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届:疑问解答(于晓非)▪P3

  ..续本文上一页。中阴状态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状态,众生在中阴状态时,对于未来的生命存在形态的抉择力相对来讲比较大。所有宗教都重视临终,重视死的这一刹那。佛教强调临终助念。要为临终者讲他一生的功德,让他欢喜,不让他贪恋世间,更不要让他起嗔心。因为他此时的一念、此时的心情,对他下一生生命存在形态的转换作用是非常大的。

  阿弥陀佛的法门是无比殊胜的。特别是在末法时期,尤为殊胜。这个法门主要依据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里写到法藏比丘在因地,在世间自在王如来那里发了四十八个大愿,也就是表了四十八个无我的决心,要成就一方净土。这方净土有种种的殊胜,其中很重要的殊胜就是能令往生到这里的众生,皆成阿稗跋致,得不退转果。在这四十八个大愿中很重要的就是临终十念。临终的人如果能够念阿弥陀佛,借弥陀的愿力就能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这就是借助中阴救度。如果我们对三世因果、对来世没有信心的话,于弥陀法门就很难得到利益。

  有同学问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在西边?我是学天文的,有朋友甚至问我是否在望远镜里看到过西方极乐世界。实际上弥陀净土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就的。即使天文学再发达,望远镜再高级,你我所能看到的也只是我们婆婆众生的共业所感的世界。那为什么讲弥陀净土是西方极乐世界呢?其实西方这是表法。西方是太阳落山的地方,表征归宿。法藏比丘因地四十八个大愿其中四十二个大愿都是讲临终、讲死后,是中阴救度,借死度众生。当然很殊胜。

  但是现在中国佛教也存在一个弊端,就是一味地强调弥陀法门而排斥、忽视其它的法门。仿佛佛教是一个只讲死后的宗教。所以净慧法师讲生活禅,讲当下,讲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提倡人间佛教。生死本来不二。释边牟尼佛在给我们讲了西方的弥陀法门之后,他老人家又给我们讲了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法门。同样,东方也是表法。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象征着春天,生机勃勃。所以《药师经》中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以及《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中的东方七佛的四十四个大愿,愿愿都是讲生,讲当下如何利益众生,不谈死。所以佛教还有生的一面。

  现在一提弥陀法门大家认为就是净土法门,严格说那是往生法门,是借弥陀的愿力临终的时候接引我们往生弥陀净土。而药师法门是立足于现生,是现生法门。其实净土法门的范围是很广泛的。有人讲佛法的一切法以净土为归。大家就理解为一切法最后都归为阿弥陀佛的法门,这是一大误解。我们讲真谛与俗谛二谛圆融。真谛是自性空,是般若这一度,成就我们的法身;俗谛是缘起有,讲福德资粮,成就我们的报、化两种色身。每个人成佛,都是法、报、化三身成就。有人打禅七开悟了,见点儿空性,以为那就是成佛。其实差得十万八千里啊!我们每一个人是在哪里成佛呀?不是在这儿,是在自己的一方净土。我们要发愿,要行愿,要多生累劫地行菩萨道,度众生,成就自己的依正庄严(成就自己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正报;成就自己的国土、眷属的依报),成就自己的净土。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法以净土为归。但是现在我们仅以往生弥陀净土的法门叫净土法门,其实弥陀法门是往生法门。

  弥陀法门固然有它当机的一面,但是不能以这一个法门来取代一切法门。佛陀讲弥陀法门、讲药师法门是平平等等的,而现在的中国佛教重弥陀、轻药师。重弥陀是正确的,轻药师是不正确的。我们以多大的力量弘扬弥陀法门,就应该以多大的力量弘扬药师法门。不能弘一法而谤一法,弘一法而轻一法。特别对青年人,更强调的是生,立足于当下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其实大乘佛教究竟的归趣是在当下、在现生。

  青年人学佛,一定要全面地了解佛陀的教法。我们每天上殿时都念三皈依,其中有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每天都念四宏誓愿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可当今佛教界时髦的一句话是:“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倡导不读经、不读论、不学习、不立正确的知见。中国佛教如此下去,可想而知,再过个三五十年,就不称为佛教了。到那个时候,什么叫弥陀净土,为什么要往生弥陀净土?恐怕就再也没人能说得清了。所以我们各位不仅自己要学佛,而且还肩负着未来弘扬佛法的重任。

  作为青年的知识分子,开始入佛门,学习佛法,一定要深入经藏,从闻、思、修这个次第做起。佛经里记载,当佛陀给弟子们讲法时总是要说:“汝今谛听,善思维之。”听闻正法,如理思维,这是我们成就智慧资粮的因,不是可有可无的。现在一讲佛教的道理,有人就说,那个人就会讲点教理,无修无证。固然佛法最根本的是亲证,但是亲证的前提是多闻,有正确的知见。有人总讲思量即不中用,要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话简直成了社会上某些禅骗子的挡箭牌了。可是我要说不思量更不中用!而且其实言语道断之处才好言语,心行处灭之时正好分别啊。谁让你不说不想了。难道无分别就是坐着什么都不想吗?那是堕无记空。这个东西业报还挺严重呢。无分别不是什么都不分别,而是不在不当分别处分别。现在很多人学佛就喜欢听“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心里说这法门真好,不用看书,省事儿。其实听闻正法,如理思维这是学佛过程中必经的道路,特别是对青年知识分子尤为重要。佛法是从佛陀所亲证的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从根本上排除了二种我见。听闻正法,如理思维这是引发我们无漏的种子现行、见道、见空性的很重要的增上缘。为什么我们要闻佛法?为什么说佛法难闻?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夜当中,有佛法的时期是极其短暂的。没有佛法流布的时期,不是说佛菩萨不度众生,但是有佛法的时期恰恰是佛菩萨度众生的一大方便。而我们生逢有佛法流布的时期却不好好听闻佛法,这是多么大的遗憾啊!现在有很多思想上的误解,比如讲佛教是离言法性。佛经里讲“非如其言,而有其义”。有人就只抓住这半句话说佛法不是用言语所能表达的。这话固然正确,但也只是正确一半。你读一读《解深密经》,后面还有半句呢,“亦非无事而有所说”。这个“事”就是佛陀所亲证的宇宙人生的实相。佛陀也不是没有道理、没有原由地在那儿瞎说啊。讲离言法性还有一个误解,就是以为无为法才是离言法性。其实有为法也是离言法性。一切法皆是离言。

  玄奘法师和义净法师从印度求法回来后讲,当时印度在那烂陀寺的诸大菩萨们把大乘佛教的经典归为五类,叫五科。一个想全面地理解大乘佛教的人要有次第地学习这五科。第一学因明,就是逻辑。思维当中缺乏健全的逻辑的人没有资格学佛。第二学对法,学俱舍。第三学戒律。第四学般若。第五学瑜伽。

  对于五科的学习要严格地依止一定的次第,不能躐等而求。而且当年吕徽先生还提出过五科三周,就是仿照学校教育制度中初等、中等、高等三个既循环又递进的螺旋上升的方式来教授和学习佛法。在藏地就很重视次第,也讲五科,略有不同。没有瑜伽,第五科是中观,因为藏地的传承主要是中观见。

  我们在座的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人,也很发心要护持正法,那么我们确实就应该好好地研究佛陀的教法。有人说那么多典籍读不过来,还是一心念弥陀吧。我觉得这种认识过于偏窄了。学佛不是一生一世的事。今天我们能共同坐在这里,往昔一定是有大因缘的啊。佛教讲因果,你一句一句地把《金刚经》的四句偈弄懂,那是不会失坏的。佛教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大官是佛教徒,他每天骑马上班的时候都要从头开始背《法华经》,每次当他把第一品背完时,就恰好到地方该下马了。上班时他再抽空儿接着背。后来他骑的这匹马就因为天天听主人背《法华经》而下一世得人身,并且得闻佛法。怪得很,他拿起《法华经》一看,第一品他一下子就背下来了,可是从第二品开始他死活就背不下来了。为什么呢?前一生天天听第一品,种下的种子不失坏啊。学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是末法众生都充满贪欲。我们很多佛教徒虽然学佛了,也不过是把世间的贪欲弄到佛教里来了,贪这一生就成佛。当然在能上、在因上要精进,但我们往往就是急功近利,不考虑考虑自己有多少福德、多少智慧?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读经读不懂?不是语言文字障碍着我们,是我们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不具足,为无明所障。可以告诉大家我的一个诀窍。当我读经在关键问题上读不懂的时候,我就在佛前点上灯,点上香,供养,顶礼。磕上一百个头,五百个头,一千个头……在佛前忏悔。很奇怪呀,再回去读经,刚才看不懂的地方,这不是挺明白吗。所以我们要深入经藏,要发心,要忏悔。

  五、关于第一因

  很多同学问第一因的问题。佛教认为没有第一因。我们之所以总要找一个最初的因,其实还是自性见。是我们执著于有一个自性,有一个不变的我的存在,你才会问这个我是哪来的。实际上佛教讲缘起。缘起重在“缘”字,而“起”仅仅是表征“缘”的一种功用、一种作用、一种诸法的相续性。并不是说因缘生起了一个有自性的东西。自性见导致我们找第一因。

  佛教所说的无神论,指的是没有一个成为第一因的创造世界、产生世界的神。从这个意义上讲,也仅仅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是无神论。但是佛教并不是无鬼神论。佛教承认有种种的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生命形态,比如说鬼道众生的存在。佛说这些生命形态和我们人类的生命形态一样是平平常常的,是缘起的,是无有自性的。对于那些我们看不见的生命形态不去崇拜它们。佛教不是鬼神崇拜的宗教,佛菩萨不是神。有人就问那为什么还要天天拜佛,这不就是把佛菩萨当神吗?我们拜佛、拜菩萨不是偶像崇拜,不是崇拜神,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于佛陀说法、对于诸大菩…

《四届:疑问解答(于晓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