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起出离心主要是自求个人的解脱,进一步还应该发起菩提心。从环保意义上讲,发菩提心要求更高。菩提是觉悟、是智慧,不仅要从错误的知见里摆脱出来,还要开发内心种种功德宝藏,以此来庄严我们的内心。佛陀所成就的无上菩提,不仅是具备解脱的内涵,同时还具备无量功德的内涵。声闻乘与佛陀的成就有显然的不同。《解深密经》中有个比喻:有两个人进了监狱,入狱前,一个是穷光蛋,一个是亿万富翁;出狱后,穷光蛋还是穷光蛋,富翁还是富翁。发起出离心与菩提心都是心灵环保的自发意识,但要求则不一样,发菩提心者不仅自己解脱,不仅希望自己的心灵得到环保,同时也希望一切众生的心灵也得到环保。
还有一种力量是惭愧心,惭愧心是人的一个重要心灵状态,相当于儒家讲的天地良心。有良心,有羞耻心的人,是不会干坏事的,而没有良心的人,干了坏事还会觉得很高兴。羞耻心是人类作为道德向上的基本力量,也是心灵环保的一种自觉的能力,有了惭愧心,自身便具备了发起心灵环保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止恶行善的基础。
出离心、菩提心与惭愧心是从自己方面而言的,做好心灵环保光靠自己还是不行的。另外一方面是法增上,找到正确的方法非常重要。我们都希望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拥有清净、良好的心态,尽管我们很努力,但还是很糟糕,我们时常觉得心里不安,需要找个地方安住,需要借助环境的寄托。社会上的人通过看电视、打麻将、唱卡拉OK、发泄脾气等等,但结果还是不安,越是寄托,越是不安。因此,不学习佛法就没有能力做好自我心灵环保的工作,要做好心灵环保,就要学习佛法。
学习佛法,第一要有正见。对我们的心,我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要知道心的原理、规律、状态,要知道哪些心理活动在我们生命中是属于健康的力量,会给我们带来幸福与快乐;哪些心理活动是捣乱分子,会给我们带来伤害与痛苦。我们不知道的话,就会像禅宗里讲的“认贼为子”。实际上我们多数人是不断在宠着烦恼的心理,去顺着它、培养它,使它们在我们心里的势力越来越大,而我们还以为它是最亲近可靠的。我们许多人的生活一直没有离开过贪、嗔、痴,就像《地藏经》所讲:“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我们普通人的习惯心理是见好就贪,见坏就嗔,我们贪一次,就等于给贪的种子浇一次水,而让其进一步成长。所以做心灵环保,首先要认识心灵的不同力量,心识变化的原理,否则就没法做环保。
第二要受戒、持戒。不只是形式上受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喝酒(包括不抽烟),关键要在内心里种下解脱成佛的种子。受声闻戒,是种下解脱的种子;受菩萨戒,是种下成佛的种子。汉传佛教同样是有传承的,从佛陀最初羯磨传戒之后,历代祖师大德,一代一代把这种戒体,解脱的种子和成佛的种子给传了下来,是没有间断的。我们受戒的种子是佛陀传给我们的,我们种下解脱的种子后,就在我们心灵的环保里注入了非常重要的力量,有了这个戒体,就可以保护我们的心灵。
我们的心灵需要通过戒相来保护。戒相包括止恶和行善两方面。止恶的特点就是制止,如不杀生、不偷盗、不两舌、不恶口等,而我们在杀生、恶口等的时候,意味着在滋长我们内心恶的种子,在养成不良的习惯。止恶、持戒不只是制止外在的行为,更重要是止息我们内心不善的种子。我们无始以来,贪、嗔、痴的心理活动已形成极大的惯性,在我们生活中,杀、盗、淫、妄也形成了极大惯性。习惯造成了我们现有的人性,我们长时间的不良习惯养成了我们现在不健康的人性;相反,诸佛、菩萨以如法的行为、健康的习惯养成了良好的人格与心态。修行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而不是去追求很神秘、很复杂的东西,正如生活禅和人间佛教所提倡的,修行就在语默动静、行住坐卧的生活当中。贪、嗔、痴种子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水分浇灌,它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小,就会萎缩,戒律是帮助我们止恶,即禁止生命中不善的力量与种子的产生。
持戒的另一面是行善。消极的止恶只是一个层面,像菩萨戒更强调的是积极的止恶。行善也包括积极的行善和消极的行善,比如不杀生是消极行善。在菩萨戒里,不仅要求止恶,同时还要行善,不行善也是犯戒;在声闻乘里,不止恶是犯戒,不行善则不是犯戒。菩萨戒是非常适合人情的戒律,如人家请吃饭布施,你不去是犯戒;人家生病无人照顾,你知道了不关心也是犯戒;人家有痛苦向你申诉,你没有耐心去听也是犯戒。行善不只是外在行为上的行善,更重要的是开发生命中善的种子。我们生命中有许多善的力量,长期以来被贪、嗔、痴烦恼所淹没,通过持戒的行为,可以让内心的种子得以生长。
我们平常讲因果报应是非常表面的层面,干好事,将来有好报,当然是不会有错的。但当我们了解了人的心性之后,就会知道外在的报应并不重要,外在的报应是很渺小、短暂的。我们每干一件好事,是在我们的内心培养一种善的力量,这种力量将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利益,它不是短暂的。反之,每干一件坏事,将会增加恶的力量,造成长久的损害。贪心重的人生活得很痛苦,必须有丰富的物质条件才过得开心,当失去财产时会有极大的痛苦;而一个心地很淡泊、超然的人会过得自在得多,环境、物质的变化就不会构成伤害。因此,持戒、止恶、行善,关键在于我们心性的改变,直接的报应是我们心性的改变,而不是外在的行为。外在是次要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肯定会有,但那是副产品。我们一个人可以逃避环境,却永远无法逃避内心的感受,因此,心灵的环保比生态的环保远远重要得多。
第三要防护根门。根是指六根,六根是我们接触六尘的器官。世界除了六尘没有别的东西,世界多大并不重要,我们每个人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活在自己所能感受的世界里。六根是造成我们内心染污的六个重要关口,关口把不好,内心一天到晚都要受到染污。眼睛看到好的颜色,耳朵听到悦耳的声音,只要高兴贪著,内心就被染污,清净、平常的心就没有了;舌头吃饭,好吃就喜欢多吃,不好吃就讨厌不想吃,内心也就被染污。因此,在修行中要保持六根清净,使六根不被六尘污染,走廊上贴着的一幅偈子,非常好:“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我们的六根在接触六尘的环境中,一天到晚都处在贪、嗔、痴等状态,根本无法清净入道。我们一般人平常的念头离不开考试成绩、赚钱、恋爱、妻儿、名利、牢骚等等,而这些正是产生烦恼的根源,要解脱烦恼,就不能把这些作为正念。
在念头之外,还有智慧的透视,对世间名利财色、饮食男女等进行智慧的透视。透视要从闻、思和经教树立正见中来,正见是正念的基础,如果对人生没有智慧的认识,没有正见,就不可能有正念。八正道第一就是正见,有了正见之后,才有可能产生正念。正见有无常见、无我见、空见。在家居士修行有六念法门,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每天要想佛陀伟大的人格、功德;思维解脱道的殊胜,思维法所揭示的宇宙人生真相;要思维贤圣僧们高尚的情操,真是高山仰止;要重视戒律,看每做一件事符不符合戒律;想心存慈悲,要去慈悲众生,充满着爱心帮助世间上的人。出家人还有四念处修法,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对对治烦恼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就要树立相对的正念,念佛的人每天念佛就是正念,要观察自己有多长时间把心安住在念佛上,有多长时间安住在贪、嗔、痴上。
修行的真功夫就是要让正念的时间在思维里越来越长。当我们的六根面对六尘境界时,我们要像足球场上的守门员,盯着球不让踢进球门,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像禅宗讲的如猫捕鼠。观心法门,就是观照心念的起落,面对各种环境时产生的是什么样的念头。平常人面对六尘境界时不知不觉会著相,看到了一个茶杯,觉得茶杯好看,应该得到它,归我所有,当我们有了这一系列的思维后,我们的贪、嗔、痴统统都出来了,说明我们观心是不及格的。如果是及格的,看到了就看到了,知道是茶杯,知道茶杯是好是坏就行。正念不是没有分别,看到什么都一样,而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我的心就是不动。不起贪痴之心、不起荣辱得失之心,这个时候就是平常心;而如果起了贪、嗔、得失之心,就进入了情绪的状态。
防护根门就是保持一种正念在看着我们的心,面对环境时,不让烦恼落入其心。一般人见到好看的,贪的心就惯性地起来,像老鼠发现有好吃的就要往外跑,这时就应像猫一样盯着别让老鼠跑出来,没有跑出来就意味着成功。烦恼一产生活动,内心马上就被污染,所以贪、嗔、痴一出来,我们就要把戒律抬出来,不要让它进一步泛滥。贪、嗔、痴之后,可能随之的是杀、盗、淫、妄等行为,而这种行为又助长贪、嗔、痴,使得这些恶的力量会越来越大,内心会受到更为严重的污染。如果我们能用一种正念守护着,我们的内心就不会被污染,或者会减少污染的程度,这样我们在接触许多环境时,内心可以保有一分清楚,保有一份安详,所以,防护根门对我们心灵环保非常重要。最近,我在研究《瑜伽师地论》,看到论中讲,我们从世间道进入出世间道,必须首先修资粮,要从戒律、防护根门到礼仪、吃饭、走路、睡觉,要正知正行,这些要求虽然很基础,但的确是我们修行的基础,心本身保护得好,修禅就容易入定,不需要费很大力气。
第四要观想,观想是对境界的改变。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烦恼,有的人已形成贪性人、痴性人或者嗔性人,我们每个人在修行中都有特别难以对治的烦恼,这是由于我们在无始以来长…
《九届:心灵的环保(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