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四品 業因果▪P2

  ..續本文上一頁遠離貪欲心,嗔恚及邪見,此十白業道,相反乃黑業。”以不善業轉生惡趣感受痛苦,以善業轉生善趣獲得安樂。《念住經》雲:“不善惡趣受痛苦,善業善趣得安樂。”此外,《業分辨經》雲:“施主鬥達之子婆羅門童子尼珠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而使衆生長壽短命、健康多病、貌美醜陋、權勢大小、種姓貴賤、受用豐乏、智慧高低?”佛告童子尼珠:“婆羅門童子,由諸衆生業力所成而感受自份之業,業之生住者,依業而分上中下,高低賢劣也。衆生之業有種種、見有種種、行有種種。以黑業轉生于地獄、餓鬼、旁生中,以白業投生于人天中也。””

  丙二(廣說)分叁:一、所依;二、能依;叁、果報。

  丁一(所依)分十:一、宣說阿賴耶與阿賴耶識;二、以識積業之理;叁、宣說識位;四、各位之識;五、宣說叁界以何者爲主;六、融入方式;七、各自分類;八、無色界心依四蘊;九、認識禅天無色界之心;十、欲界之識一異之理。

  戊一、宣說阿賴耶與阿賴耶識:

  若問:彼等諸業依于何者、積于何者之上呢?

  于此宣說業之所依:

  所依無記阿賴耶,如鏡無念本體上,

  不分別境明清識,作現基故如明鏡,

  彼中執境五根識,自體無念如鏡像。

  其後二取辨境識,刹那于彼執不執,

  辨別彼即染汙識,不辨別彼爲意識。

  輪回與涅槃之諸業均以種子的形式存在于阿賴耶上。《文殊淨智經》雲:“阿賴耶乃一切基,輪回清淨涅槃基。”也就是說,所謂真如法界中的阿賴耶作爲分基是指于何者也不分析之無記法。從依于其上或其本性中的本來覺性無爲法任運自成之自性分而言,稱爲本性真實義阿賴耶;無明作爲基,即從存在彼上具有習氣之輪回法八識聚分而言,稱爲種種習氣阿賴耶。一切善不善業之有爲法皆依靠它,因此顯現各種苦樂。也就是說,隨福德分之一切因果依于阿賴耶;隨解脫分之一切善法也同樣依賴于阿賴耶,而它的離垢之果依于佛性。

  廣說彼等之理:

  無記法的阿賴耶上,存在有輪回因果不善業、隨福德分之微善業、涅槃所離之因——隨解脫分善業、現前所有證道之菩提業等一切業。道地所攝的隨解脫分善業也是暫時之有爲法,故以離因的方式存在于種種習氣阿賴耶上,它的離果依于如來藏,如遮日之雲清淨分依靠太陽。《寶性論》雲:“如地依水大,水大依風大,風大依虛空,虛空非依風,亦非依地水。如是蘊界根,依于諸業惑,業惑則恒時,依非理作意,非理作意者,住于淨心中,心自性諸法,不住于一切。”如虛空般自性清淨心性上的清淨佛刹及本來具有的功德等無始善法界,以二種佛性的方式存在于離基中,離基即是涅槃之所依。

  此處應當了知離基、離因、離果、所離四者。其中離基是指佛性或如來藏;離因即指能清淨如來藏上一切垢染的隨解脫分善道;離果是指遠離一切垢染後所現前的如來藏功德;所離是指依賴于種種習氣阿賴耶的具習氣八識聚。此等按密宗而言,共稱爲淨基、能淨、淨果、所淨四種。所以說,這四者雖然名稱不同,實際上是一體。不清淨的輪回識聚與隨解脫分的有爲諸法均長久存在于無明自性之種種習氣阿賴耶上。

  從涅槃功德之所依分而言,稱爲本性真實義阿賴耶,又名爲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如寶珠般功德任運自成、無垢、無離垢、本來光明身智無離無合之密意實相;從自性清淨分來說,雖可立名爲如虛空、無相、空性、無爲法等,然而並非是無有一切的斷空,而是任運自成身智光明之意趣,也是解脫一切輪回法的空性。《密嚴莊嚴經》雲:“清淨之月輪,恒無垢圓滿,因時于世間,分別月盈虧。如是阿賴耶,恒具如來藏,佛說如來藏,名爲阿賴耶。不曉此愚者,以自習氣力,見其異苦樂,業感煩惱相。自性淨無垢,功德如寶珠,無遷亦無變,徹知而解脫。”彌勒菩薩雲:“于此無所破,所立亦毫無,真實見真性,見真性解脫。”對此也有種種異名,諸如本性真實義阿賴耶、無始善法界、如來藏、佛性、心之自性光明、法界、實相真如義、自性清淨之真如、智慧到彼岸等;從所依之基、來源、離因等作用分而立名爲不可思議。

  此外,就心性上存有輪回習氣分而言,稱爲種種習氣阿賴耶。爲什麼呢?因爲善、不善、解脫、涅槃之業本來即無有自性,但它能作積累忽然所生之諸業的所依,即善不善業均依賴于它。

  阿賴耶之本體是愚癡故爲無記法。有者認爲阿賴耶非愚癡性,因它既作爲所有五毒之所依,又是涅槃之所依故。這也僅是因爲他們未懂得本義而已。爲什麼呢?此愚癡並非是五毒的愚癡,而是以最初迷亂爲輪回時的俱生無明而立名愚癡的。所謂的“是涅槃之所依”也需要觀察。因爲阿賴耶不能作爲本來清淨與淨除一切客塵之具二清淨的佛陀智慧及如來藏之所依,因阿賴耶尚需轉依故。如《殊勝金光經》雲:“阿賴耶轉依爲本體法身。”《滅盡四大續》雲:“阿賴耶淨乃法界”

  種種習氣阿賴耶不是佛性之所依,因爲一切垢染于其中是以離因的方式存在,或者與彼是能依所依的關系。因此說,種種習氣阿賴耶僅能作爲修道而成就菩提的福慧資糧有爲法之所依而已,因二資爲道谛所攝,故安立爲欺惑無常性,這也是由于它依賴于種種習氣阿賴耶的緣故。

  若問:如果依靠它,則如何于其有害?

  答:這也是應理的,諸如依靠燈心之油燈自燃或依靠薪之火自焚等,以依賴于阿賴耶之二資糧道而使輪回習氣自淨,盡除佛性與界性之垢,真實如初安住,因能現前光明菩提而稱爲清淨緣。最後能淨之對治也毀盡,因心所假立的遍計法是善法之故。如《寶性論釋》雲:“現前菩提(一地)位開始,遣除一切地道故。”《入中論》雲:“盡焚所知如幹薪,諸佛法身最寂滅。”此等教證均可說明這一點。

  若問:那麼,阿賴耶上怎麼具有無舍空性與叁十七道法呢?

  答:具有佛地所攝之無舍空性與叁十七道法而並非有道地所攝之法,因彼等是究竟道位故。

  對此也有不同名稱,即俱生無明、種種習氣阿賴耶、無始無終之障、大黑暗、本住無明等。也就是說,本來具有如虛空般的無始心性法界中,因解脫依之而稱爲本性真實義阿賴耶;因輪回依之而稱爲種種習氣阿賴耶,並産生輪回中的不同苦樂、功過之顯現。《寶性論釋》中所引教證雲:“無始終時界,乃爲諸法處,具此故顯現,衆生與涅槃。”

  接著宣說阿賴耶與八識聚之差別:種種習氣阿賴耶是無記法如鏡子;阿賴耶識如鏡之明清分;五根識如顯現影像;明然觀察最初之事或最初顯現于五根門境現中的“此法”等識名爲意識;其後于外境相應産生貪心、嗔心、癡心(舍心)即稱爲染汙意識。

  有些前輩阿阇黎說:若不以染汙意識而觀察,則六識聚不能積累惡業,因六識聚不包括在叁毒任何一者中故。此說法也需要觀察。雖然在了知諸法自性者的見修行位上的確如此,但未了知此理的衆生因爲具有愚癡,所以還是會積累不善業。也就是說,積業之門是意根及五根門;能積是染汙意識、思善意識與中等意識,積于何者上呢?積于阿賴耶上;具有促成彼等增加、積累、減少等作用的是阿賴耶識。如堅慧論師于其所著的《經觀莊嚴論廣釋》中說:“意與眼等五根乃業之門,故爲趨入之所依;思善、不善、中等之意爲作者;色等六境爲所作;阿賴耶識起作用;阿賴耶乃所依如處所或房室。”

  阿賴耶識是不執著任何境與有境之明清分,從中産生五根識,眼識是了知色法卻不起分別之識。同樣,耳聞聲音、鼻嗅香氣、舌品味道、身感所觸,即五根識是指雖了知外境卻不生分別念之識。從五根門現境中産生或了了分明顯現相似于現境形相,所以它既是法,也是意識。即從外境分而言是法,從了知外境之顯現分而言稱爲意識。《經觀莊嚴論廣釋》中雲:“意識即隨前一現境而相應産生之識或衡量未現前的外境之識,既是外境又是意識。”滅盡六識(五根識及阿賴耶識)之分稱爲意識,也就是說,滅盡各識之境或六識分即是意識。《俱舍論》雲:“六識滅盡後,生識即意識。”例如,執著色法時,停止了不執著外境明清而住之阿賴耶識與見色法之眼識二者,便立名爲滅盡;此時,刹那中出現“色法”的意念,這就是意識;因刹那迅速取境,不可詳細發覺故,稱爲無分別念;因最初覺知外境,所以也稱爲所取;隨後産生的一切細致伺察意稱爲能取之分別念。諸大聖者瑜伽士認爲:盡管第一刹那意識覺知,但若未隨後觀察則不積累業。如《鬥追道歌》雲:“六境之識聚,不爲執著染,無業無異熟,見如淨虛空。”

  戊二、識積業之方式:

  宣說此等識積業之方式:

  粗念善惡欲界因,習氣依于阿賴耶,

  無念明現色界因,無念一緣無色因,

  輪回自性二客塵,一切時分依此障。

  以粗大的能取、所取分別念與善、不善業而墮入欲界;未以證悟實相所攝之等持即于所現之現境不生分別的狀態中修持,是轉生色界之業,積于阿賴耶上;遮止現境後不分別任何法而修,成爲轉生無色界之因,其種子存在于阿賴耶上。《寶積經·禅定品》雲:“以分別念所擾,即以善、不善、中等之行墮于欲界;心于何法亦不分別、不舍外境一緣而行瑜伽且遠離證悟諸法本性者乃色界之行;既非色界亦非欲界之心,不見外境之迹,數數而觀串習者流轉于無色界。此叁者永遠不能從叁有中解脫,故當正確精進聞法、修法也。”

  戊叁、宣說識位:

  心識無念悠然時,不執顯現之外境,

  一緣阿賴耶之時,明現然不執著彼,

  阿賴耶識明清穩,破立二取五根境,

  七聚籠統分別境,此等稱爲七識聚。

  如是于任何處境皆不分別,一緣悠然而住即是阿賴耶之時;明了見到現境時,不分別任何法坦然而住即是阿賴耶識之時;爾時覺知所明現之各自外境即是五根識之時;第一刹那顯現外境所取爲意識之時;第二刹那夾雜煩…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四品 業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