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屆】海外佛教見聞與思考
淨因法師
原先我想針對人們目前對佛教的種種誤解,講一講如何正確認識佛教。但是,這幾天很多同學希望我介紹一下海外佛教的情況,我覺得這個題目也很好,所以重新列了個提綱,准備分叁個部分來作介紹。
斯裏蘭卡佛教興盛之因
大家都知道,佛教産生于公元前六世紀的印度,然後沿恒河流域向兩邊傳播,一方面向北傳播到尼泊爾、我國新疆等地以及韓國、日本,一般稱爲北傳佛教,也叫大乘佛教,它的最大特色是它所有的經典都是通過梵文翻譯過來的;另一方面向南傳傳播到斯裏蘭卡、泰國、緬甸等國家,一般稱爲南傳佛教,有的人也叫它小乘佛教,但是我們最好稱它爲上座部佛教,代表長老派的意思。
佛教傳播到斯裏蘭卡,大約是在公元前叁世紀阿育王統治印度的時期,當時阿育王派了他的兒子等五比丘到斯裏蘭卡傳教,使原始社會時期的斯裏蘭卡文化向前推進了好幾千年。可以說,整個斯裏蘭卡的文明就是佛教的文明,除去佛教文化,斯裏蘭卡就沒有其他的文化。人們甚至這樣說,斯裏蘭卡人要表達喜怒哀樂等任何一種情感都離不開佛教,如果沒有佛教,他們幾乎就不會生活。
我曾經在斯裏蘭卡生活、學習了九年,對那裏的情況感觸很深。1993年首屆生活禅夏令營中,我的講題是《初探斯裏蘭卡佛教興盛之因》,今天我仍要從以下叁個方面再來談一談斯裏蘭卡的佛教如此興盛的原因。
一、僧團與社會的關系
在斯裏蘭卡,僧團與社會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製約的關系。我們分四點來討論這種關系。
1.信徒對僧團的依賴性
在斯裏蘭卡,佛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幾乎是無時無刻的,人的一生中每一個重要的時刻都體現著佛教的關懷。當婦女剛剛懷孕時,她就會去寺廟裏請僧人加持,希望小孩在胎兒時期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當小孩降生時,家人也要去寺廟裏請僧人爲母子祈福,並且爲小孩命名,因爲僧人在他們國家被認爲是最有學問的。他們這麼做是有根據的。在佛陀時代,阿難尊者有一天了解到婦女臨産時非常痛苦,就對釋迦牟尼佛說:生老病死這人生四苦我現在能感受到生苦了。雖然我出生時的感受我並不知道,但今天,我看到別人出生時那麼痛苦,我也就體會到了。世尊啊,我們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減輕婦女生産時的痛苦?于是佛陀告訴阿難一部經,在婦女臨産時念誦就可以減輕生産的痛苦,這個經一直到目前仍然在南傳佛教的國家普遍流行。當一個人升官發財了,要去寺廟裏請僧人進行加持、功德回向。另外,總統宣誓就職的儀式也要請僧人來主持,舉行儀式的地點就在佛牙寺。在斯裏蘭卡人心目中,社會活動、家庭活動、家庭大事乃至個人的生活,如果沒有僧人主持或指導,是沒有什麼有效性和可行性的,這一點根深蒂固。當一個人去世了,還是要請僧人來作超度。所以,在斯裏蘭卡人的一生中,他們的喜怒哀樂等種種感情的表達都離不開佛教。
我們再來看一看他們的日常生活。每天早晨六點,廣播電臺的第一個節目不是什麼輕音樂,而是誦經,因爲這個時候正是出家人的早課時間,那麼信徒只要打開收音機,就可以跟著僧人一起做早課。我曾經問過他們每天早上聽經煩不煩,他們說已經習慣了,如果某一天早上不做功課,心裏就會不安,好像少了一點什麼似的。每天晚上,國家電視臺的第一個節目同樣也是寺院的晚課,大約有15分鍾,比我們的要短,這個時候父母親一般都會讓孩子們跟著電視一起做晚課。可見,斯裏蘭卡人很重視誦經,因爲他們認爲這是最好的道德教育,而且從中能得到加持。
國家也很重視推崇佛教,這一點從他們的公共休假日上即可窺見一斑。每年的佛誕節(釋迦牟尼佛誕辰紀念日)毫無疑問是全國的公共休假日,每逢月圓日(每月十五)也是公共休假日。在這些日子裏老百姓都要去寺廟參加活動,往往是全家人扶老攜幼,穿著白衣,捧著鮮花,提著香油。他們去寺廟最主要的兩件事是獻花和點燈。然後,這一天的時間他們都將在誦經、聽經和靜坐中度過。爲什麼要穿白衣呢?因爲白衣代表聖潔,在家佛教徒的一個別稱就是白衣,所以去寺廟一般不要穿顔色鮮豔的衣服。來到柏林寺,我看到同學們都身穿白色的營服,又看到每個殿內都點著油燈、一時仿佛回到了斯裏蘭卡。
那麼獻花、點燈以及燒香、磕頭有什麼意義呢?當我們不了解其中的含義時,我們會覺得那是迷信。快要考試了,有的人趕緊來給佛獻花,求佛菩薩保佑考個好分數,這是典型的“臨時抱佛腳”;有的商人第二天要簽合同,也提上水果來拜佛,求佛菩薩保佑他發大財。這樣的人很多。他們完全誤解了供佛、拜佛的意義,以爲佛菩薩是可以賄賂的——我禮敬你、供養你,那麼作爲回報你就要保佑我、滿足我的要求,如此供佛、拜佛就是迷信。如果我們正確地來供佛、拜佛,那這不僅不是迷信,而且還是有功德的。
在斯裏蘭卡,人們是怎麼獻花的呢?主要是要有正確的觀想,作無常想,鮮花絢爛多彩,但很快就會凋零殘敗,而我們的人生、我們的青春就像鮮花一樣,轉眼即逝,一切都在變化之中,這就是佛教的無常觀。有些人認爲佛教談無常是消極悲觀的,那是最大的誤會,佛教談無常,目的是警策人們要珍惜生命、奮發向上。大家是否記得每天晚課上都要念:“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衆,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人生無常,光陰短暫,所以佛教勸導我們要愛惜生命,多做有意義的事情。
信徒對僧團的信賴往往還表現在一一僧人是信徒學習、生活、工作的智囊,因爲僧人的社會地位相當高,在信徒眼中,僧人堪爲人天師表,他們道德高尚,學識淵博,所以信徒不管遇到什麼難題,首先都是到寺廟裏去向僧人請教。我在那裏的時候,也有不少人來問各種各樣的問題,使我感到很慚愧,不得不去學習各種社會知識。
2.僧團對信徒的依賴性
在斯裏蘭卡,僧團的日常生活完全依賴信徒的供養,不像我國的寺院有自己的廚房,他們甚至連燒水的地方都沒有,依然保持著原始佛教的風貌。他們一天只用早餐和午餐,一般都是由信徒送到廟裏來,晚餐是不吃的,叫作過午不食,這在那裏是很嚴格的,我初到時還很不習慣。另一方面,寺院的經濟也靠信徒來維持。我們的很多寺院都是以賣門票來作爲一種收入來源,這種形式我個人認爲應該是權宜之計。寺院是一個清靜的道場,淨化人心的地方,不應該成爲經濟交流中心。在斯裏蘭卡,寺院通常在森林或者樹林裏面,沒有大門、圍牆,人們可以隨時進出,那麼它的經濟收入從哪裏來?我們不妨看看從中有沒有可借鑒之處。他們每一個寺院都有護法委員會,我曾經住過一個寺院,它的護法委員會由叁百多戶家庭組成。寺院每年要做經濟預算,比如總開銷爲10萬元,然後把帳目報給護法委員會,護法委員會籌款的辦法有兩種:一種是集資,由每個成員出一點錢;另一種是義賣,成員把自己家的東西拿出去義賣,賣來的錢全部交給寺裏。由此可見,出家人的生活、寺院的經濟對在家人的依賴性是很大的。
3.信徒對僧團的製約性
斯裏蘭卡的僧團之所以一直保持著良性循環的發展,跟它與社會之間的相互製約性是分不開的。信徒對僧團的製約性主要表現在信徒對僧人的要求上。例如,出家人不能戴手表,不能騎自行車、摩托車,更不能駕駛汽車,因爲這樣有失威儀,更不用說任何體育活動了;另外,不得出入電影院等娛樂場所,也不得進商店,還有很多限製,不一一例舉。有一回,一個外國和尚去看電影,被老百姓發現了,就把他的袈裟脫下來,把他趕了出去。在斯裏蘭卡,人們非常尊重袈裟。他們尊重的是法,是一種獻身的精神,而不是某個人。當一名僧人犯了罪,警察來逮捕他時,首先讓他脫去袈裟,表示他已還了俗,然後再例行公事。還有一回,我和另一個外國僧人一起去超級市場買東西,東西選好後拎出來正要付款時,一個人跑過來,一邊替我們付帳,一邊痛心地說:“末法!末法!”意思是說末法時代佛法不正,出家人也出來買東西了。這件事情讓我們慚愧了好久。
雖然斯裏蘭卡信徒對出家人的要求極其嚴格,但是他們對出家人的恭敬也是無與倫比的。我們剛回國時,人們總是說我們有長老派習氣,其實就是在那裏被恭敬慣了。在斯裏蘭卡,僧人擁有許多特權,不管是多大的官員,即使是總統,見了僧人也要頂禮(磕頭),而僧人卻不必回禮。僧人出門辦事順利極了,比如買票不必排隊,上公共汽車有專座,等等。
4.僧團對信徒的製約性
同樣,僧團對信徒、對社會也存在著製約的關系。國家進行總統競選時,候選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寺廟去走一走,因爲寺院影響力很大,有的高僧甚至有十萬弟子,總統也不得不望而生畏。斯裏蘭卡佛教徒占總人口的70%,于是總統天經地義就是佛教徒了。曾經有一位候選人是基督教徒,爲了競選,不得不改信佛教了。可見,僧團對社會政治影響頗大。在古代,僧團的這種製約力就更大了。如果國王做了不得民心的事情,僧團就會以沈默來製裁,其方法是組織一隊僧人托缽經過皇宮門前,當國王出來供養時,僧衆便將缽倒扣過來,不接受國王的供養。這種情況如果傳遍全國,國王將王位不保,所以國王很快會來向僧團忏悔。
總之,僧團與社會之間相互依賴、相互製約的關系是僧團發展的一種良性關系。我國的僧團近幾年剛剛恢複起來,要使它健康地發展,還是要建立一種相互製約的關系。寺院應該充分發揮信徒的力量來護持佛法,如果寺院經濟完全自給,難免財大氣粗,對僧團、對佛教的發展是不利的。
二、對佛教人才培養的重視
在斯裏蘭卡,佛教之所以興盛,與他們重…
《四屆:海外佛教見聞與思考(淨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