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期培養起來的。有的人面對女色難以把持,有的人貪錢、貪事業、貪家庭、貪繁華城市和貪清淨山林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改變環境,比如貪戀美色的人要修不淨觀。有人貪世俗上的東西,有的人貪著佛法,一樣都是貪,貪的內容雖不同,但貪的煩惱心理都是一樣的。當然,貪的內容不一樣,導致的後果也會不同。有的貪,帶來的弊病過失特別大,有的貪,則過失特別小。要學會用智慧去轉換環境,要用觀想的辦法。
對治貪戀女性的辦法是用不淨觀。觀女人身上種種不淨,傳統方法是通過觀察人體整個腐爛的過程,夏天發脹、發臭、化膿、長蟲的屍體,蛆一隊隊地從裏面爬出來。經常作這樣的觀察,閉上眼睛時,把最喜歡的對象換到另一個境界,久而久之,就不會對美色起貪心。也可以用借助科學的方式,通過放大鏡,看人身上的世界就是一個蟲的世界,每個人身上的毛孔裏都有細菌和病毒。通過這樣的觀察,美感就會消失,對她的貪著之心就會少了,她對你構成的傷害就會越來越小。多少人爲了感情要死要活,甚至上吊自殺,原因就是你對女孩子的貪著已構成對你的極大染汙。通過修不淨觀,可以對治我們的貪著之心,使我們的內心避免受到你覺得好看的那些東西的汙染和傷害。當你覺得這些東西不怎麼漂亮的時候,面對它就不會起貪心,不起貪心就擁有平常心、平靜心,就能客觀地看清那些東西。不淨觀是用智慧轉變境界來達到我們心靈的環保。
我們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感覺裏面,環境的好壞在很多情況裏是沒有一定的,你覺得好,它就好,你覺得不好,它就不好。我們都覺得自己的家鄉比較好,都希望回家,家鄉對你來說特別好,而對他人來說卻一點感覺都沒有。家長都認爲自己的孩子非常重要,但在別人看來就無足輕重。所以很多東西,好與不好,重要不重要,都取決于你自己的感覺。能用智慧轉變自己的感覺,就可避免許多煩惱;而不能用智慧轉變自己的感覺,生活在自己的情緒中,就會給我們帶來煩惱。我們一切的煩惱與痛苦都是自己製造出來的,就像古語講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佛教裏有多種不同的觀想方法,對嗔恨心重的人可修慈悲觀;我執重的人應修界差別觀;愚癡的人修緣起觀;內心散亂的人修數息觀。對不同的煩惱,佛陀已給我們開設了不同的對治法門,用什麼樣的藥專門對治什麼樣的病,對治主要是改變境界。慈悲觀是觀一切衆生無始以來與我們是父母、兄弟、姐妹的關系,都是我們的親骨肉,是我們的恩人,我們怎能忍心去吃他、去傷害他?
我們的心是由境界而起的,用智慧去透視境界、去轉變世界,同時就改變了我們的心念。我很多人把許多東西看成是永恒不變的,我們對常的執著導致我們在榮辱、得失、是非面前生起貪、嗔、癡之心。無常的觀念在我們修行中非常重要,佛陀住世時,有很多佛弟子就是通過觀無常而得到解脫的。認識到無常,就知道世間上一切的變故都是正常的,就不會貪著,這需要有智慧去觀察,沒有智慧是沒法看得到。許多人會認爲,桌子是不變的,其實是刹那生滅,只是由于感官太遲鈍而看不到,當用倍數較大的放大鏡看時,桌子就像銀河系裏的太陽系一樣在快速的變化,簡直難以想象。所以無常觀、無我觀是對治我們的我執,我執是我們貪、嗔、癡生起的根本。
總之,通過這樣的一些觀察、修行,我們可以達到內心的清淨與安祥。我們要防護的對象是貪、嗔、癡,心靈環保所要達到的目的是內心的清淨與安祥,要不受貪、嗔、癡的擾亂,就要樹立正念,要用智慧去觀察境界。
課堂提問
問:法師談到要把衆生的利益作爲自己的利益,要起慈悲心,請問對待傷害我們的人應該采取什麼樣的態度?對待蚊子、蒼蠅又該采取什麼樣的態度?如果我們用超度蚊子的心去殺害蚊子,那我們不也可以用此種心去殺人嗎?受五戒的人殺害蚊子算不算犯戒?
答:從佛教的角度來講,對待傷害我們的人,要用慈悲心對待他,不但不報複,還要憐憫他。他之所以傷害我們,是由于他是在貪、嗔、癡心的支配下不能自已。他既傷害了我們,他本身也是受害者。我們要認識到這一點,要用慈悲心對待他,而不是再去報複傷害他,否則,怨怨相報何時能了?佛陀過去在修菩薩道時,歌利王割截身體,他都不起嗔恨心,這就是我們學佛人的典範。
佛教講不殺生,指的是一切衆生,包括我們能看到、感覺得到的一切生命。從較高的意義上講,一切衆生都有佛性;從生存的角度講,從喜歡生、討厭死的角度講,人和一切衆生都是一樣的,所有生物都是愛生惡死。所以佛教講不殺生是指一切衆生,而沒有說哪些衆生是排除在外、是可以殺害的。用超度的心去殺滅蚊子,這種想法本身就很玄乎,首先你能否超度他?其次是它願不願意讓你超度?在座的肯定沒有人願意別人用超度心把自己殺死,何況這種超度本身就是未知數。作爲菩薩來講,他是不會做傷害衆生的任何事情,更不能用超度的借口把別人打死。當然,在曆代祖師中,有過南泉斬貓、圭宗斬蛇的記載,但那是在特殊的情況下,爲了某些特殊的教化。這些做法,從戒律來看也是犯戒的,但這些成就很高的大德們,確有把握去超度衆生,而且確認這種行爲對很多衆生有利時才這麼做的。對一般凡人,絕不可以以借口去殺生,否則,只是造下地獄的罪。
問:在近代中國佛教界有過真如受薰和阿賴耶識受薰兩種認識的爭論,請問那種說法比較准確?
答:是真如受薰,還是阿賴耶識受薰,是真禅唯心系和唯識宗在理論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歧。在民國年間,太虛大師和歐陽竟無支那內學院對這個問題曾經有過爭論。歐陽竟無等站在唯識的立場,認爲真如是不可以受薰的,可在起信、楞嚴這一套思想又講到真如受薰,歐陽竟無站在唯識角度,反對《起信論》、《楞嚴經》,覺得是僞經僞論。太虛大師當年爲這個問題寫過很多文章,提出起信、楞嚴講的和唯識的角度是不一樣的,楞嚴、起信講的是八地以上菩薩的境界。作爲學佛人,可以根據自身的根基不同,接受不同的思想,兩種系統的意義都是重大的,都可以達到學習佛法的效果,而不必關心對立不對立。
問:請法師談談在家居士應守的有關戒律。
答:對戒律作深入了解,要開一學期的課,不是在簡單時間內可以講完的。在家居士戒律主要是五戒,八關齋戒是在家居士體驗出家人生活的戒律,菩薩比較契機的是瑜伽菩薩戒。在家居士除受持五戒、八戒,如還有更高的要求,可再去受瑜伽菩薩戒,根據瑜伽菩薩戒去生活。瑜伽菩薩戒是行菩薩道的行爲准則。關于五戒、八戒的內容在臺灣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裏講得比較清楚,大家可找來看看。在家居士還要看一部《優婆塞戒經》,屬于在家居士修學大乘的菩薩戒,對從學佛發菩提心及行菩薩道都非常系統地作了介紹,太虛大師專門提出來弘揚過。梵網菩薩戒相對更高、更難些,開遮難度較大,一般不是特別地提倡。
問:請問法師禅淨能雙修嗎?不是說“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我這次參加夏令營,個人的理解是念佛也是在修生活禅,想聽聽法師的開示。
答:禅淨雙修是宋元以來,佛教所走的一個比較主流的路線。我理解禅淨雙修,實際上還是有所側重,側重于禅就是以禅爲主,以淨爲輔,以禅爲體,以淨爲用;側重于淨是以淨爲主,以禅爲輔。禅宗參話頭參“念佛是誰”,從修行上講走的還是禅宗的路線,僅僅是把佛號作爲一句話頭。禅宗與淨土宗重要分歧之處是:禅宗側重自力,淨土宗側重他力。同樣是念佛,本身也包括禅,專心念佛時,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通過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證得念佛叁昧,就是禅和淨的一種融合。還有許多禅師,在修行過程中覺得老靠自已的力量沒有把握,最後還是念佛,以淨土法門爲依歸,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在念佛的時候,又更多采取參禅的方式。念佛也有不同層面的念佛,從念身外的阿彌陀佛到即心是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個層次差別是很大的,所以念佛一句名號很簡單,但在念的時候賦予什麼樣的內涵非常重要,賦予的內涵有多深,念的份量就有多重。因此,念佛的人應多看些經教,把握深刻的內涵。總之,禅與淨是可統一的,但有個側重點,有主有次,有主有從。
問:請問阿賴耶識和藏傳佛教講的中陰身有什麼不同?
答:中陰身在漢傳佛教也講,如在《俱舍論》、《瑜伽師地論》很多論典裏都講到了中陰身。它是生命的過渡的一種形式,是我們從這一期生命到下一期生命的轉化過程中的一個過渡形式。中陰身本身是生命的一種形式,而阿賴耶識是生命的主體,這是不一樣的。中陰身的形式是短暫的,一般是七天、四十九天,過度完後又要進行下一旅程的活動。
問:成佛的功德和爲大家謀利益的功德哪個大?如果大家都不去掙錢,恐怕很快都會被餓死。我的理解是:佛是最偉大的心理醫生,而爲百姓謀利益的人爲大家的生存作出了更大的貢獻。另外,我記得周國平說過這樣的話:找到幸福的人不屑于貶低別人的幸福,沒有找到幸福的人沒有資格貶低別人的幸福,我的理解是沒有必要去評論已從愛情、從掙錢中找到幸福的人。
答:我講的東西本來是不矛盾的,是你把它對立起來了。比如大家不會認同爲了感情而去跳河的人是找到了幸福,我是希望大家既有感情生活,又不要去跳河,所以才要作好這樣的心靈環保。掙錢也是一樣,有合法的、有非法的,在掙錢的時候,不要給社會帶來傷害,如果給社會帶來傷害,社會就會烏煙瘴氣,大家會過得痛苦不堪,這不是我們追求的生活方式,我們就要去糾正。去年,我在海外幾所大學裏做過“談情說愛”感情方面的講座,談到了用佛法的智慧,以健康的方式處理感情。
成佛與利益衆生是不矛盾的,成佛就是建立在利益衆生的基礎之上的,每個人只有利益衆生才能成佛。《普賢菩薩行願品》裏講,衆生就像樹的根,諸佛菩薩就是樹上的花果,沒有樹根、水分,就沒有花果。所以要用菩提心、慈悲心去利益衆生,才能成佛。甚至在佛教裏是以衆生爲核心,令衆生歡喜即是令諸佛歡喜,尊重衆生就是尊重如來。佛陀度化衆生本身也是一種福利事業,是利益社會的行爲。我並沒有貶低爲社會作出廣大利益的那些人。但人確有不同層面的需要,不能說沒有輕重。從每個人的感覺來說,可能沒飯吃的時候,飯最重要;沒衣服穿的時候,衣服是最重要的;小孩可能認爲一支冰棒最重要。但從宏觀上看,從整個生命的提升,人生的究竟幸福來講,一個人能把握真理,開發智慧,徹底解脫人生煩惱,比一塊面包、兩個桃子還是要重要的多。當然,對沒有面包、桃子的人而言,桃子、面包會是最重要的。現在我們的社會所面臨的問題,不是很快要挨餓,而是物質財富相對比較豐富,但卻問題成堆,大家活得都很煩惱,我們認爲提倡做好心靈環保更重要。
問:遇到小偷上家偷東西,可不可以傷害他?當惡人對你行凶時,可不可以防衛殺掉他?
答:強盜要來殺你,當然你不要送上去給他殺,讓他殺是幫助他犯罪,能避應該盡量避開。從聲聞戒講,你不可以殺他,從法律上看也是犯法的。在澳洲,小偷上家偷東西,你不要叫喊,如果由于你的叫喊,他摔傷了,他可以去告你,原因是他偷財物是小事,而你傷害了他的人身則更是犯法,所以澳洲有錢人,小偷要什麼就給他什麼,並且用車把小偷送走,到時再找保險公司索賠。從佛教戒律上講,你要保護自己,但不要去傷害別人。從菩薩戒來說,這個人將對很多人的生命構成傷害時,比如飛機上的歹徒,菩薩是可以把這個人殺掉的,但殺的時候是什麼樣的發心必須要清楚的。必須是想到這個人殺掉那麼多人之後造成的罪業,將會使他長期沈淪在叁惡道中,甯願我把他殺掉代他下地獄,也不要給他造大惡業的機會。這不僅是不犯戒,而且功德無量,但前提是慈悲心,這與俠客的嫉惡如仇的觀念截然不同,如果是嫉惡如仇,就沒有資格當菩薩,就不可殺的。
問:我不知道現在僧團教育是什麼樣的狀況,佛在世時,有八萬四千法門針對不同根器的人來進行教育,現在是否也能建立一個系統,針對不同的人,善巧方便地進行教育?請問如何歸依一個好的師父?
答:我們講歸依叁寶,即佛寶、法寶與僧寶。僧團代表整個受過比丘戒出家人的主體,受比丘戒出家的大衆都屬于僧寶的範疇。當然,現在的僧團即包含凡夫僧、聖賢僧,也會是龍蛇混雜,好壞都有。我們歸依叁寶,在最高意義上講,以聖賢作爲目標和學習的對象,不是以某個出家師父作爲看齊的對象,歸依的是僧團,而不是某個師父。同時,在修學佛法過程中,親近一個好的善知識,好的老師是十分重要的。
《九屆:心靈的環保(濟群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