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九届:心灵的环保(济群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期培养起来的。有的人面对女色难以把持,有的人贪钱、贪事业、贪家庭、贪繁华城市和贪清净山林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改变环境,比如贪恋美色的人要修不净观。有人贪世俗上的东西,有的人贪著佛法,一样都是贪,贪的内容虽不同,但贪的烦恼心理都是一样的。当然,贪的内容不一样,导致的后果也会不同。有的贪,带来的弊病过失特别大,有的贪,则过失特别小。要学会用智慧去转换环境,要用观想的办法。

  

  对治贪恋女性的办法是用不净观。观女人身上种种不净,传统方法是通过观察人体整个腐烂的过程,夏天发胀、发臭、化脓、长虫的尸体,蛆一队队地从里面爬出来。经常作这样的观察,闭上眼睛时,把最喜欢的对象换到另一个境界,久而久之,就不会对美色起贪心。也可以用借助科学的方式,通过放大镜,看人身上的世界就是一个虫的世界,每个人身上的毛孔里都有细菌和病毒。通过这样的观察,美感就会消失,对她的贪著之心就会少了,她对你构成的伤害就会越来越小。多少人为了感情要死要活,甚至上吊自杀,原因就是你对女孩子的贪著已构成对你的极大染污。通过修不净观,可以对治我们的贪著之心,使我们的内心避免受到你觉得好看的那些东西的污染和伤害。当你觉得这些东西不怎么漂亮的时候,面对它就不会起贪心,不起贪心就拥有平常心、平静心,就能客观地看清那些东西。不净观是用智慧转变境界来达到我们心灵的环保。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感觉里面,环境的好坏在很多情况里是没有一定的,你觉得好,它就好,你觉得不好,它就不好。我们都觉得自己的家乡比较好,都希望回家,家乡对你来说特别好,而对他人来说却一点感觉都没有。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非常重要,但在别人看来就无足轻重。所以很多东西,好与不好,重要不重要,都取决于你自己的感觉。能用智慧转变自己的感觉,就可避免许多烦恼;而不能用智慧转变自己的感觉,生活在自己的情绪中,就会给我们带来烦恼。我们一切的烦恼与痛苦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就像古语讲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佛教里有多种不同的观想方法,对嗔恨心重的人可修慈悲观;我执重的人应修界差别观;愚痴的人修缘起观;内心散乱的人修数息观。对不同的烦恼,佛陀已给我们开设了不同的对治法门,用什么样的药专门对治什么样的病,对治主要是改变境界。慈悲观是观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与我们是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都是我们的亲骨肉,是我们的恩人,我们怎能忍心去吃他、去伤害他?

  

  我们的心是由境界而起的,用智慧去透视境界、去转变世界,同时就改变了我们的心念。我很多人把许多东西看成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对常的执著导致我们在荣辱、得失、是非面前生起贪、嗔、痴之心。无常的观念在我们修行中非常重要,佛陀住世时,有很多佛弟子就是通过观无常而得到解脱的。认识到无常,就知道世间上一切的变故都是正常的,就不会贪著,这需要有智慧去观察,没有智慧是没法看得到。许多人会认为,桌子是不变的,其实是刹那生灭,只是由于感官太迟钝而看不到,当用倍数较大的放大镜看时,桌子就像银河系里的太阳系一样在快速的变化,简直难以想象。所以无常观、无我观是对治我们的我执,我执是我们贪、嗔、痴生起的根本。

  

  总之,通过这样的一些观察、修行,我们可以达到内心的清净与安祥。我们要防护的对象是贪、嗔、痴,心灵环保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内心的清净与安祥,要不受贪、嗔、痴的扰乱,就要树立正念,要用智慧去观察境界。

  

  课堂提问

  

  问:法师谈到要把众生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利益,要起慈悲心,请问对待伤害我们的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蚊子、苍蝇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果我们用超度蚊子的心去杀害蚊子,那我们不也可以用此种心去杀人吗?受五戒的人杀害蚊子算不算犯戒?

  

  答: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对待伤害我们的人,要用慈悲心对待他,不但不报复,还要怜悯他。他之所以伤害我们,是由于他是在贪、嗔、痴心的支配下不能自已。他既伤害了我们,他本身也是受害者。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要用慈悲心对待他,而不是再去报复伤害他,否则,怨怨相报何时能了?佛陀过去在修菩萨道时,歌利王割截身体,他都不起嗔恨心,这就是我们学佛人的典范。

  

  佛教讲不杀生,指的是一切众生,包括我们能看到、感觉得到的一切生命。从较高的意义上讲,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从生存的角度讲,从喜欢生、讨厌死的角度讲,人和一切众生都是一样的,所有生物都是爱生恶死。所以佛教讲不杀生是指一切众生,而没有说哪些众生是排除在外、是可以杀害的。用超度的心去杀灭蚊子,这种想法本身就很玄乎,首先你能否超度他?其次是它愿不愿意让你超度?在座的肯定没有人愿意别人用超度心把自己杀死,何况这种超度本身就是未知数。作为菩萨来讲,他是不会做伤害众生的任何事情,更不能用超度的借口把别人打死。当然,在历代祖师中,有过南泉斩猫、圭宗斩蛇的记载,但那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为了某些特殊的教化。这些做法,从戒律来看也是犯戒的,但这些成就很高的大德们,确有把握去超度众生,而且确认这种行为对很多众生有利时才这么做的。对一般凡人,绝不可以以借口去杀生,否则,只是造下地狱的罪。

  

  问:在近代中国佛教界有过真如受薰和阿赖耶识受薰两种认识的争论,请问那种说法比较准确?

  

  答:是真如受薰,还是阿赖耶识受薰,是真禅唯心系和唯识宗在理论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歧。在民国年间,太虚大师和欧阳竟无支那内学院对这个问题曾经有过争论。欧阳竟无等站在唯识的立场,认为真如是不可以受薰的,可在起信、楞严这一套思想又讲到真如受薰,欧阳竟无站在唯识角度,反对《起信论》、《楞严经》,觉得是伪经伪论。太虚大师当年为这个问题写过很多文章,提出起信、楞严讲的和唯识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楞严、起信讲的是八地以上菩萨的境界。作为学佛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根基不同,接受不同的思想,两种系统的意义都是重大的,都可以达到学习佛法的效果,而不必关心对立不对立。

  

  问:请法师谈谈在家居士应守的有关戒律。

  

  答:对戒律作深入了解,要开一学期的课,不是在简单时间内可以讲完的。在家居士戒律主要是五戒,八关斋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人生活的戒律,菩萨比较契机的是瑜伽菩萨戒。在家居士除受持五戒、八戒,如还有更高的要求,可再去受瑜伽菩萨戒,根据瑜伽菩萨戒去生活。瑜伽菩萨戒是行菩萨道的行为准则。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在台湾圣严法师《戒律学纲要》里讲得比较清楚,大家可找来看看。在家居士还要看一部《优婆塞戒经》,属于在家居士修学大乘的菩萨戒,对从学佛发菩提心及行菩萨道都非常系统地作了介绍,太虚大师专门提出来弘扬过。梵网菩萨戒相对更高、更难些,开遮难度较大,一般不是特别地提倡。

  

  问:请问法师禅净能双修吗?不是说“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我这次参加夏令营,个人的理解是念佛也是在修生活禅,想听听法师的开示。

  

  答:禅净双修是宋元以来,佛教所走的一个比较主流的路线。我理解禅净双修,实际上还是有所侧重,侧重于禅就是以禅为主,以净为辅,以禅为体,以净为用;侧重于净是以净为主,以禅为辅。禅宗参话头参“念佛是谁”,从修行上讲走的还是禅宗的路线,仅仅是把佛号作为一句话头。禅宗与净土宗重要分歧之处是:禅宗侧重自力,净土宗侧重他力。同样是念佛,本身也包括禅,专心念佛时,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通过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证得念佛三昧,就是禅和净的一种融合。还有许多禅师,在修行过程中觉得老靠自已的力量没有把握,最后还是念佛,以净土法门为依归,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在念佛的时候,又更多采取参禅的方式。念佛也有不同层面的念佛,从念身外的阿弥陀佛到即心是佛、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个层次差别是很大的,所以念佛一句名号很简单,但在念的时候赋予什么样的内涵非常重要,赋予的内涵有多深,念的份量就有多重。因此,念佛的人应多看些经教,把握深刻的内涵。总之,禅与净是可统一的,但有个侧重点,有主有次,有主有从。

  

  问:请问阿赖耶识和藏传佛教讲的中阴身有什么不同?

  

  答:中阴身在汉传佛教也讲,如在《俱舍论》、《瑜伽师地论》很多论典里都讲到了中阴身。它是生命的过渡的一种形式,是我们从这一期生命到下一期生命的转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形式。中阴身本身是生命的一种形式,而阿赖耶识是生命的主体,这是不一样的。中阴身的形式是短暂的,一般是七天、四十九天,过度完后又要进行下一旅程的活动。

  

  问:成佛的功德和为大家谋利益的功德哪个大?如果大家都不去挣钱,恐怕很快都会被饿死。我的理解是:佛是最伟大的心理医生,而为百姓谋利益的人为大家的生存作出了更大的贡献。另外,我记得周国平说过这样的话:找到幸福的人不屑于贬低别人的幸福,没有找到幸福的人没有资格贬低别人的幸福,我的理解是没有必要去评论已从爱情、从挣钱中找到幸福的人。

  

  答:我讲的东西本来是不矛盾的,是你把它对立起来了。比如大家不会认同为了感情而去跳河的人是找到了幸福,我是希望大家既有感情生活,又不要去跳河,所以才要作好这样的心灵环保。挣钱也是一样,有合法的、有非法的,在挣钱的时候,不要给社会带来伤害,如果给社会带来伤害,社会就会乌烟瘴气,大家会过得痛苦不堪,这不是我们追求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要去纠正。去年,我在海外几所大学里做过“谈情说爱”感情方面的讲座,谈到了用佛法的智慧,以健康的方式处理感情。

  

  成佛与利益众生是不矛盾的,成佛就是建立在利益众生的基础之上的,每个人只有利益众生才能成佛。《普贤菩萨行愿品》里讲,众生就像树的根,诸佛菩萨就是树上的花果,没有树根、水分,就没有花果。所以要用菩提心、慈悲心去利益众生,才能成佛。甚至在佛教里是以众生为核心,令众生欢喜即是令诸佛欢喜,尊重众生就是尊重如来。佛陀度化众生本身也是一种福利事业,是利益社会的行为。我并没有贬低为社会作出广大利益的那些人。但人确有不同层面的需要,不能说没有轻重。从每个人的感觉来说,可能没饭吃的时候,饭最重要;没衣服穿的时候,衣服是最重要的;小孩可能认为一支冰棒最重要。但从宏观上看,从整个生命的提升,人生的究竟幸福来讲,一个人能把握真理,开发智慧,彻底解脱人生烦恼,比一块面包、两个桃子还是要重要的多。当然,对没有面包、桃子的人而言,桃子、面包会是最重要的。现在我们的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很快要挨饿,而是物质财富相对比较丰富,但却问题成堆,大家活得都很烦恼,我们认为提倡做好心灵环保更重要。

  

  问:遇到小偷上家偷东西,可不可以伤害他?当恶人对你行凶时,可不可以防卫杀掉他?

  

  答:强盗要来杀你,当然你不要送上去给他杀,让他杀是帮助他犯罪,能避应该尽量避开。从声闻戒讲,你不可以杀他,从法律上看也是犯法的。在澳洲,小偷上家偷东西,你不要叫喊,如果由于你的叫喊,他摔伤了,他可以去告你,原因是他偷财物是小事,而你伤害了他的人身则更是犯法,所以澳洲有钱人,小偷要什么就给他什么,并且用车把小偷送走,到时再找保险公司索赔。从佛教戒律上讲,你要保护自己,但不要去伤害别人。从菩萨戒来说,这个人将对很多人的生命构成伤害时,比如飞机上的歹徒,菩萨是可以把这个人杀掉的,但杀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发心必须要清楚的。必须是想到这个人杀掉那么多人之后造成的罪业,将会使他长期沉沦在三恶道中,宁愿我把他杀掉代他下地狱,也不要给他造大恶业的机会。这不仅是不犯戒,而且功德无量,但前提是慈悲心,这与侠客的嫉恶如仇的观念截然不同,如果是嫉恶如仇,就没有资格当菩萨,就不可杀的。

  

  问:我不知道现在僧团教育是什么样的状况,佛在世时,有八万四千法门针对不同根器的人来进行教育,现在是否也能建立一个系统,针对不同的人,善巧方便地进行教育?请问如何归依一个好的师父?

  

  答:我们讲归依三宝,即佛宝、法宝与僧宝。僧团代表整个受过比丘戒出家人的主体,受比丘戒出家的大众都属于僧宝的范畴。当然,现在的僧团即包含凡夫僧、圣贤僧,也会是龙蛇混杂,好坏都有。我们归依三宝,在最高意义上讲,以圣贤作为目标和学习的对象,不是以某个出家师父作为看齐的对象,归依的是僧团,而不是某个师父。同时,在修学佛法过程中,亲近一个好的善知识,好的老师是十分重要的。

  

《九届:心灵的环保(济群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