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但饱尝了人生的辛酸苦辣,而且新积了无量的罪业,为此即将沉溺更深更险的苦海,然而他自己却未发觉。三是现今社会诸人大多贪爱自方亲友,嗔恚他方怨敌,唯以偏袒邪执而度日,依此已经造作了数以万计的恶业,他们自己尚未发觉,仍然执迷不悟地继续造业,实在可悲!四应了知修行人尚未断除身口意三门的庸俗作为之前若希求安住于心之本性中,则是一种丧失正念的妄想。欲真实安住于心性光明的境界者,在具有无上正见的基础上应当断除身体的种种行为、口中的言词、意识的分别等一切勤作。五应了知凡欲趋入解脱道者,首先必须断除世间的杂乱琐事,如果在未断世间琐事之前而希求趋入解脱道者,则也是丧失正念的一种痴心妄想。六是以无明贪执偏空见解及如糠秕般的词句,并且散失修证的真实境界者,若希求获得修行的证相和加持的暖相等,亦是丧失正念的一种妄相。如今末法时期未能如是察觉便已丧失正念,而且还自以为是之人实在太多!
自他共同需要之六法:思维轮回痛苦心向法;
恒修敬信调伏自相续;积善灭罪净除自他障;
以善发心成办自他利;灌顶教言令自他行善;
精进实修摧自他迷乱。
我们应了知自他共同需要之六种法:一应经常思维三界六道轮回的种种痛苦,上至天界下至地狱,其中痛苦虽有轻重差殊,但毕竟终归极苦,无一幸免。经云:“六道升沉,四生出没,人间八苦,天上五衰,傍生愚啖,修罗嗔妒,饿鬼饥渴,地狱寒热。”思维此等必定要感受的痛苦,真实令人胆战心惊、毛骨悚然,所以我们应如避火坑般一心趋向正法精进修行,以资彻底解脱生死轮回。二是为能获得殊胜的加持,也为了生起修行功德,我们应当恒时修习对上师三宝的恭敬与信心,依教调伏自心相续,这样自己的修行才能如愿以偿。三应了知欲获无上菩提者皆当精勤修积一切善法,励力灭除三门的一切罪业,平等地断除自他修行的诸般障碍,如是即可为顺利成就自他一切善法功德而奠定稳固的基础。四是作为大乘行者,我们应精进不懈地以贤善发心成办自己和他众的一切利益。法王如意宝曾于《胜利道歌天鼓妙音》中明确地指出:“究竟虽欲广利自,暂时利他乃窍诀。”所以只有利他才能达到真实的自利,如是才能趋达究竟菩提。五是如果自己具足一定的修证功德和度化众生的能力,则应通过举行灌顶和传授教言的方式来令自己和他人行持饶益众生的一切善法。六是既然我们已发心修行,且欲作众生菩提道中的不请之友,荷担如来家业,就一定要痛下决心,一定要精进实修佛法,念念谨慎,善调自续,这样才能摧毁自己和他众的无明烦恼和迷乱习气。
详说关键要诀之六法:今生来世断恶极关要;
行为不杂庸俗极关要;细心取舍因果极关要;
智慧大悲双运极关要;方便欲妙道用极关要;
证悟法性得果极关要。谁具此等乃大瑜伽士。
详细说明修行中最为关键之六种要诀:一应了知修行人励力断除今生与来世的一切恶业极其关要。具体说来即是今生我们应当力断有损于众生的一切恶行,进而发愿,愿我们于未来世中永远不要变成造恶业之人,生生世世不离正法光明。二应了知凡夫的行为很容易受外缘的影响而改变,所以我们首先应当为自己的修行安置第一道防线,即断绝与见行不正之庸俗人的交际往来,衣食住行等亦不与他们混杂。我们虽然身处于五浊恶世,但应努力让自己具足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受染浊之品性,如是极其关要。三是我们应以因果作为自己修行的准则,上至监院方丈,下至普通僧人、居士都应细心取舍因果,如理行持不相背离是极其关要的。四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所行不能偏袒一方,应以观修无我空性的智慧与救拔众生离苦得乐的大悲心双运而行持。也就是说智慧与悲心相互印持、不相脱离是极其关要的。如果修行人以观空为主,对众生不具丝毫大悲心,或根本不具甚深空性的智慧,仅对于自己有利的各别众生有悲心,未能遍及一切众生,此等相对来说均非真实正道。五是当我们在享受欲妙之时,应依各种方便窍诀来将之转为道用,诸如如梦如幻之观修、众会大修、会供等,如是享受妙用是极其关要的。六是当我们证悟诸法本性之时,应再接再厉,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获证究竟之佛果,在此之前精进不懈是极其关要的。谁能具足此等关要即为殊胜的大瑜伽士。
无散转为道用之六法:初学者当无散而修行;
修禅者当不散住法性;修习者当不散心境智;
得境界时无散与散者;稳固究竟散境现法性;
法尽之时超离言诠境。力求趋至如此之修量。
我们应当了知令心无散乱而能将内外诸法转为道用之六种法要:一是初学者不可往诣容易引起散乱的愦闹都市,因为在这样的地方难以收摄身心,容易随境而转,故应安住静处,身心稳重而无散乱地精进修行。二是喜于修习禅定之人应当心不散乱,如法安住法性的境界之中。三是除修禅定以外的其余修习亦当心不散乱,一缘专注,不离了认诸境本性的智慧而印持。四是当我们通过如法的修行而获得真实的修证境界时,既无散乱之心,亦无散乱之人,因散乱心的本体亦是觉性智慧,故都是一味大平等性的光明境界。五应了知在我们的这种修证境界获得稳固、究竟之时,内外一切散乱诸境皆会呈现为法界本性。六应了知当我们的修证到达法性尽地之时,则轮涅所摄的一切法都将现为超离言说诠释之不可思议的一味境界。我等修行人应当力求趋达如此修量的极限。
观察极易错乱之六法:信解厌离心情不安乐,
与因恶缘不喜易错乱;深深生起无量敬信心,
彼与口头虚伪之信心,短期而观相互易错乱;
内心断绝亲友之牵连,彼与薄情寡意易错乱;
本尊赐予殊胜之成就,彼与魔缘幻变易错乱;
悲心引导一切诸众生,彼与形象利他易错乱;
处于光明法性境界中,彼与落入单空易错乱。
我们通过理智观察可得知极易错乱之六种法:一是有的人因往昔的善缘力而于因果、三宝能生起一定的信解,对三有轮回亦能生起极大的厌离心,从而导致心情不甚安乐,郁郁寡欢;另一种人却是因某种恶缘力的打击而不生欢喜,诸如遭受怨敌的违害,或父母死亡、疾病缠身、事业惨败等,这两种不欢喜从本质上有极大差别,但在未作观察时却很容易被人理解错乱。尽管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使人发心遁入佛门,乃至出家修行,但前者一般都能稳固,后者却不一定稳固,对此摄受徒众之善知识应当善加分析。二是有者因往昔的善根力而于内心深处真实生起了对上师三宝无量的恭敬与信心;另一种人口是心非,心怀某种目的而于口头上虚伪地言说自己对上师三宝有如何如何的信心,内在却没有丝毫信心。这两种信心从短期来观察虽然难辨真伪而易于错乱,但若长期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二者有天壤之别,为此上师选择弟子时,对口头上的信心和内心深处的信心应当善加分析取舍。三是有者深知眷恋父母亲友是修行的极大违缘,互相牵肠挂肚痛苦不堪,故淡薄交际,不与亲朋往来,于内心深处断绝一切亲友之牵连;有者本来人格低劣,薄情寡义,一切好事都只顾自己,从不顾念和关心父母亲友,亦不与之往来,最后由于个人的私欲等原因断绝关系,这两种情况亦容易被错乱,我们应当善加分析。四是有者在修行的过程中,因自己的信心和精进心得到了本尊垂赐的悉地和殊胜成就;另一者不具足正见,盲修瞎炼而召来了魔鬼因缘幻变的本尊,受赐的是邪恶的教言和悉地等,这两种成就相也很容易错乱,故当树立正确知见善加分析。五是有者因具有强烈的大悲心,故发起引导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菩提心;另一者却居心叵测,于形象上利益他众,以期达到自己追名求利的目的,这两种利他行也易于错乱,智者当善加分析。六是有的修行人依教通过实修实证后,真正安住于光明法性的智慧境界中;另一种人耽著心所境界,早已落于单空之中,却自以为现见了光明智慧境界,这两种境界亦容易错乱,行者当善加分析。
观察彼等本质之六法:厌离不乐值遇三宝清,
恶缘不乐遇境皆不喜;深深生起敬信身心变,
口头信心面部不改色;断绝牵连了知无所需,
薄情寡意暂时离亲属;赐胜悉地数数生喜受,
遭魔违缘恐惧蒙自心;悲心利众无有私欲心,
八法利他贪求自利养;法性境界诸根明又清,
空落愕然如笼罩黑暗。是故辨别真伪极关键。
观察前文所述之彼等本质差别有六法:一应分析两种出离心的差别,前者因为对轮回深生厌离心而至情绪低落,心生不喜,待值遇上师三宝后立即会有大转机,能以大欢喜心依止圣福田而不愿舍离;后者因某种恶缘而至心不喜乐,纵遇上师三宝这一大福田,也只是走投无路般地草率出家,仍然难以生起欢喜,甚至坐立难安,心情根本不会稳定,一旦违缘遣除便后悔不迭,疾思还俗。二应分析两种信心的差别,前者从内心深处对上师三宝生起恭敬与信心,无论身体的行为还是心意的境界必定都会愈转愈善妙,如行为如法、心意调柔等;后者口头虚言信心,仅依他的表面行为来推测也不难了知意乐,就算他说得口沫横飞,其面部都不会呈现任何贤善的起色,的确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心境就更不用说了。三应分析两种断绝关系的差别,前者深知对亲友的眷恋很不利于修行,为能无杂念地专意修行,故断绝一切亲友的牵连,同时要了知一切亲友于己解脱生死之正道中无所需求,亦是障碍解脱之因,并且自己一心修行才是对亲友的最大利益,故应独自往诣静处修行。后者因人格卑劣而厌倦对亲友的负担,当自己衣食丰足之时,不愿报答父母的生养大恩,自私自利、薄情寡意,乃至暂时性地避离父母亲友;当他在缺衣少食、事业失败之时,又会回来割取父母省吃俭用而积蓄的少许财物。四应分析两种悉地的差别,前者若真正得诸佛菩萨赐予…
《窍诀宝藏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