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四品 业因果▪P2

  ..续本文上一页远离贪欲心,嗔恚及邪见,此十白业道,相反乃黑业。”以不善业转生恶趣感受痛苦,以善业转生善趣获得安乐。《念住经》云:“不善恶趣受痛苦,善业善趣得安乐。”此外,《业分辨经》云:“施主斗达之子婆罗门童子尼珠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而使众生长寿短命、健康多病、貌美丑陋、权势大小、种姓贵贱、受用丰乏、智慧高低?”佛告童子尼珠:“婆罗门童子,由诸众生业力所成而感受自份之业,业之生住者,依业而分上中下,高低贤劣也。众生之业有种种、见有种种、行有种种。以黑业转生于地狱、饿鬼、旁生中,以白业投生于人天中也。””

  丙二(广说)分三:一、所依;二、能依;三、果报。

  丁一(所依)分十:一、宣说阿赖耶与阿赖耶识;二、以识积业之理;三、宣说识位;四、各位之识;五、宣说三界以何者为主;六、融入方式;七、各自分类;八、无色界心依四蕴;九、认识禅天无色界之心;十、欲界之识一异之理。

  戊一、宣说阿赖耶与阿赖耶识:

  若问:彼等诸业依于何者、积于何者之上呢?

  于此宣说业之所依:

  所依无记阿赖耶,如镜无念本体上,

  不分别境明清识,作现基故如明镜,

  彼中执境五根识,自体无念如镜像。

  其后二取辨境识,刹那于彼执不执,

  辨别彼即染污识,不辨别彼为意识。

  轮回与涅槃之诸业均以种子的形式存在于阿赖耶上。《文殊净智经》云:“阿赖耶乃一切基,轮回清净涅槃基。”也就是说,所谓真如法界中的阿赖耶作为分基是指于何者也不分析之无记法。从依于其上或其本性中的本来觉性无为法任运自成之自性分而言,称为本性真实义阿赖耶;无明作为基,即从存在彼上具有习气之轮回法八识聚分而言,称为种种习气阿赖耶。一切善不善业之有为法皆依靠它,因此显现各种苦乐。也就是说,随福德分之一切因果依于阿赖耶;随解脱分之一切善法也同样依赖于阿赖耶,而它的离垢之果依于佛性。

  广说彼等之理:

  无记法的阿赖耶上,存在有轮回因果不善业、随福德分之微善业、涅槃所离之因——随解脱分善业、现前所有证道之菩提业等一切业。道地所摄的随解脱分善业也是暂时之有为法,故以离因的方式存在于种种习气阿赖耶上,它的离果依于如来藏,如遮日之云清净分依靠太阳。《宝性论》云:“如地依水大,水大依风大,风大依虚空,虚空非依风,亦非依地水。如是蕴界根,依于诸业惑,业惑则恒时,依非理作意,非理作意者,住于净心中,心自性诸法,不住于一切。”如虚空般自性清净心性上的清净佛刹及本来具有的功德等无始善法界,以二种佛性的方式存在于离基中,离基即是涅槃之所依。

  此处应当了知离基、离因、离果、所离四者。其中离基是指佛性或如来藏;离因即指能清净如来藏上一切垢染的随解脱分善道;离果是指远离一切垢染后所现前的如来藏功德;所离是指依赖于种种习气阿赖耶的具习气八识聚。此等按密宗而言,共称为净基、能净、净果、所净四种。所以说,这四者虽然名称不同,实际上是一体。不清净的轮回识聚与随解脱分的有为诸法均长久存在于无明自性之种种习气阿赖耶上。

  从涅槃功德之所依分而言,称为本性真实义阿赖耶,又名为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如宝珠般功德任运自成、无垢、无离垢、本来光明身智无离无合之密意实相;从自性清净分来说,虽可立名为如虚空、无相、空性、无为法等,然而并非是无有一切的断空,而是任运自成身智光明之意趣,也是解脱一切轮回法的空性。《密严庄严经》云:“清净之月轮,恒无垢圆满,因时于世间,分别月盈亏。如是阿赖耶,恒具如来藏,佛说如来藏,名为阿赖耶。不晓此愚者,以自习气力,见其异苦乐,业感烦恼相。自性净无垢,功德如宝珠,无迁亦无变,彻知而解脱。”弥勒菩萨云:“于此无所破,所立亦毫无,真实见真性,见真性解脱。”对此也有种种异名,诸如本性真实义阿赖耶、无始善法界、如来藏、佛性、心之自性光明、法界、实相真如义、自性清净之真如、智慧到彼岸等;从所依之基、来源、离因等作用分而立名为不可思议。

  此外,就心性上存有轮回习气分而言,称为种种习气阿赖耶。为什么呢?因为善、不善、解脱、涅槃之业本来即无有自性,但它能作积累忽然所生之诸业的所依,即善不善业均依赖于它。

  阿赖耶之本体是愚痴故为无记法。有者认为阿赖耶非愚痴性,因它既作为所有五毒之所依,又是涅槃之所依故。这也仅是因为他们未懂得本义而已。为什么呢?此愚痴并非是五毒的愚痴,而是以最初迷乱为轮回时的俱生无明而立名愚痴的。所谓的“是涅槃之所依”也需要观察。因为阿赖耶不能作为本来清净与净除一切客尘之具二清净的佛陀智慧及如来藏之所依,因阿赖耶尚需转依故。如《殊胜金光经》云:“阿赖耶转依为本体法身。”《灭尽四大续》云:“阿赖耶净乃法界”

  种种习气阿赖耶不是佛性之所依,因为一切垢染于其中是以离因的方式存在,或者与彼是能依所依的关系。因此说,种种习气阿赖耶仅能作为修道而成就菩提的福慧资粮有为法之所依而已,因二资为道谛所摄,故安立为欺惑无常性,这也是由于它依赖于种种习气阿赖耶的缘故。

  若问:如果依靠它,则如何于其有害?

  答:这也是应理的,诸如依靠灯心之油灯自燃或依靠薪之火自焚等,以依赖于阿赖耶之二资粮道而使轮回习气自净,尽除佛性与界性之垢,真实如初安住,因能现前光明菩提而称为清净缘。最后能净之对治也毁尽,因心所假立的遍计法是善法之故。如《宝性论释》云:“现前菩提(一地)位开始,遣除一切地道故。”《入中论》云:“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此等教证均可说明这一点。

  若问:那么,阿赖耶上怎么具有无舍空性与三十七道法呢?

  答:具有佛地所摄之无舍空性与三十七道法而并非有道地所摄之法,因彼等是究竟道位故。

  对此也有不同名称,即俱生无明、种种习气阿赖耶、无始无终之障、大黑暗、本住无明等。也就是说,本来具有如虚空般的无始心性法界中,因解脱依之而称为本性真实义阿赖耶;因轮回依之而称为种种习气阿赖耶,并产生轮回中的不同苦乐、功过之显现。《宝性论释》中所引教证云:“无始终时界,乃为诸法处,具此故显现,众生与涅槃。”

  接着宣说阿赖耶与八识聚之差别:种种习气阿赖耶是无记法如镜子;阿赖耶识如镜之明清分;五根识如显现影像;明然观察最初之事或最初显现于五根门境现中的“此法”等识名为意识;其后于外境相应产生贪心、嗔心、痴心(舍心)即称为染污意识。

  有些前辈阿阇黎说:若不以染污意识而观察,则六识聚不能积累恶业,因六识聚不包括在三毒任何一者中故。此说法也需要观察。虽然在了知诸法自性者的见修行位上的确如此,但未了知此理的众生因为具有愚痴,所以还是会积累不善业。也就是说,积业之门是意根及五根门;能积是染污意识、思善意识与中等意识,积于何者上呢?积于阿赖耶上;具有促成彼等增加、积累、减少等作用的是阿赖耶识。如坚慧论师于其所著的《经观庄严论广释》中说:“意与眼等五根乃业之门,故为趋入之所依;思善、不善、中等之意为作者;色等六境为所作;阿赖耶识起作用;阿赖耶乃所依如处所或房室。”

  阿赖耶识是不执著任何境与有境之明清分,从中产生五根识,眼识是了知色法却不起分别之识。同样,耳闻声音、鼻嗅香气、舌品味道、身感所触,即五根识是指虽了知外境却不生分别念之识。从五根门现境中产生或了了分明显现相似于现境形相,所以它既是法,也是意识。即从外境分而言是法,从了知外境之显现分而言称为意识。《经观庄严论广释》中云:“意识即随前一现境而相应产生之识或衡量未现前的外境之识,既是外境又是意识。”灭尽六识(五根识及阿赖耶识)之分称为意识,也就是说,灭尽各识之境或六识分即是意识。《俱舍论》云:“六识灭尽后,生识即意识。”例如,执著色法时,停止了不执著外境明清而住之阿赖耶识与见色法之眼识二者,便立名为灭尽;此时,刹那中出现“色法”的意念,这就是意识;因刹那迅速取境,不可详细发觉故,称为无分别念;因最初觉知外境,所以也称为所取;随后产生的一切细致伺察意称为能取之分别念。诸大圣者瑜伽士认为:尽管第一刹那意识觉知,但若未随后观察则不积累业。如《斗追道歌》云:“六境之识聚,不为执著染,无业无异熟,见如净虚空。”

  戊二、识积业之方式:

  宣说此等识积业之方式:

  粗念善恶欲界因,习气依于阿赖耶,

  无念明现色界因,无念一缘无色因,

  轮回自性二客尘,一切时分依此障。

  以粗大的能取、所取分别念与善、不善业而堕入欲界;未以证悟实相所摄之等持即于所现之现境不生分别的状态中修持,是转生色界之业,积于阿赖耶上;遮止现境后不分别任何法而修,成为转生无色界之因,其种子存在于阿赖耶上。《宝积经·禅定品》云:“以分别念所扰,即以善、不善、中等之行堕于欲界;心于何法亦不分别、不舍外境一缘而行瑜伽且远离证悟诸法本性者乃色界之行;既非色界亦非欲界之心,不见外境之迹,数数而观串习者流转于无色界。此三者永远不能从三有中解脱,故当正确精进闻法、修法也。”

  戊三、宣说识位:

  心识无念悠然时,不执显现之外境,

  一缘阿赖耶之时,明现然不执著彼,

  阿赖耶识明清稳,破立二取五根境,

  七聚笼统分别境,此等称为七识聚。

  如是于任何处境皆不分别,一缘悠然而住即是阿赖耶之时;明了见到现境时,不分别任何法坦然而住即是阿赖耶识之时;尔时觉知所明现之各自外境即是五根识之时;第一刹那显现外境所取为意识之时;第二刹那夹杂烦…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四品 业因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