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观其空,而如实知“相依有”之有,虽然“相依有”亦无非为假施设。
于瑜伽行,此即“相无自性性”之观修。《解深密经》云——
善男子,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注35]
故知正观遍计自性相之为空性,只遍断“假名安立为相”,所断者为名言之“假名安立”相,不断余外。
是故论颂复云:“名言若遍断,亦许为余外”。此即云,行者于决定前,先由依他自性相起观,及后遍断其上一切名言,所缘之“依他”,已非决定前之“依他”,行者不得由是说而说决定后之“依他”亦为空性,以此“亦许为余外”故。
是即决定前所缘之依他自性相,与决定后所缘之依他自性相,皆为余外,应如实而知其有。
由是可知,学人一说“因缘和合”即说“无自性空”,或说“缘起故空”,此可许为外义,但却非修学之内义,于内义中实为“缘起故有”,如实而知其有。
是故但说外义者即不能否定如来藏。盖于“他空性”之观修中,如来藏实为其观修之“余外”,是故可“如实知有”,由是但能说此观修非是究竟,未现证毕竟空,却不能因此而否定其观修,且因此否定如来藏。
世亲此颂,为修学者说观修时作决定之关键,甚为郑重,读者须深心领会。
24 先由二无有 悟入依他性
以二非为有 唯是表义故[注36]
[释]此说“悟入依他性”之观修。于龙树四重缘起中,即决定“相依有”与“相对有”——于决定相依有为空性时,相对有与相碍有即为“余外”;于决定相对有为空性时,相碍有即为“余外”。
于弥勒瑜伽行观修中,此即观修“生无自性性”。《解深密经》云——
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自性]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注37]
于此处,但说由“生无自性性”之观修,决定依他自性相无自性,未详说“相依”、“相对”等次第,然瑜伽行中实非无此等次第,前于说第10颂时已说《摄大乘论》三喻,读者可以参阅。复次,《瑜伽师地论》中实亦有说此等观修次第,今不赘说。
论颂言,先由“二无有”而“悟入依他性”,此中之“二”,于相依有中即是相依之二法,观修时观为能取与所取,由是成立生灭现象为所缘境。
颂言“唯是表义故”,即“二无有”亦可成为表义而成为有。譬如心识,能取表义为见分、所取表义为相分,如是心识始得因之而成立。此即世亲《摄大乘论释》所云——
谓彼诸识有相、有见,以其为体。
所谓“以其为体”,非谓相分见分有实体,只说诸识以具有此二分始能成立。
故若于观修“二无有”时,若连其表义功能亦说为无,即是断及余外。
25 继以二无性 悟入圆成性
于此前已说 说为有与无[注38]
[释]悟入依他自性相后,继之为悟入圆成自性相,此即由前11颂等所说之有相、无相而悟入,故不赘说。
然却须知,此即由依他自性相之胜义无自性性而悟入。《解深密经》说胜义无自性性有二,一喻如幻、一喻如虚空。由如幻喻胜义无自性性,超越依他;由如虚空喻胜义无自性性,超越圆成。此中理趣,笔者已有另文细说。
世亲本论只说三自性相,未说超越圆成自性相,故亦即说至如幻喻胜义无自性性而止,由是下来即以幻事为喻,说三自性之悟入。
26 此三自性者 无二无所缘
极无如是无 无性而为性[注39]
[释]总说三自性相,以无二、无所缘(亦即无所得),故遍计自性相为“极无”、依他自性相为“如是无”、圆成自性相为“无性以为性”。
27 如以咒力起 象身似显现
此唯行相现 象身实非有[注40]
[释]此以幻事作喻。如咒师咒木幻成象身,象身即是“似显现”,一如世间依名言概念而成立之种种现象。唯有现象(行相),而无实体(象身)。
28 遍计如象身 依他为行相
此实无有象 说为圆成实[注41]
[释]于此幻事中,若执象身为实有,此实有即是遍计自性相;若执象相为实有,此实有即是依他自性相;若现证实无有象,此即现证圆成自性相。
世亲此说圆成自性相未备,以本颂唯说至相对缘起而止。若依相碍缘起,此象相实任运而成就,非唯依止心识而生起。于此所谓任运,即谓其依作幻事种种条件局限而生起,如道具等。
29 依于根本识 二取无而现
二取极无性 是故唯行相[注42]
[释]此说观修依他自性相唯是行相。瑜伽行学者认为,阿赖耶识是一切分别之根本(如《摄大乘论》所说)。二取即为分别,故说“依于根本识”。“二取无而现”即依他自性相上之遍计“似显现”。二取极为无性,是即依他自性相上唯余行相。
30 根本识如咒 真如则如木
分别如见象 二取成象身[注43]
[释]根本识之“分别”,即如幻师咒语,无而似现为有,依“分别”而起;幻事中之象则依咒力而起,是故为喻。
由咒木而成象,故“木”始是实相,故以之喻真如,真如即是实相。
见象,由心识作分别而见,由见而有二取,由有二取于是成立象身。故于幻事中,见象行相尚未错乱,以其为世俗谛故,若复二取执象身为实有,是即成错乱。
此如世亲于《摄大乘论释》云——
譬如幻象,实无所有,而现可得。……
若无实义,云何成境[行相]?为治此疑,说幻事喻。显依他起譬如幻象,虽无实义而成境已。[注44]
此即以如幻喻胜义无自性性,超越依他自性相之“依他而有境”,成立其为“无实义而成境”。由是可知,三无性实为对三自性之分别超越,一如龙树之建立缘起、超越缘起。
31 了知此真义 如次第顿悟
遍知及遍断 证得三性相[注45]
[释]悟入三自性者,悟入遍计自性相为“遍知”;悟入依他自性相为“遍断”;悟入圆成自性相为“证得”。
此处译为“顿悟”,非禅家之所谓顿悟,实为“即时悟入”之意。悟入三自性相,即依遍知、遍断、证得三者为次第。
32 遍知无所得 遍断离所现
无二可得故 证得即现前[注46]
[释]此释前颂所言。“无所得”即是遍知;“离所现”即是遍断;“无二可得”即是证得。
33 象身无所得 彼行相即灭
所得唯木块 幻化事如是[注47]
[释]此以幻事喻明上二颂。遍知无所得,喻为“象身无所得”;遍断离所现,喻为离幻象相;证得为无二可得,喻为“所得唯木块”,即言所得唯实相。
由幻化象喻悟入三自性相,非唯作喻,实有指导行人由“如幻”观察依他自性相之用意。观修三自性相,实由依他起修,于其上能遍知,即离遍计,现证一切法无非是行相,复由遍断,离成立行相之二取,如是即悟入圆成,是为证得,亦即触证真如。
34 二不可得时 似二显现灭
灭时即圆成 悟入二无性[注48]
[释]此即离二取而入圆成自性相。
然而了义大中观却不以圆成自性相为究竟,弥勒瑜伽行亦不以此为究竟,故前者尚须超越相碍缘起而证无碍,后者尚说如虚空喻之胜义无自性性。唯此已为修道上行人之观修,世亲本论主要说至初地,是故未说。
五.结颂
35 与识变相违 如义见无境
随逐三性智 离功用解脱[注49]
[释]一切法由识变现而成为有,凡庸则与之相违,依相名谓是实有,故即成为观修上之“所对治”。“能对治”则为唯识观,由此成立悟入三自性相智。长时随逐此三自性智而观修,即可离功用而得心性解脱。
此三自性相智,即三无性。由“相无自性性”决定“遍计自性相”无自性;由“生无自性性”决定“依他自性相”无自性;由“胜义无自性性”决定“圆成自性相”无自性。
36 知实唯心识 所知不可得
由不得所知 心亦无可得[注50]
[释]由唯识作对治,即无依相、名而起之分别可得,此等世间即认为是所知,说为知识与经验。说“不可得”,非是否定,仅否定其有自性。
无此等所知可得,心识便亦无可得。如是即无二取。
37 由得二无有 能缘于法界
由缘于法界 能圆满究竟[注51]
[释]此说初地以后之修学。
由得二无有,即能心性自解脱,尔时自然住于法性而非住于心性,是即“能缘于法界”。由是修学,即能圆满究竟——此中实尚有两重解脱,即法性自解脱(同时住入平等性)及平等性自解脱,以非本论范围,故仅统言之为“能圆满究竟”。
38 由圆满究竟 由成就三身
由现证菩提 二利善成就[注52]
[释]此更统言菩萨于无间道上圆满究竟,成就法、报、化三身,现证菩提而登佛地。于佛地上复作利他功德,如是二利成就。
[跋]
西元二千又三年,岁次癸未,于农历三月十五日依拙译略释此论竟。本论梵名Trisvabhava-nirdesa;藏译名Rang bshin gsum nges pa bstan pa,可译名《三自性说示》。藏译者为寂贤(Santibhadra)及廓译师(”Gos lhas btsas)。
时禁足于加拿大安省大拈蒲湖留漏楼。若有少分功德,愿回向今时尚受战乱苦众;回向受疫病苦世人,愿刀兵灾病之名永不得闻。无畏记
注释
1 本论仍有梵文原本存世,,此有日本学者御牧克己、立川武藏及汤山明的整理本[Katsuni Mimaki,Musashi Tachikawa & Akira Yuyama,eds,Three Works of Vasubandhu in Sanskrit M…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三章 弥勒瑜伽行 4 《三自性判定》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