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随喜赞叹,如是数数熏习,很快就能调伏自心相续。六是我们的一生唯有追循前辈得道高僧的足迹,脚踏实地的修行,才能速疾成办自己的一切所愿。
最深解脱相续之六法:见为心性认识其本面;
修为光明境界诣明性;行为如幻所行转道用;
体验现为法性断贪执;果位自具放下希忧执;
事业利他悲心度众生。
我们应了知能解脱自己相续且最为甚深之六种法:一应了知见修行果四步骤中之“见”是通过闻思经论的智慧来认识自心本面而得来的,如大乘了义经中所说“心无有心,心的自性即是光明”,如实了认本体方为甚深之见。二应了知我们所“修”持的是心性之光明自现,在达到既无合离,亦不退转的明性境界时,能如实安住即为殊胜之修。三应了知我们所“行”持的是在后得位中不离如梦如幻之性,以梦幻境界来摄持一切所行,将一切显现转为道用,破除一切贪欲实执心,如是乃为殊胜之行。四应了知我们在修行过程中的一切体验或觉受之现都是无有实质之法性,无论好的觉受还是不好的觉受均不可执著,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切如小儿看戏般毫无执著。把握住空寂离戏的本体并断除贤劣等一切贪执即能解脱自心相续。五应了知我们最终所获证之“果”是自然本具且圆满一切功德的,故当放下一切执著,既不希求涅槃等安乐,亦不忧虑自己堕落轮回的痛苦,如同流浪异地变成乞丐的王子,一旦回归王宫,理所当然地会登上国王的宝座一般任运自在。六应了知我们获得成就的最终目的是为度化一切众生,所以自己毕生事业就是展示大悲心,引导众生离苦得乐,直至成佛。
诸修行人秉性之六法:发心利他则爱诸有情,
出现嗔心当知安忍伴;仁慈布施则具眷属众,
未聚当知增上善法缘;具有证悟云集护法神,
未集当知失毁誓言致;断除贪心集聚诸财物,
未集当知往昔业所感;接近成就违缘多出现,
未现当知前辈师加持;精进修行之人易着魔,
未着当知行善极切要。未知此理容易生邪见。
诸修行人通常具有的秉性有六种:一是若人已发菩提心利益他众,则能慈爱一切有情,时时以大悲心护念众生。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纵遇他人的种种非理伤害,都能善增安忍,并认知此为修习安忍的最佳方便,使之成为修行的殊胜助伴。二是具足仁慈心者,常常会毫不吝啬地发放布施,此举自然能集聚众多眷属。倘若自己施以如是仁慈之举,仍然未能集聚眷属,则应了知此乃增上成就一切善法因缘的方便。因无人际关系的干扰,自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成办道业,故不必为此忧虑而应生大欢喜心。三是修行具有一定证悟之人,他的周围自然会集聚无数护法神众。倘若未能如是集聚护法神众,或自己无有这方面的感应,则应了知可能是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失毁了誓言的过患所致,故当深生惭愧,励力忏悔。四是断除贪欲心而知足少欲之人,自然能集聚诸般财物,且不劳自得,受用无穷。倘若我们未能如是集聚财物,切忌不可怨天尤人,应当了知这是自己往昔因吝啬而未能上供下施的业力所致。补救之方即及时将自己所拥有的少许财富以无限欢喜之心上供三宝、下施贫众,以此修积来生福报。五是当我们的修行达到一定境界,且接近成就之时,一般来说,容易出现众多违缘,不是身体的四大不调就是心里的妄念丛生,使身心不得安宁。如果在我们修行的旅程中未出现此诸逆缘,一切都吉祥圆满,则应了知这是前辈传承上师的慈悲加持与呵护所致,因此更应该增强信心,猛力祈祷,切莫以此滋生傲慢。六应了知不具足正见、福报又欠缺之人,若忽视福资粮一味地精进,往往容易走火入魔,心着魔境或出现一些魔障。所以在未出现魔障违缘之前我们应当依具德上师的开示树立殊胜正见,同时精勤行持善法,注意福慧双修。由此可知具有足够福德资粮及无我智慧空见的修行人,任何魔障都不能伤害他。我们若未了知此等道理,则容易对上师三宝生起邪见,乃至不能正确如理的面对现实。
究竟了义教授之六法:欲证见解当寻证悟者,
未得见者脱离四边网;欲修等持当寻观修者,
未得修者动念无实体;欲持行为当寻行持者,
未得行者无别自解脱;欲获果位当寻获得者,
未得果者自然圆三身;欲成事业当寻成办者,
未得成者未寻任运成;欲得地道当寻得证者,
未得证者诣至实相地。此乃究竟精华之教授,
当知一切皆为觉性幻。
我们应当了知最究竟了义之六种教授:一是若欲证悟甚深的见解,在实修之时就应当寻找心的本性,看法性之中是否有一个实有能证悟的补特伽罗,若如理观寻以后,见心的本性远离虚妄分别,始终未能找到自相实有的证悟见解者,尔时就自然脱离了有无等四边戏论之网罟。二是若欲修习止观一味之等持者,首先应当寻找法界本性中是否有自相实有的修习等持者,这样以理观寻始终未能得到自相实有之修者,则一切本无实体之动念,就自然融入法界而生起止观一味之等持。三是若欲如理行持甚深教法者,首先应当寻找自心本性中是有否存在实有能行持之人,如是以理观寻后,结果未能获得自相实有之行者,则一切行为皆无别而自然解脱。四是我们若欲获得普贤如来的果位,首先应当寻找法性中是否有自相实有的能获得此果之人,如是以理观寻后,结果未能获得这样的得果者,则自然就会圆满成就三身无别的本体。五是我们若欲成办事业,首先应当寻找真如本性中是否存在实有能成办之人,如是以理观寻后,结果未能获得这样的成办者,则自然觉悟一切事业无需寻觅和勤作而能任运自成。六是我们若欲获得五道十地之一切功德,首先应当寻找大法界的究竟本性中是否存在自相实有的能如是证得之人,如是以理观寻后,结果未能获得这样的证悟者,则自然诣致究竟实相之本地。无垢光尊者在此谆谆告诫我们:此等乃为究竟精华之甚深教授,众修行者应当了知一切诸法皆为觉性幻化之游舞力现。
调伏自心殊胜之六法:摧毁自以为是我慢山;
所嫉妒者顶戴为本尊;贪执利他以慧利刃断;
辨别善恶勿谤因果法;不谤正法调柔不放逸;
妄想他过思自不清净。如是而行心与法相应。
了知善能调伏自心相续,且最为殊胜之六种法:一应摧毁自以为是、贡高我慢之恶见大山,因为只有将一切恶见之山夷为平地,才能留存功德之水。否则不管我们如何精进行持皆不能获得加持和修行之功德。二应将自己所嫉妒之境观想成本尊,对之恭敬顶戴,思彼一切显现皆具甚深密意,我不敢妄加轻视诽谤,时时随喜他的善业功德。三是我们若恒时贪执利他之事业,如是著相不舍则会变成束缚之因,故应力挥智慧的宝剑,彻底斩断执著之网,将一切利他的善行都观为无实梦幻之性。四是我们在辨别善恶诸法之时应当谨遵圣教量来正确取舍,若随心所欲地妄下结论,则容易导致毁谤因果法的过患,故切莫诽谤因果法门。五是我们每一位修行人都不能随意诽谤正法,若能依教调柔自己的相续,摄伏根门,不令放逸则为最善妙的行持。六是若发现自己在妄想他人的过失,则当立即思维此是自相续不清净的缘故。因为外在的一切境现皆是自心的幻变,只因自己的心不清净才时时处处唯见别人的过患。若自己的心清净,则所见一切无不清净,山河大地皆现为清净刹土、一切众生皆现为佛和菩萨。能如是作观、行持之人,其心与法已毕竟相应。
区分界限直指之六法:觉性明净解脱宗派执,
即是直指见解当断定;自性大乐解脱缘二执,
即是直指修持护本性;方便智慧双运果道用,
即是直指行为如幻行;现有刹土断除耽俗念,
即是直指誓言当清净;所现自然智慧大乐性,
即是直指四灌证地道。如是行即密宗瑜伽士。
区分修行界限而直指心性之法有六种:一应了知我们的觉性是本来明净、本来解脱的,没有任何宗派的偏执。若以贪嗔之心耽著各宗各派有贤劣之别,则不可能现证觉性的本体,这就是无上大圆满见解的窍诀,应当如实断定。所谓金刚密乘的无上见解,并不是依宗派的辩论来抉择,而是依上师的窍诀来直接了认的。二应了知我们所要修证的自性大乐智慧本来就解脱于所缘之二取执著,此即是大圆满直指修持之窍诀,应当如实护持本性。三应了知以方便与智慧双运,将果转为道用而修即密咒金刚乘直指行为之窍诀。我们依上师的教言已明知法界的真如本性,于修道中不起实有耽著,以如梦如幻的观修方式而行持。四应将现有之器情世间观修为清净刹土,以断除耽著世法之庸俗分别念,此即是密乘直指誓言之窍诀,我们应当谨慎护持,恒令誓言清净。五应了知器情世间所现之一切诸法,都是自然智慧大乐的本性。此即大圆满中直指宝瓶、秘密、智慧、句义四种灌顶的窍诀,我们依此窍诀即能如实地证悟一切地道功德。真能如是行持之人即可称为无上密乘之瑜伽士。
如法行持具足之六度:无有贪执即是布施度;
自心无垢即是持戒度;无有嗔心即是安忍度;
厌离出离即是精进度;安住密意即是禅定度;
证悟心性即是智慧度。
如理如法行持之人必定会具足六度功德:一是如果我们自己的心对任何有情、财物都无有丝毫贪欲、吝啬等执著,那么就已成就了布施度之功德。二是无论遇到美妙悦意的对境还是秽浊恶劣的对境,自己都能以清净观等同视之,自心无垢故不分别外境的垢染与清净,这即成就了持戒度之功德。三是纵然无端遭受他人的欺辱和损害,自己也毫无嗔恼与敌对之心,这就成熟了安忍度之功德。四是我们若对世间一切具有欺诱性之法生起厌离,并且迫切希求出离三界轮回,应当了知这就是精进波罗蜜多之功德。五是我们若能一心安住于诸佛菩萨的智慧密意之中不散乱,也就是了认自己的心与上师本尊的智慧密意心无二无别,那么我们的心性就是上师的心,上师…
《窍诀宝藏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