪失正念人太多!

  自己尚未察覺就已喪失正念之六法:一應了知人生難得且壽命又極其短暫,然世俗中人不明因果,大多數都以五毒煩惱造業而虛度人生,以此深重的罪業即將墮落惡趣,他們自己卻尚未發覺。二是迷失自我者,一旦誤入夫妻及子孫後代這一束縛的網罟之中,便整日爲衣食及生兒育女等煩瑣之事而忙碌奔波,不…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學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