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隨喜贊歎,如是數數熏習,很快就能調伏自心相續。六是我們的一生唯有追循前輩得道高僧的足迹,腳踏實地的修行,才能速疾成辦自己的一切所願。
最深解脫相續之六法:見爲心性認識其本面;
修爲光明境界詣明性;行爲如幻所行轉道用;
體驗現爲法性斷貪執;果位自具放下希憂執;
事業利他悲心度衆生。
我們應了知能解脫自己相續且最爲甚深之六種法:一應了知見修行果四步驟中之“見”是通過聞思經論的智慧來認識自心本面而得來的,如大乘了義經中所說“心無有心,心的自性即是光明”,如實了認本體方爲甚深之見。二應了知我們所“修”持的是心性之光明自現,在達到既無合離,亦不退轉的明性境界時,能如實安住即爲殊勝之修。叁應了知我們所“行”持的是在後得位中不離如夢如幻之性,以夢幻境界來攝持一切所行,將一切顯現轉爲道用,破除一切貪欲實執心,如是乃爲殊勝之行。四應了知我們在修行過程中的一切體驗或覺受之現都是無有實質之法性,無論好的覺受還是不好的覺受均不可執著,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切如小兒看戲般毫無執著。把握住空寂離戲的本體並斷除賢劣等一切貪執即能解脫自心相續。五應了知我們最終所獲證之“果”是自然本具且圓滿一切功德的,故當放下一切執著,既不希求涅槃等安樂,亦不憂慮自己墮落輪回的痛苦,如同流浪異地變成乞丐的王子,一旦回歸王宮,理所當然地會登上國王的寶座一般任運自在。六應了知我們獲得成就的最終目的是爲度化一切衆生,所以自己畢生事業就是展示大悲心,引導衆生離苦得樂,直至成佛。
諸修行人秉性之六法:發心利他則愛諸有情,
出現嗔心當知安忍伴;仁慈布施則具眷屬衆,
未聚當知增上善法緣;具有證悟雲集護法神,
未集當知失毀誓言致;斷除貪心集聚諸財物,
未集當知往昔業所感;接近成就違緣多出現,
未現當知前輩師加持;精進修行之人易著魔,
未著當知行善極切要。未知此理容易生邪見。
諸修行人通常具有的秉性有六種:一是若人已發菩提心利益他衆,則能慈愛一切有情,時時以大悲心護念衆生。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縱遇他人的種種非理傷害,都能善增安忍,並認知此爲修習安忍的最佳方便,使之成爲修行的殊勝助伴。二是具足仁慈心者,常常會毫不吝啬地發放布施,此舉自然能集聚衆多眷屬。倘若自己施以如是仁慈之舉,仍然未能集聚眷屬,則應了知此乃增上成就一切善法因緣的方便。因無人際關系的幹擾,自己會有更多的時間來成辦道業,故不必爲此憂慮而應生大歡喜心。叁是修行具有一定證悟之人,他的周圍自然會集聚無數護法神衆。倘若未能如是集聚護法神衆,或自己無有這方面的感應,則應了知可能是因爲自己在某些方面失毀了誓言的過患所致,故當深生慚愧,勵力忏悔。四是斷除貪欲心而知足少欲之人,自然能集聚諸般財物,且不勞自得,受用無窮。倘若我們未能如是集聚財物,切忌不可怨天尤人,應當了知這是自己往昔因吝啬而未能上供下施的業力所致。補救之方即及時將自己所擁有的少許財富以無限歡喜之心上供叁寶、下施貧衆,以此修積來生福報。五是當我們的修行達到一定境界,且接近成就之時,一般來說,容易出現衆多違緣,不是身體的四大不調就是心裏的妄念叢生,使身心不得安甯。如果在我們修行的旅程中未出現此諸逆緣,一切都吉祥圓滿,則應了知這是前輩傳承上師的慈悲加持與呵護所致,因此更應該增強信心,猛力祈禱,切莫以此滋生傲慢。六應了知不具足正見、福報又欠缺之人,若忽視福資糧一味地精進,往往容易走火入魔,心著魔境或出現一些魔障。所以在未出現魔障違緣之前我們應當依具德上師的開示樹立殊勝正見,同時精勤行持善法,注意福慧雙修。由此可知具有足夠福德資糧及無我智慧空見的修行人,任何魔障都不能傷害他。我們若未了知此等道理,則容易對上師叁寶生起邪見,乃至不能正確如理的面對現實。
究竟了義教授之六法:欲證見解當尋證悟者,
未得見者脫離四邊網;欲修等持當尋觀修者,
未得修者動念無實體;欲持行爲當尋行持者,
未得行者無別自解脫;欲獲果位當尋獲得者,
未得果者自然圓叁身;欲成事業當尋成辦者,
未得成者未尋任運成;欲得地道當尋得證者,
未得證者詣至實相地。此乃究竟精華之教授,
當知一切皆爲覺性幻。
我們應當了知最究竟了義之六種教授:一是若欲證悟甚深的見解,在實修之時就應當尋找心的本性,看法性之中是否有一個實有能證悟的補特伽羅,若如理觀尋以後,見心的本性遠離虛妄分別,始終未能找到自相實有的證悟見解者,爾時就自然脫離了有無等四邊戲論之網罟。二是若欲修習止觀一味之等持者,首先應當尋找法界本性中是否有自相實有的修習等持者,這樣以理觀尋始終未能得到自相實有之修者,則一切本無實體之動念,就自然融入法界而生起止觀一味之等持。叁是若欲如理行持甚深教法者,首先應當尋找自心本性中是有否存在實有能行持之人,如是以理觀尋後,結果未能獲得自相實有之行者,則一切行爲皆無別而自然解脫。四是我們若欲獲得普賢如來的果位,首先應當尋找法性中是否有自相實有的能獲得此果之人,如是以理觀尋後,結果未能獲得這樣的得果者,則自然就會圓滿成就叁身無別的本體。五是我們若欲成辦事業,首先應當尋找真如本性中是否存在實有能成辦之人,如是以理觀尋後,結果未能獲得這樣的成辦者,則自然覺悟一切事業無需尋覓和勤作而能任運自成。六是我們若欲獲得五道十地之一切功德,首先應當尋找大法界的究竟本性中是否存在自相實有的能如是證得之人,如是以理觀尋後,結果未能獲得這樣的證悟者,則自然詣致究竟實相之本地。無垢光尊者在此諄諄告誡我們:此等乃爲究竟精華之甚深教授,衆修行者應當了知一切諸法皆爲覺性幻化之遊舞力現。
調伏自心殊勝之六法:摧毀自以爲是我慢山;
所嫉妒者頂戴爲本尊;貪執利他以慧利刃斷;
辨別善惡勿謗因果法;不謗正法調柔不放逸;
妄想他過思自不清淨。如是而行心與法相應。
了知善能調伏自心相續,且最爲殊勝之六種法:一應摧毀自以爲是、貢高我慢之惡見大山,因爲只有將一切惡見之山夷爲平地,才能留存功德之水。否則不管我們如何精進行持皆不能獲得加持和修行之功德。二應將自己所嫉妒之境觀想成本尊,對之恭敬頂戴,思彼一切顯現皆具甚深密意,我不敢妄加輕視誹謗,時時隨喜他的善業功德。叁是我們若恒時貪執利他之事業,如是著相不舍則會變成束縛之因,故應力揮智慧的寶劍,徹底斬斷執著之網,將一切利他的善行都觀爲無實夢幻之性。四是我們在辨別善惡諸法之時應當謹遵聖教量來正確取舍,若隨心所欲地妄下結論,則容易導致毀謗因果法的過患,故切莫誹謗因果法門。五是我們每一位修行人都不能隨意誹謗正法,若能依教調柔自己的相續,攝伏根門,不令放逸則爲最善妙的行持。六是若發現自己在妄想他人的過失,則當立即思維此是自相續不清淨的緣故。因爲外在的一切境現皆是自心的幻變,只因自己的心不清淨才時時處處唯見別人的過患。若自己的心清淨,則所見一切無不清淨,山河大地皆現爲清淨刹土、一切衆生皆現爲佛和菩薩。能如是作觀、行持之人,其心與法已畢竟相應。
區分界限直指之六法:覺性明淨解脫宗派執,
即是直指見解當斷定;自性大樂解脫緣二執,
即是直指修持護本性;方便智慧雙運果道用,
即是直指行爲如幻行;現有刹土斷除耽俗念,
即是直指誓言當清淨;所現自然智慧大樂性,
即是直指四灌證地道。如是行即密宗瑜伽士。
區分修行界限而直指心性之法有六種:一應了知我們的覺性是本來明淨、本來解脫的,沒有任何宗派的偏執。若以貪嗔之心耽著各宗各派有賢劣之別,則不可能現證覺性的本體,這就是無上大圓滿見解的竅訣,應當如實斷定。所謂金剛密乘的無上見解,並不是依宗派的辯論來抉擇,而是依上師的竅訣來直接了認的。二應了知我們所要修證的自性大樂智慧本來就解脫于所緣之二取執著,此即是大圓滿直指修持之竅訣,應當如實護持本性。叁應了知以方便與智慧雙運,將果轉爲道用而修即密咒金剛乘直指行爲之竅訣。我們依上師的教言已明知法界的真如本性,于修道中不起實有耽著,以如夢如幻的觀修方式而行持。四應將現有之器情世間觀修爲清淨刹土,以斷除耽著世法之庸俗分別念,此即是密乘直指誓言之竅訣,我們應當謹慎護持,恒令誓言清淨。五應了知器情世間所現之一切諸法,都是自然智慧大樂的本性。此即大圓滿中直指寶瓶、秘密、智慧、句義四種灌頂的竅訣,我們依此竅訣即能如實地證悟一切地道功德。真能如是行持之人即可稱爲無上密乘之瑜伽士。
如法行持具足之六度:無有貪執即是布施度;
自心無垢即是持戒度;無有嗔心即是安忍度;
厭離出離即是精進度;安住密意即是禅定度;
證悟心性即是智慧度。
如理如法行持之人必定會具足六度功德:一是如果我們自己的心對任何有情、財物都無有絲毫貪欲、吝啬等執著,那麼就已成就了布施度之功德。二是無論遇到美妙悅意的對境還是穢濁惡劣的對境,自己都能以清淨觀等同視之,自心無垢故不分別外境的垢染與清淨,這即成就了持戒度之功德。叁是縱然無端遭受他人的欺辱和損害,自己也毫無嗔惱與敵對之心,這就成熟了安忍度之功德。四是我們若對世間一切具有欺誘性之法生起厭離,並且迫切希求出離叁界輪回,應當了知這就是精進波羅蜜多之功德。五是我們若能一心安住于諸佛菩薩的智慧密意之中不散亂,也就是了認自己的心與上師本尊的智慧密意心無二無別,那麼我們的心性就是上師的心,上師…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