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届: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管理体制(济群法师)▪P7

  ..续本文上一页家修行,都要以戒为基础,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在声闻乘里有戒、定、慧、解脱、解脱之见,戒是基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得成就解脱,乃至成就解脱智慧,这是一个系统。禅也是以戒为基础,通过对心态进行一种训练得到一种方式。教、中观、唯识、天台、贤首的学习,是一种知见的树立。整个佛教比较完整的学习,应该是“八正道系统”,戒在“八正道”里,属于正命、正业、正语部分的内容,不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修行来看待的。戒律在中国形成一个宗派,也是中国佛教的一个特色,成为一个宗派,并不一定要有很完整的系统。如果仅仅持戒,而不修定,不修观,没有正见,可能只得到“人天福田”,使你来生继续做人或升天,还是没有办法成就解脱。

  问:请问法师在家居士因定力、智慧不够,容易破戒,将该怎么办?破了戒,对戒体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在我们这个时代,在家居士持的是“五戒”,表面看比较简单,其实做好真是很不容易。为慎重起见,当代戒律里,除了让我们完整受戒外,也提倡分受,你可分受一分、二分、三分、四分、五分,不分青红皂白地全受了,可能就容易犯戒。犯戒和破戒是不一样,犯戒包含犯轻、犯重,比如杀了人就是犯重罪,就要失去戒体。就象茶杯掉在地上甩成碎片,要把它修补起来是不可以的,但茶杯上只是沾些污点,还可以擦擦再用。所以犯了轻戒是可以忏悔的,犯了重戒是不可以忏悔的。忏悔是弥补犯戒的一个办法,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忏悔之后心理就没有负担。

  问:一般说“五无间罪”是不可以忏悔的,而在《普贤行愿品》中却说能消除五无间业,请问法师该如何理解?

  答:“五无间罪”是最重的,现在要犯到也很不容易,这一点请大家放心。出佛身血,你得找一个佛陀来,是没办法找到;找一个阿罗汉来杀,也很难;破羯磨转*轮身,破坏僧团的团结,在家人没有资格;杀父、杀母这两条可能做得到。佛法讲可忏与不可忏之间,是没有严格界定的,罪业也是没有自性的,之所以讲有些罪业是不可以忏悔,主要是显出这种罪业的严重性。从声闻乘看,有“定业”和“不定业”两种罪业,有心、故意造成的罪业,会成为“定业”;无意造成的称为“不定业”。定业指的是时间和受报的程度已经决定了,不定业都是没有一定的,通过忏悔,定业也可成为不定业。大乘经典《药师经》、《普贤行愿品》里就提到是可以忏悔的,说不可忏悔,指的是罪业的严重性,佛陀是不可能看到我们因不能忏悔就死路一条。于是,佛陀又开设一些方便之门说可以忏悔,这样我们才有希望,当然最好不要造恶业。

  问:请法师谈谈佛教里“素食”方面的问题。

  答:汉传佛教素食,原始佛教并不素食。汉传佛教有三大特色:吃素、单身与僧装。中国的民族很了不起,可以把任何外来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特色。中国佛教的素食是从梁武帝时代开始的,《梵王经》、《楞伽经》、《楞严经》及《涅槃经》等许多大乘经典都讲到不可以吃肉。我认为不吃肉才是佛教慈悲的最好体现,吃肉多多少少会涉及到杀生,有消费者,必然会有人去造业,大家都不吃,就不会有人去杀。原始佛教允许食肉,是由于僧人必须乞食,乞食是不可能挑选的。西藏佛教、南传佛教食肉是与他们社会环境相关系的,不过他们食肉也是前提的,必须是吃“三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的动物肉才可食。

  问:为了不麻烦别人,有时讲了假话,这算“妄语”吗?戒律公开,让社会对僧人的行为起一定的监督作用,是不是更有利于佛教的良好发展?

  答:佛教讲的妄语也是有“级别”的,有大妄语、小妄语,还有方便妄语。你去别人家里,怕麻烦别人,自己没有吃饭,却说吃过了,这叫方便妄语。你不是为了伤害、欺骗别人,而且说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的妄语是没有关系的。戒律里有个案例,讲的是一个老比丘住在山里,猎人追赶着一只野猪,野猪从老比丘面前跑过,猎人追过来问见到那只野猪没有,老比丘指了另一个方向。老比丘这完全是对野猪的慈悲,是没有罪过的。按菩萨戒本讲,这种妄语不打倒反有罪过,打了应该还有功德。在一些菩萨戒本里,菩萨可以杀人,可以偷盗,甚至可以邪淫,有些规定和人情非常符合,只要认真去做,都可做得到,大家可多读些。

  关于戒律公开,社会对僧团有一种监督作用,对僧团自身健康发展有好处。道理上是对的,但现在国民素质太差,就象提倡民主制度一样,国民素质没有达到相当的水平,提倡民主制度也不是件好事,会带来许多负面作用。我认为将来民众素质提高了,僧团相应更有提高,公开戒律是有可能的。泰国、缅甸每位男性都有出家的经历,都知道戒律,整个社会对僧团的尊重、监督就非常健全,确实是有好处的。

  问:中国古代寺庙是自给自足的,现在好象多数寺庙没有这种条件,假如居士供养也没有,僧人的生活将怎么办?

  答:乞食制度在中国一直没有很好实施过,印度乞食制度却能很好实施,这是和两种不同文化、不同国情有关系。在中国乞食会让社会上的人看不起,中国佛教从道安时代,到禅宗的兴起,始终在戒律之外还有一套清规僧制,这与古代传统的君主封建制度有关系。今天世界趋势是走向文明民主,我认为未来中国佛教的发展要提倡依戒律建造僧团体制,民主的制度更有利于佛教的健康发展。

  目前港台地区的寺庙基本上是私有的,经济来源依靠十方供养和一些企业的支持捐助。国内寺院多数是十方丛林,经济上反倒可以独立,特别是一些旅游寺庙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客,经济收入相对更稳定些。国内佛教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今后的发展关键在于要有一些正确理念的引导,比如要对教育的重视,增加慈善事业和弘法工作,要处理好出世与入世、学术与信念、内修与外弘等等问题,这方面比经济问题更为重要。

  问:请问法师当看到有人要杀人时,该不该去制止、救护?蚊子、苍蝇可不可杀灭?

  答:从声闻乘戒律来看,当你看到别人杀人时,你不想救不算犯戒,你自己杀人才算犯戒。声闻乘戒律是以止恶为主,止恶是消极的行善,放生、救人则是积极的行善。菩萨戒不仅强调消极行善,更重视积极行善。菩萨戒有“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从菩萨来看,当你看到恶人要杀很多人,比如歹徒在飞机上出现,菩萨就要发慈悲心,慈悲这个恶人因此杀业将要承受更多的恶报,有了这种想法,你可以把歹徒杀掉,宁愿自己造业下地狱,而不愿歹徒遭果报,这和侠客那种嫉恶如仇的杀人完全是不一样的,菩萨这样做不仅不犯戒,而且功德无量。

  社会上人认为苍蝇、蚊子属“四害”之列,不知道动物是否也把我们人看成是什么害。所谓害与不害是相对而言,一个家庭的父母、兄弟姐妹由于财产、利益的争夺,彼此间有可能互相看作“天敌”、“四害”,甚至置对方于死地不可。苍蝇、蚊子不是有意要伤害我们,它们只是本能地做了些事情。佛法讲慈悲,慈悲的对象是一切众生,动物、昆虫也是众生,我们对它们也应该有爱护之心。我们慈悲蚊子,不仅仅是对它们生命的爱护,同时也在长养我们的慈悲心,培养我们慈悲的德性,提高自己的人格。所以从佛教来看,蚊子等也是不可杀的,大家平时搞好环境卫生要更为重要。

  问:上山时不小心踩死了蚂蚁,这是不是犯罪?

  答:造罪有故意的、有无意的,故意造罪比较重,无意造罪比较轻。我们受戒之后,犯罪有两个层面,一是业罪,一是戒罪。无意杀生是不犯戒,有预谋、有计划、有行动纲领,用心故意地去做是犯戒的。无意踩死蚂蚁是一种不定业,业报是比较轻微的,象偶然被别人踩了一脚可能就是这样的业报。通过忏悔,不定业就可能变得很轻。当然,我们还是小心为善,当我们无意中干了对不起人家的事或者伤害了蚂蚁,我们要赶紧忏悔,给它们念佛,祈愿它们早日脱离畜生道,早升人道。

  问:不受戒能否得到戒体?在家人可不可以受具足戒?比丘戒有250条,比丘尼戒有348条,这是否体现性别的不平等?

  答:不受戒是不能得戒体的,要通过一种羯磨、作法,外在形式上的加持,戒体才能得到。佛教有不同意义的戒,如“道供戒”、“定供戒”,是指成了圣人后才能得到这种无漏、更高级的戒体,我们都不是圣人,从凡夫意义上讲,还是要通过受戒得到戒体。

  在家人不可受具足戒。出家人是指身出家,出家本身是一种形式,在家人做到心出家是不容易的,多数人有出离心这很好,但出家剃度还是以这种身出家特定的形式、形象为主。

  佛陀制戒当初并没有制定男众250条、女众348条,佛陀制的每条戒是针对有人犯罪后才制定出来的,女人的问题比较多,特别麻烦,针对女众制的戒律也多,不是佛陀不平等对待两性。

  问:请教法师生气、生病时非常痛苦,如何克服比较好?

  答:当正在生气的状态中,心就进入了某种烦恼,往往不能自已。生气的根源,大多数是由于我们对某件事情在乎,或者我执太重。如果有人骂你,你不在乎,就不会生气,有人骂你是乌龟,你想乌龟的特征是长寿,他在祝福我长寿,你听了还会生气吗?我们要观想,一切都是假名,别人就不会伤害到我们,当你非常生气、无法控制时,不发泄出来就要内伤,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妨就发泄一下,比如摔打家里不值钱的物品,找一个对象吵几句,过后赶紧向人家道歉等等。

  生病就应上医院。生病有身苦与心苦,凡人生病,除了身上病苦,心上也痛苦,有负担放不下。特别是患了重病,心里的负担往往导致病情加重,常讲某些症患者不知道病情时,还活得好好的,一旦知道后,便很快一命鸣呼,就是这个道理。真正修行有成就的人,对生死、生病,只有身苦,没有心苦,圣者生病身体一样痛苦,但心里没有负担。我们学佛人,要对肉体看淡些,要知道生命的无常,生病是很正常的,要多念佛,内心平静了,可能病就会很快好转的。

  苦也有身苦、心苦,治疗身体上的不舒服、痛苦,可以洗澡,上医院吃药打针。治疗心理上的痛苦也有很多办法,象喝酒麻醉法,跳舞、看电视、打麻将、购物、睡觉等转移法,现代人生活很紧张,这些办法能起到暂时的释放、平衡与安慰作用,但决不是究竟的。当一个人痛苦时,你让他不痛苦;一个人放不下的时候,你让他放下,这都不现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一种烦恼都是长时期积累起来的。面对非常痛苦的人,让他转移、换换环境,这只是一个暂时的办法;一个人要不烦恼,拥有良好的心态,根本在于平常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正确的人生观念,要养成每天禅修、念佛的习惯,慢慢增长自己的定力。通过佛法的学习,我们要养成不在乎的观念,对财富、感情、家庭要看得比较透,这样我们才会减少痛苦,真正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八届: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管理体制(济群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