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着无法而落断灭。通途以为“世俗有、胜义空”是为中道,即犯此弊。须知胜义亦以缘生而说为空。
[论]复次——
69 胜义唯如是 然佛薄伽梵
依世间名言 施设一切法
[论]于胜义中,一切缘起诸法皆自性空,唯此而已。然佛世尊依止世间名言,如是施设种种法。
复次——
70 不坏世间法 真实无可说
不解佛所说 而怖无分别
[论]于世间诸法不破不坏,于真实中则全无法可说。由未了知缘起胜义,不达如来所说,故诸愚夫于无立、无相、无分别中而起恐怖。
[疏]此二颂建立世俗。
一切法于世俗,唯有名言。由此名言,生种种概念,佛亦随顺此名言及其概念而说法,此非于名言有任何承许。
一切法名言有,即概念上有,故佛欲说真实,便须指出此种种概念并非真实。若执概念即以为是自性,则此无非是分别而已,如是有情于分别中作种种业,即依业力牵引而随十二缘起而流转。
故佛说一切法缘生无自性,如是即离诸分别。然而佛虽破坏世间所执自性,实未破坏世间诸法之名言有,若了知名言有即分别有,是则便可不坏名言有,而现证诸法实相为缘生而有。
愚夫不解此意,故于无自性安立、无相自性、无分别而见实相等,即起恐怖。彼以为水无水性,水即破坏;或水无水相,水亦破坏;于无分别中水火不作分别,是世间诸法尽坏,是故即须坚持一切法实有自性、自相,由是即不可能于诸法无分别。
论主于下来结颂中,即说胜义世俗双运义。胜义缘生无自性,世俗名言有功用。
八.结颂
——胜义世俗双运
[论]复次——
7l 依彼而生此 世间故不坏
缘生无自性 此即是决定
[论]于世间,说依于彼法而有此法生,此世间理故不可破坏。然凡缘生即无自性。若无自性,何能说有。决定如是。
[疏]此说于无自性、无相、无分别不应起恐怖。何以故?以世间理实未坏故。说一切法缘生,悟入缘生即相依、相对、相碍,皆由缘起而互相依存,互相对待,互相局限,而诸法即于此中任运而生起(适应而生起),是即于缘生中世法丝毫未受损害。
然一切法既由缘生,是即无有自性,故说一切法非如具名言而有,非如其分别而有,实无自性而有。此即是决定。
如是即胜义与世俗双运。亦即,由世俗建立胜义为无自性,由胜义建立世俗唯名言。
本颂重译。法尊译为:“依彼有此生,世间不可坏;缘起即无性,宁有理唯尔。”
藏译则为——
/”di la brten nas”di”byung zhes/
/”Jig rten tshul”di mi”gog cing/
/gang brten rang bzhin med pas de/
/ji ltar yod”gyur de nyid nges//
[论]复次——
72 正信求真实 于此无依法
以正理随求 离有无寂灭
[论]若成就正信勤求真实,于此所说都无所依之法,能以正理随求、随欲者,则能远离有性、无性而得寂灭。
复次——
73 了知此缘起 遮遣恶见网
断除贪嗔痴 趋无染涅槃
[疏]缘起法即是无所依之法。若一法有自性,则始堪成依止,今一切法都无自性,是即应无所依。
或问言:汝岂非依止缘起?
答云:非是,缘起亦无自性。我说缘起,亦施设其名言而说耳,非谓一切法中唯此缘起有自性,堪可依止。是故诸法之真实,即无所依而缘生。
由是于此都无所依之法,如理随求、随欲,即能离一切法有性、无性二边际,如是离有无而得寂灭。
由了知缘起,即可遮遗落于有、无二边际之恶见网,由是断除贪、嗔、痴诸染而得涅槃。
是故由现证胜义而得寂灭,现证世俗而得涅槃,此二不可分离,以胜义与世俗实本不能相离故。如是胜义世俗双运,即无分别、无所得而证寂灭涅槃。
[跋]颂文据法尊译,依藏译Stong pa nyid bdun ca pa”i ”grel pa(译言《空性七十释》)校订。此论藏译者为胜友 (Jinamitra)及智军(Ye shes sde)。
上来将《七十空性论》分八份而疏,实依修证次第而说,唯愿学人能由知见而入修证,由是解脱。西元二千又二年岁次壬午冬至日疏竟。无畏记。
注释
1 此论并无古汉译本,直至1939年始由法尊法师译出。于欧美的佛学研究,本论亦未受到重视,可参考的翻译及研究,计有David R.Komito, Nagarjuna”s"Seventy Stanzas":A Buddhist Psychology of Emptiness (Ithaca: Snow Lion Publications,1987);Chr.Lindtner,Master of Wisdom (Berkeley:Dharma Publishing,1997);Ram Chandra Pandeya, Acarya Nagarjuna Kanihsvabhavata-darsana:Mulamadhyamakakarika, *Sunyatasaptati,evam Vigraha-vyavartani ke rupantaranom sahita(Dili, Bharata:Istarna Buka Linkarsa,1990)等。
《七十空性论》除龙树的自释论以外,尚有月称(Candrakirti,七世纪初)及波罗呬多(Parahita,十一世纪末)的释论。《七十空性论》根本颂及三篇释论唯保留有藏译本。三篇释论中,龙树释由胜友(Jinamitra)及智军(Ye shes sde)于九世纪初译为藏文,题为Stong pa nyid bdun cu pa”i ”grel pa,收北京版《西藏大藏经》编号5231;月称释由无畏行 (Abhayakara)及法名称(Dharma grags)于十一世纪末译藏,亦题为 Stong pa nyid bdun cu pa”i”grel pa,收《北京版》no.5268;波罗呬多释,由其亲自译为藏文,同译者为Gzhon nu mchog,题为Stong pa nyid bdun cu pa”i rnam par bshad pa,收《北京版》no.5269。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二章 龙树四重缘起 5 《七十空性论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