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届】海外佛教见闻与思考
净因法师
原先我想针对人们目前对佛教的种种误解,讲一讲如何正确认识佛教。但是,这几天很多同学希望我介绍一下海外佛教的情况,我觉得这个题目也很好,所以重新列了个提纲,准备分三个部分来作介绍。
斯里兰卡佛教兴盛之因
大家都知道,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然后沿恒河流域向两边传播,一方面向北传播到尼泊尔、我国新疆等地以及韩国、日本,一般称为北传佛教,也叫大乘佛教,它的最大特色是它所有的经典都是通过梵文翻译过来的;另一方面向南传传播到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家,一般称为南传佛教,有的人也叫它小乘佛教,但是我们最好称它为上座部佛教,代表长老派的意思。
佛教传播到斯里兰卡,大约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治印度的时期,当时阿育王派了他的儿子等五比丘到斯里兰卡传教,使原始社会时期的斯里兰卡文化向前推进了好几千年。可以说,整个斯里兰卡的文明就是佛教的文明,除去佛教文化,斯里兰卡就没有其他的文化。人们甚至这样说,斯里兰卡人要表达喜怒哀乐等任何一种情感都离不开佛教,如果没有佛教,他们几乎就不会生活。
我曾经在斯里兰卡生活、学习了九年,对那里的情况感触很深。1993年首届生活禅夏令营中,我的讲题是《初探斯里兰卡佛教兴盛之因》,今天我仍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再来谈一谈斯里兰卡的佛教如此兴盛的原因。
一、僧团与社会的关系
在斯里兰卡,僧团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我们分四点来讨论这种关系。
1.信徒对僧团的依赖性
在斯里兰卡,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几乎是无时无刻的,人的一生中每一个重要的时刻都体现着佛教的关怀。当妇女刚刚怀孕时,她就会去寺庙里请僧人加持,希望小孩在胎儿时期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当小孩降生时,家人也要去寺庙里请僧人为母子祈福,并且为小孩命名,因为僧人在他们国家被认为是最有学问的。他们这么做是有根据的。在佛陀时代,阿难尊者有一天了解到妇女临产时非常痛苦,就对释迦牟尼佛说:生老病死这人生四苦我现在能感受到生苦了。虽然我出生时的感受我并不知道,但今天,我看到别人出生时那么痛苦,我也就体会到了。世尊啊,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妇女生产时的痛苦?于是佛陀告诉阿难一部经,在妇女临产时念诵就可以减轻生产的痛苦,这个经一直到目前仍然在南传佛教的国家普遍流行。当一个人升官发财了,要去寺庙里请僧人进行加持、功德回向。另外,总统宣誓就职的仪式也要请僧人来主持,举行仪式的地点就在佛牙寺。在斯里兰卡人心目中,社会活动、家庭活动、家庭大事乃至个人的生活,如果没有僧人主持或指导,是没有什么有效性和可行性的,这一点根深蒂固。当一个人去世了,还是要请僧人来作超度。所以,在斯里兰卡人的一生中,他们的喜怒哀乐等种种感情的表达都离不开佛教。
我们再来看一看他们的日常生活。每天早晨六点,广播电台的第一个节目不是什么轻音乐,而是诵经,因为这个时候正是出家人的早课时间,那么信徒只要打开收音机,就可以跟着僧人一起做早课。我曾经问过他们每天早上听经烦不烦,他们说已经习惯了,如果某一天早上不做功课,心里就会不安,好像少了一点什么似的。每天晚上,国家电视台的第一个节目同样也是寺院的晚课,大约有15分钟,比我们的要短,这个时候父母亲一般都会让孩子们跟着电视一起做晚课。可见,斯里兰卡人很重视诵经,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最好的道德教育,而且从中能得到加持。
国家也很重视推崇佛教,这一点从他们的公共休假日上即可窥见一斑。每年的佛诞节(释迦牟尼佛诞辰纪念日)毫无疑问是全国的公共休假日,每逢月圆日(每月十五)也是公共休假日。在这些日子里老百姓都要去寺庙参加活动,往往是全家人扶老携幼,穿着白衣,捧着鲜花,提着香油。他们去寺庙最主要的两件事是献花和点灯。然后,这一天的时间他们都将在诵经、听经和静坐中度过。为什么要穿白衣呢?因为白衣代表圣洁,在家佛教徒的一个别称就是白衣,所以去寺庙一般不要穿颜色鲜艳的衣服。来到柏林寺,我看到同学们都身穿白色的营服,又看到每个殿内都点着油灯、一时仿佛回到了斯里兰卡。
那么献花、点灯以及烧香、磕头有什么意义呢?当我们不了解其中的含义时,我们会觉得那是迷信。快要考试了,有的人赶紧来给佛献花,求佛菩萨保佑考个好分数,这是典型的“临时抱佛脚”;有的商人第二天要签合同,也提上水果来拜佛,求佛菩萨保佑他发大财。这样的人很多。他们完全误解了供佛、拜佛的意义,以为佛菩萨是可以贿赂的——我礼敬你、供养你,那么作为回报你就要保佑我、满足我的要求,如此供佛、拜佛就是迷信。如果我们正确地来供佛、拜佛,那这不仅不是迷信,而且还是有功德的。
在斯里兰卡,人们是怎么献花的呢?主要是要有正确的观想,作无常想,鲜花绚烂多彩,但很快就会凋零残败,而我们的人生、我们的青春就像鲜花一样,转眼即逝,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这就是佛教的无常观。有些人认为佛教谈无常是消极悲观的,那是最大的误会,佛教谈无常,目的是警策人们要珍惜生命、奋发向上。大家是否记得每天晚课上都要念:“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人生无常,光阴短暂,所以佛教劝导我们要爱惜生命,多做有意义的事情。
信徒对僧团的信赖往往还表现在一一僧人是信徒学习、生活、工作的智囊,因为僧人的社会地位相当高,在信徒眼中,僧人堪为人天师表,他们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所以信徒不管遇到什么难题,首先都是到寺庙里去向僧人请教。我在那里的时候,也有不少人来问各种各样的问题,使我感到很惭愧,不得不去学习各种社会知识。
2.僧团对信徒的依赖性
在斯里兰卡,僧团的日常生活完全依赖信徒的供养,不像我国的寺院有自己的厨房,他们甚至连烧水的地方都没有,依然保持着原始佛教的风貌。他们一天只用早餐和午餐,一般都是由信徒送到庙里来,晚餐是不吃的,叫作过午不食,这在那里是很严格的,我初到时还很不习惯。另一方面,寺院的经济也靠信徒来维持。我们的很多寺院都是以卖门票来作为一种收入来源,这种形式我个人认为应该是权宜之计。寺院是一个清静的道场,净化人心的地方,不应该成为经济交流中心。在斯里兰卡,寺院通常在森林或者树林里面,没有大门、围墙,人们可以随时进出,那么它的经济收入从哪里来?我们不妨看看从中有没有可借鉴之处。他们每一个寺院都有护法委员会,我曾经住过一个寺院,它的护法委员会由三百多户家庭组成。寺院每年要做经济预算,比如总开销为10万元,然后把帐目报给护法委员会,护法委员会筹款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集资,由每个成员出一点钱;另一种是义卖,成员把自己家的东西拿出去义卖,卖来的钱全部交给寺里。由此可见,出家人的生活、寺院的经济对在家人的依赖性是很大的。
3.信徒对僧团的制约性
斯里兰卡的僧团之所以一直保持着良性循环的发展,跟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制约性是分不开的。信徒对僧团的制约性主要表现在信徒对僧人的要求上。例如,出家人不能戴手表,不能骑自行车、摩托车,更不能驾驶汽车,因为这样有失威仪,更不用说任何体育活动了;另外,不得出入电影院等娱乐场所,也不得进商店,还有很多限制,不一一例举。有一回,一个外国和尚去看电影,被老百姓发现了,就把他的袈裟脱下来,把他赶了出去。在斯里兰卡,人们非常尊重袈裟。他们尊重的是法,是一种献身的精神,而不是某个人。当一名僧人犯了罪,警察来逮捕他时,首先让他脱去袈裟,表示他已还了俗,然后再例行公事。还有一回,我和另一个外国僧人一起去超级市场买东西,东西选好后拎出来正要付款时,一个人跑过来,一边替我们付帐,一边痛心地说:“末法!末法!”意思是说末法时代佛法不正,出家人也出来买东西了。这件事情让我们惭愧了好久。
虽然斯里兰卡信徒对出家人的要求极其严格,但是他们对出家人的恭敬也是无与伦比的。我们刚回国时,人们总是说我们有长老派习气,其实就是在那里被恭敬惯了。在斯里兰卡,僧人拥有许多特权,不管是多大的官员,即使是总统,见了僧人也要顶礼(磕头),而僧人却不必回礼。僧人出门办事顺利极了,比如买票不必排队,上公共汽车有专座,等等。
4.僧团对信徒的制约性
同样,僧团对信徒、对社会也存在着制约的关系。国家进行总统竞选时,候选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寺庙去走一走,因为寺院影响力很大,有的高僧甚至有十万弟子,总统也不得不望而生畏。斯里兰卡佛教徒占总人口的70%,于是总统天经地义就是佛教徒了。曾经有一位候选人是基督教徒,为了竞选,不得不改信佛教了。可见,僧团对社会政治影响颇大。在古代,僧团的这种制约力就更大了。如果国王做了不得民心的事情,僧团就会以沉默来制裁,其方法是组织一队僧人托钵经过皇宫门前,当国王出来供养时,僧众便将钵倒扣过来,不接受国王的供养。这种情况如果传遍全国,国王将王位不保,所以国王很快会来向僧团忏悔。
总之,僧团与社会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僧团发展的一种良性关系。我国的僧团近几年刚刚恢复起来,要使它健康地发展,还是要建立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寺院应该充分发挥信徒的力量来护持佛法,如果寺院经济完全自给,难免财大气粗,对僧团、对佛教的发展是不利的。
二、对佛教人才培养的重视
在斯里兰卡,佛教之所以兴盛,与他们重…
《四届:海外佛教见闻与思考(净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