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恼观察执著为染污意识之时;此等即是七识聚。《菩萨地论》云:“不与外境相系无分别念即阿赖耶之时;与外境相系无分别念即阿赖耶识之时;分别觉知外境之相即五根识之时;初分别外境及后以伺察而生二取即分别为意识与染污意识之时也。”
戊四、各位之识:
串习此等转三界,三门迷乱痛苦因。
不与解脱道相联的阿赖耶位之识一缘寂止的稳固等持;明而无念稳固胜观等持分;随外境而生之六根的增上缘,产生粗大识,由此识而积累善恶业。以此三者分别转生于无色界、色界、欲界中。因未以解脱摄持、不离二取之故。也就是说,无分别等持的境界是所取,从中不散一缘安住为能取。真实之等持虽以大悲方便与无二智慧之方式修持,然既无有境与有境之戏论,也无有所谓的“此境界堕一边之修”,所以是与不可思议的实相关联的,即使从中获得大乐、神通神变,也无有自相之欢喜心与相状执著。其余等持与之相反故未超越轮回。当今多数修禅者已明显误入歧途,并且自己也未见获得功德。
戊五、宣说三界以何者为主:
思维此等识于自地、他地之主次:
欲界七识聚为主,色界阿赖耶识主,
无色界中则唯以,无念阿赖耶为主,
其余二者随眠附,当知各地所具之。
佛护论师于《观察阿赖耶与智慧论释》中说:“欲界以眼识等七识为主,其余为附;色界以阿赖耶识与趋入识为主,其余为附;无色界以阿赖耶为主,其余以随眠的方式存在,当知此理。”
戊六、融入方式:
详细分类:
如是欲界夜眠时,五根识渐入意识,
意识融入阿赖耶,一缘无念无现境,
彼者融入法界故,自性远离诸戏论,
复现阿赖耶识中,意识单起而作梦,
种种破立无而现,从中觉醒六识聚,
趋入外境而造业,夜以继日如是现。
欲界众生睡眠时,五根识与染污意识融入意识,意识融入阿赖耶识,顷刻出现明而无念之状态。虽然新派有些上师说:认识阿赖耶识本面的人在此基础上安住,从而无梦享受光明法性。但我认为是阿赖耶识融入不分别任何法的阿赖耶中,阿赖耶又融入法界而使粗细执著灭尽的,并显现了光明离戏之法性。若了知此理,则可断除迷惑。《集密智宝续》云:“七聚入阿赖耶识,后阿赖耶净法界,尔时显现本俱生,明空自然之智慧,瑜伽士当知此理。”
复次再现,即从法界中出现阿赖耶,从阿赖耶中产生阿赖耶识,又从阿赖耶识中单独生起意识而显现各种梦境,即以习气而将外境执为我所之时。也就是说,分别运行之风与依七识聚之脉内的风由经精脉血脉而入于中脉内时,称为阿赖耶三等之识,因三风合而为一之故。尔后此识入中脉内成为一味一体是阿赖耶时,即酣睡时无梦,也有整个晚上处于无梦状态中的。之后,阿赖耶融入法界是指中脉中央具有粗界、无风运行、殊胜光明不变明性之光脉。《普明续》云:“中脉中之脉,不变胜光明,无实明性界,自成智之处。”所谓中脉之清风是指自心。若通达心性,则显现光明。此时,出现光明、明点、光芒、彩虹等显现光明;现出离戏心性之空性光明;现前明觉觉受大智慧之双运光明。再后显现阿赖耶、阿赖耶识、意识时,即是风运行于意念所依之命脉中时,其后风入于依各根之脉中,醒来后自然对现境产生二取执著。如见色法之一境,也可以各自分类,此理下文有明说。
戊七、各自分类:
色界自识四禅定,住于阿赖耶识中,
偶生执境细微识,多时等持中安住。
禅定正行时,各以无分别念为主,分别外境则以随眠之附属方式存在。一禅、二禅、三禅分别具有分别、伺察、喜摄感受的过失,四禅偶尔有此三种分别,如凡夫三地的死亡以及闻法等时。
戊八、无色界四名蕴依心之理:
无色界之自地识,即是阿赖耶自性,
空无边等之四处,住于一缘寂止中。
心相续依极细微,受想行识四名蕴,
一缘寂止劫不醒,亦未播下善种子。
于往昔死亡之处,融入阿赖耶之受想行识四分称为四名蕴,心相续依赖于意身,趋入一缘寂止,安住于空无边等四无色处长达数劫,犹如酣睡阶段,无有所行之善法。虽然无有直接所行的不善业,但因无色界自地属愚痴地所摄,所以自然增长愚痴。
戊九、认识四禅无色界之心:
如是四禅无色心,前果灭尽亦死亡,
本体无记愚痴故,颠倒因果而反复,
投生漂泊轮回处,故当从中得解脱。
《无忧经》中云:“以昔所积善业力,生天界宫亦退转,四禅无色业尽后,复坠地上堕地狱。”
戊十(欲界识一异之理)分三:一、修习欲心而成解脱因之理;二、宣说白日以何识为主;三、彼等一异之理。
己一、修习欲心而成解脱因之理:
如理修行欲心故,亦成上下解脱因。
欲界众生心识较粗大,虽是善趣人类,但也属于业地之有情,并能作为修法之殊胜法器,故可成为解脱之因。《念住经》中云:“欲界众生播善不善种子,其心粗大之故,汝当勤修妙法也。”
己二、宣说白日以何识为主:
白日七识多为主,余二一体为附属,
当知执色之眼识,无念明分普基识,
无分别分阿赖耶,其余六识亦复然。
如是眼见色法之分为眼识;明而无念之识明分为阿赖耶识;无分别念分为阿赖耶。同样,闻声、嗅香、品味、受触以及觉知回忆对境时,明知各自对境分为彼等之识;识之明分为阿赖耶识;无分别念分为阿赖耶。于明清不动阿赖耶识之时,也不遮各自之对境分为五根识;从明分而言是阿赖耶识;从无念而言是阿赖耶。诸识聚融入一缘中时,实际上就是诸识融入了阿赖耶并以随眠的方式存在,如太阳升起时群星以隐没的方式存在。佛铠论师于《观察心智释》中说:“意识不分别任何法即安立为阿赖耶;仅就明分而言为阿赖耶识;觉知各自对境乃六识聚。即彼融入无念者为阿赖耶时。”
己三、彼等一异之理:
宣说彼等一体异体。
一缘眠时阿赖耶,梦中阿赖耶之识,
意识二者为一体,醒时一切一本体。
一缘睡眠时即是诸识于阿赖耶中互为一体之时,毫无外散;梦中时意识从阿赖耶识上独自生起,所以是从阿赖耶性中稍许外散之时,从阿赖耶中出现的阿赖耶识与意识一体存在;醒觉时诸识从阿赖耶中严重外散,所以阿赖耶与八识聚均以一体的方式存在。此等是依照《密藏疏》中所说而述。
此处以极为明确之语归纳而言,即光明心性是一切之所依或来源,从这一角度来说,无论轮回还是涅槃皆无破立、无异体、无迁变,因此称为轮涅之源——本性真实义实相如来藏。《道歌集》云:“唯一心性诸种子,从中显现轮涅法,能赐一切所欲果,顶礼如摩尼宝心”《密严庄严经》云:“所谓殊胜因,彼能生一切,无心皆无有,无作亦无有。与涅槃同体,阿赖耶无二,若与涅槃异,阿赖耶非常,无现无坏常,断除四边也。亦称如来藏,幻化智慧名,互为一体藏,如手镯而住。异地阿赖耶,亦是如来藏,彼藏阿赖耶,如来所宣说,藏名阿赖耶,浅慧者不了。”
由于是清净本性身智等之因故称为无漏真实义阿赖耶;作为轮回所依故立名为有漏种种习气阿赖耶。所依法是一本体(法界无分类),是以能依法分类而安立不同名称的,此理与《现观庄严论》中所说的“以能依法别,宣说彼分类。”相同。意思是说,存在垢染的阶段根据清净每一垢染时的佛性或如来藏而安立不同的名称也是合理的。如《密严庄严经》云:“愚者虽分别,月有盈与亏,然月无盈亏,照明大小洲。如是诸愚夫,于阿赖耶识,恒分别增减,彼乃无始佛。诸法之本基,为慢等习气,分别所染污,清净则无漏。若获无漏相,彼等恒稳固。”意思是说,虽然月亮本体上无有增减,但因时间运行,而于四大洲中照射似有增减。同样,尽管于心性光明本体中成佛无有自相苦乐,但因流转轮回而感受善趣恶趣等不同苦乐。倘若修炼本性实义,即是所谓的“趋至阿赖耶本义”。
这以上已完整地宣说了从阿赖耶中所现的阿赖耶识与七识聚。即意识由于无明迷乱而积业,如经中云:“意者为主极迅速,诸法之初意先行。”因未了知无变本性之圆成实而产生各种不净迷现之遍计依他起,要想断除如梦般的轮回迷乱也必须通达心性圆成实,通过修持无倒之道——生圆次第方便智慧可现前本基如来藏。因此应当了达此理。
业之所依本基已宣说完毕。
丁二(能依)分二:一、宣说根本无明;二、宣说不善业。
戊一、宣说根本无明:
现在宣说能依之业:
一切诸法之所依,业之根本即无明,
本体三毒贪嗔痴,所生三有黑白业。
由于最初未了达光明心性之本面而成为二取迷乱之基,进而迷乱为轮回中的一切众生。《般若摄颂》云:“佛说诸有情,皆由无明生。”下等恶趣众生、中等人类、上等天众均由各自业力而感受种种苦乐,这一切的根本即是无明,由此产生相应之三毒、相应之不善业,以及随福德分善业之三有乐果。
戊二(宣说不善业)分二:一、宣说分基;二、宣说分类。
己一、宣说分基:
以善业获得善趣享受安乐,以不善业转生恶趣遭受痛苦。此处宣说不善业。
令堕轮回上下趣,十不善业各自现,
十不善中次第分,身三语四意三业。
什么是不善业呢?是指令众生从善趣堕入恶趣唯受痛苦的十不善业,即杀生、不与取、邪淫三种为身不善业;妄语、离间语、绮语、恶语四种为语不善业;贪心、害心、邪见三种为意不善业。
己二(宣说分类)分三:一、身业;二、语业;三、意业。
庚一、身业:
宣说身之三种不善业:
故意无误杀他众,同分殴打等害命,
不与取即盗他财,同分狡诈受他财,
与他所属行邪淫,同分非处不净行。
对于乃至蚊虫蜂蝇以上的众生,明明知…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四品 业因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