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竅訣寶藏論釋▪P31

  ..續本文上一頁但飽嘗了人生的辛酸苦辣,而且新積了無量的罪業,爲此即將沈溺更深更險的苦海,然而他自己卻未發覺。叁是現今社會諸人大多貪愛自方親友,嗔恚他方怨敵,唯以偏袒邪執而度日,依此已經造作了數以萬計的惡業,他們自己尚未發覺,仍然執迷不悟地繼續造業,實在可悲!四應了知修行人尚未斷除身口意叁門的庸俗作爲之前若希求安住于心之本性中,則是一種喪失正念的妄想。欲真實安住于心性光明的境界者,在具有無上正見的基礎上應當斷除身體的種種行爲、口中的言詞、意識的分別等一切勤作。五應了知凡欲趨入解脫道者,首先必須斷除世間的雜亂瑣事,如果在未斷世間瑣事之前而希求趨入解脫道者,則也是喪失正念的一種癡心妄想。六是以無明貪執偏空見解及如糠秕般的詞句,並且散失修證的真實境界者,若希求獲得修行的證相和加持的暖相等,亦是喪失正念的一種妄相。如今末法時期未能如是察覺便已喪失正念,而且還自以爲是之人實在太多!

  自他共同需要之六法:思維輪回痛苦心向法;

  恒修敬信調伏自相續;積善滅罪淨除自他障;

  以善發心成辦自他利;灌頂教言令自他行善;

  精進實修摧自他迷亂。

  我們應了知自他共同需要之六種法:一應經常思維叁界六道輪回的種種痛苦,上至天界下至地獄,其中痛苦雖有輕重差殊,但畢竟終歸極苦,無一幸免。經雲:“六道升沈,四生出沒,人間八苦,天上五衰,傍生愚啖,修羅嗔妒,餓鬼饑渴,地獄寒熱。”思維此等必定要感受的痛苦,真實令人膽戰心驚、毛骨悚然,所以我們應如避火坑般一心趨向正法精進修行,以資徹底解脫生死輪回。二是爲能獲得殊勝的加持,也爲了生起修行功德,我們應當恒時修習對上師叁寶的恭敬與信心,依教調伏自心相續,這樣自己的修行才能如願以償。叁應了知欲獲無上菩提者皆當精勤修積一切善法,勵力滅除叁門的一切罪業,平等地斷除自他修行的諸般障礙,如是即可爲順利成就自他一切善法功德而奠定穩固的基礎。四是作爲大乘行者,我們應精進不懈地以賢善發心成辦自己和他衆的一切利益。法王如意寶曾于《勝利道歌天鼓妙音》中明確地指出:“究竟雖欲廣利自,暫時利他乃竅訣。”所以只有利他才能達到真實的自利,如是才能趨達究竟菩提。五是如果自己具足一定的修證功德和度化衆生的能力,則應通過舉行灌頂和傳授教言的方式來令自己和他人行持饒益衆生的一切善法。六是既然我們已發心修行,且欲作衆生菩提道中的不請之友,荷擔如來家業,就一定要痛下決心,一定要精進實修佛法,念念謹慎,善調自續,這樣才能摧毀自己和他衆的無明煩惱和迷亂習氣。

  詳說關鍵要訣之六法:今生來世斷惡極關要;

  行爲不雜庸俗極關要;細心取舍因果極關要;

  智慧大悲雙運極關要;方便欲妙道用極關要;

  證悟法性得果極關要。誰具此等乃大瑜伽士。

  詳細說明修行中最爲關鍵之六種要訣:一應了知修行人勵力斷除今生與來世的一切惡業極其關要。具體說來即是今生我們應當力斷有損于衆生的一切惡行,進而發願,願我們于未來世中永遠不要變成造惡業之人,生生世世不離正法光明。二應了知凡夫的行爲很容易受外緣的影響而改變,所以我們首先應當爲自己的修行安置第一道防線,即斷絕與見行不正之庸俗人的交際往來,衣食住行等亦不與他們混雜。我們雖然身處于五濁惡世,但應努力讓自己具足如蓮花般出淤泥而不受染濁之品性,如是極其關要。叁是我們應以因果作爲自己修行的准則,上至監院方丈,下至普通僧人、居士都應細心取舍因果,如理行持不相背離是極其關要的。四是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所行不能偏袒一方,應以觀修無我空性的智慧與救拔衆生離苦得樂的大悲心雙運而行持。也就是說智慧與悲心相互印持、不相脫離是極其關要的。如果修行人以觀空爲主,對衆生不具絲毫大悲心,或根本不具甚深空性的智慧,僅對于自己有利的各別衆生有悲心,未能遍及一切衆生,此等相對來說均非真實正道。五是當我們在享受欲妙之時,應依各種方便竅訣來將之轉爲道用,諸如如夢如幻之觀修、衆會大修、會供等,如是享受妙用是極其關要的。六是當我們證悟諸法本性之時,應再接再厲,于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獲證究竟之佛果,在此之前精進不懈是極其關要的。誰能具足此等關要即爲殊勝的大瑜伽士。

  無散轉爲道用之六法:初學者當無散而修行;

  修禅者當不散住法性;修習者當不散心境智;

  得境界時無散與散者;穩固究竟散境現法性;

  法盡之時超離言诠境。力求趨至如此之修量。

  我們應當了知令心無散亂而能將內外諸法轉爲道用之六種法要:一是初學者不可往詣容易引起散亂的愦鬧都市,因爲在這樣的地方難以收攝身心,容易隨境而轉,故應安住靜處,身心穩重而無散亂地精進修行。二是喜于修習禅定之人應當心不散亂,如法安住法性的境界之中。叁是除修禅定以外的其余修習亦當心不散亂,一緣專注,不離了認諸境本性的智慧而印持。四是當我們通過如法的修行而獲得真實的修證境界時,既無散亂之心,亦無散亂之人,因散亂心的本體亦是覺性智慧,故都是一味大平等性的光明境界。五應了知在我們的這種修證境界獲得穩固、究竟之時,內外一切散亂諸境皆會呈現爲法界本性。六應了知當我們的修證到達法性盡地之時,則輪涅所攝的一切法都將現爲超離言說诠釋之不可思議的一味境界。我等修行人應當力求趨達如此修量的極限。

  觀察極易錯亂之六法:信解厭離心情不安樂,

  與因惡緣不喜易錯亂;深深生起無量敬信心,

  彼與口頭虛僞之信心,短期而觀相互易錯亂;

  內心斷絕親友之牽連,彼與薄情寡意易錯亂;

  本尊賜予殊勝之成就,彼與魔緣幻變易錯亂;

  悲心引導一切諸衆生,彼與形象利他易錯亂;

  處于光明法性境界中,彼與落入單空易錯亂。

  我們通過理智觀察可得知極易錯亂之六種法:一是有的人因往昔的善緣力而于因果、叁寶能生起一定的信解,對叁有輪回亦能生起極大的厭離心,從而導致心情不甚安樂,郁郁寡歡;另一種人卻是因某種惡緣力的打擊而不生歡喜,諸如遭受怨敵的違害,或父母死亡、疾病纏身、事業慘敗等,這兩種不歡喜從本質上有極大差別,但在未作觀察時卻很容易被人理解錯亂。盡管這兩種情況都有可能使人發心遁入佛門,乃至出家修行,但前者一般都能穩固,後者卻不一定穩固,對此攝受徒衆之善知識應當善加分析。二是有者因往昔的善根力而于內心深處真實生起了對上師叁寶無量的恭敬與信心;另一種人口是心非,心懷某種目的而于口頭上虛僞地言說自己對上師叁寶有如何如何的信心,內在卻沒有絲毫信心。這兩種信心從短期來觀察雖然難辨真僞而易于錯亂,但若長期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二者有天壤之別,爲此上師選擇弟子時,對口頭上的信心和內心深處的信心應當善加分析取舍。叁是有者深知眷戀父母親友是修行的極大違緣,互相牽腸挂肚痛苦不堪,故淡薄交際,不與親朋往來,于內心深處斷絕一切親友之牽連;有者本來人格低劣,薄情寡義,一切好事都只顧自己,從不顧念和關心父母親友,亦不與之往來,最後由于個人的私欲等原因斷絕關系,這兩種情況亦容易被錯亂,我們應當善加分析。四是有者在修行的過程中,因自己的信心和精進心得到了本尊垂賜的悉地和殊勝成就;另一者不具足正見,盲修瞎煉而召來了魔鬼因緣幻變的本尊,受賜的是邪惡的教言和悉地等,這兩種成就相也很容易錯亂,故當樹立正確知見善加分析。五是有者因具有強烈的大悲心,故發起引導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的菩提心;另一者卻居心叵測,于形象上利益他衆,以期達到自己追名求利的目的,這兩種利他行也易于錯亂,智者當善加分析。六是有的修行人依教通過實修實證後,真正安住于光明法性的智慧境界中;另一種人耽著心所境界,早已落于單空之中,卻自以爲現見了光明智慧境界,這兩種境界亦容易錯亂,行者當善加分析。

  觀察彼等本質之六法:厭離不樂值遇叁寶清,

  惡緣不樂遇境皆不喜;深深生起敬信身心變,

  口頭信心面部不改色;斷絕牽連了知無所需,

  薄情寡意暫時離親屬;賜勝悉地數數生喜受,

  遭魔違緣恐懼蒙自心;悲心利衆無有私欲心,

  八法利他貪求自利養;法性境界諸根明又清,

  空落愕然如籠罩黑暗。是故辨別真僞極關鍵。

  觀察前文所述之彼等本質差別有六法:一應分析兩種出離心的差別,前者因爲對輪回深生厭離心而至情緒低落,心生不喜,待值遇上師叁寶後立即會有大轉機,能以大歡喜心依止聖福田而不願舍離;後者因某種惡緣而至心不喜樂,縱遇上師叁寶這一大福田,也只是走投無路般地草率出家,仍然難以生起歡喜,甚至坐立難安,心情根本不會穩定,一旦違緣遣除便後悔不疊,疾思還俗。二應分析兩種信心的差別,前者從內心深處對上師叁寶生起恭敬與信心,無論身體的行爲還是心意的境界必定都會愈轉愈善妙,如行爲如法、心意調柔等;後者口頭虛言信心,僅依他的表面行爲來推測也不難了知意樂,就算他說得口沫橫飛,其面部都不會呈現任何賢善的起色,的確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心境就更不用說了。叁應分析兩種斷絕關系的差別,前者深知對親友的眷戀很不利于修行,爲能無雜念地專意修行,故斷絕一切親友的牽連,同時要了知一切親友于己解脫生死之正道中無所需求,亦是障礙解脫之因,並且自己一心修行才是對親友的最大利益,故應獨自往詣靜處修行。後者因人格卑劣而厭倦對親友的負擔,當自己衣食豐足之時,不願報答父母的生養大恩,自私自利、薄情寡意,乃至暫時性地避離父母親友;當他在缺衣少食、事業失敗之時,又會回來割取父母省吃儉用而積蓄的少許財物。四應分析兩種悉地的差別,前者若真正得諸佛菩薩賜予…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學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