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产生。这是我们首先要认识基本的心理状态。
二、心具备的特征
心是一种缘起性的,佛教不同于唯物者的断灭论,也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常见论。常见论认为心是固定不变的,断见论认为心是物质的产物,随着肉体的消失,心也就结束了。佛法认为心是缘起的,每一种心理活动的产生都要有各种因缘,如眼睛看世界,需要有光线、距离、感官等,需要有思维意识作基础。眼睛需要九个条件才能看世界,耳朵要有八个条件,鼻、舌、身要有七个条件,意识要有五个条件,第七、第八识要有四个条件。任何心理的产生都是需要条件的,贪心的产生是由于看见了喜欢的东西,但并不是每个人看见喜欢的东西都会起贪心,关键还取决于每个人内心的种子有无贪的习惯,有了贪的心理,加上看见喜欢的东西,才会产生贪心。嗔恨心的产生也是一样,看见不喜欢的东西,加上有嗔恨心的种子,就会起嗔恨心;而有些人由于很有修养,面对得失、荣辱都不在意,就不会起嗔恨心。所以每种心理的产生,都要有外在的缘和内在的因。唯物论者可能只看见外在的因,以为接触某种环境才产生某种心理活动,实际上,心理活动的产生是由于本身具有这方面的种子。诸佛菩萨就没有贪、嗔、痴之心,看见什么东西都不会贪、嗔、痴,在任何顺境、逆境中都不会受伤害。
心是缘起性的,缘起的特点是无自性,所谓自性就是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或性质。心是缘起的,就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我们的心是可以改造的。阿赖耶识代表我们生命种子的大宝藏,在阿赖耶识里储藏着无穷无尽的种子,储藏着无尽的经验,这些经验有善的、不善的种子,有有漏、无漏的种子。平常的人不断给阿赖耶识播不善的种子,不断给生命中不善的种子浇水,每天在给贪心、嗔心、痴心、我慢心、嫉妒心这些烦恼的心浇水,使得这些烦恼越来越大,使得有漏的种子在生命中力量越来越大,我们的人格就会不断堕落。世界上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些侧重,有的人特别容易起贪心,有的人特别容易起嗔心,有的人特别感性,有的人特别理性,有的人特别淡泊。
学佛的过程就是要转染成净,唯识宗称转依,这也是佛法与哲学不同的地方。哲学虽然讲本体,但对本体的阐述,只是反反复复地感觉背后应该有这个东西,而佛法所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则是佛陀在菩提树下实际证悟的,并且每个人通过修行都可以证悟得到。每个人只要开发出了这种根本智慧、无漏智慧,都有能力证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它具有实证性,是可操作的,不是属于意识范畴的,用我们的意识是永远认识不到的。禅宗讲“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你本来面目”,当一念产生时,就落入了意识范畴。我们要认识的真理是超越意识的境界,是要通过我们无漏、无限的智慧去证得的,我们只有开发出这种无限的智慧,才有能力实证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开发的过程是有缘起的,即是唯识宗所说的转依,是要转变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要扬弃阿赖耶识里不好的东西,要不断吸收、开发生命里善的力量,生命才能得到改善。由于阿赖耶识是缘起的,才可以转依,如果像其它宗教认为的灵魂是固定不变的,那么修行也就没有用,自身的素质就得不到提高。
学佛修行是对生命的一种改变,生命是可以改变的。我们的心灵有多种频道,每个人的心有多种心所,如贪、嗔、痴、爱、恨、慈悲、智慧、精进等,每个心所都有两种方面相对的力量,如相对精进就有懈怠,相对惭愧就有无惭无愧。我们平常都面临这样的矛盾,佛法讲不能贪,感情上又想要。很多学佛的人讲,学的东西总是用不上去,有的人学佛几十年,生活习惯依然故我,原因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生命中各种烦恼、心理活动是无始以来养成的,它在我们生命里早就成了主人,力量是非常大的,而我们学佛所得来的知见、知识,在我们的生命中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我们更应该调动善的种子力量,去抵挡生命中的贪、嗔、痴。
我们心灵里面有多种不同的频道,总的讲是善、恶两种。当我们进入贪心的状态,只想得到,其它一切都会想不起来;当我们进入无惭无愧的状态,什么样的坏事都能干得出来;与学佛的人碰到一起时,我们的惭愧心会生起,会对所做的不善事情后悔不已。平常的人对自己种种心态是不能了解的,当某种心态出现时,这种心态就会马上掌握、支配着整个身心的活动,马上成为生命的主宰。而学佛的人,应该认识到心的特点,在这些频道里,哪些心理是该有的,哪些心理会伤害我们,而且要认识到,每种心理活动都是长期养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学佛修行中,要培养好的念头,要培养心的道德力量,如果不培养,根本就没办法抵挡那些烦恼力量,我们应尽量避免给那些贪、嗔、痴等种子浇水,而多给戒、定、慧浇水,我们不断持戒,这种持戒的力量就会壮大。也就是说,我们培养哪种心的力量,哪种心理力量有一天就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主人,因此,我们每一种心的力量都是由自己培养出来的。
我们的人性不是先天就固定的,儒家讲人性先天有善、有恶,事实上人性先天并不存在善与恶。如果人性先天是善的,这个世界恶的现象产生就失去了心理的依据,罪恶的现象就产生不出来;如果人性先天是恶的,那么这个世界道德现象的产生就失去了基础。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是有相应的心理活动做为基础的。佛法认为人性是无记的,在我们心的里面,既有善的力量,也有不善的力量,不断培养善心的力量,久而久之,这个人就会成为善性人,成为一个好人;不断培养贪、嗔、痴的力量,这个人将成为一个恶性人。恶人并不是没有善的种子,只不过善的种子在心里的力量非常渺小,只有在非常特殊的状态下才会起作用。当这种不善的种子、恶的力量在心里特别大时,干坏事就成为一件自然的事情,干好事却很困难。善人是善的力量特别大,恶的力量特别小;恶人是恶的力量特别大,善的力量特别小,所以好人有时也有可能干坏事,坏人也有可能干好事。一般讲这种机率较小,好人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偶尔干坏事,很快就会生起惭愧心;坏人也只有在无意识中干一件好事。通过修行,我们有一天把不善的、烦恼的种子彻底消除了,生命中不再有不善的种子,自然就不会干坏事。对于一个生命里基本没有善的种子的罪大恶极的人,佛教称“一阐提”的人,是断了善根的,让他干善事是非常困难的。某种心理频繁活动,长时间的积累就形成某种人性,我们要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每天就应该往那方面发展。平常总是保持一种无念、淡泊的心态,到时就会成为一种薄尘人,这种人就会特别超然、有智慧。
三、心灵的环保
修学佛法就是从认识自己的心到保护自己的心这样一个过程。昨天晚上座谈,有人问到《金刚经》中的“善护念”,按照南怀瑾先生的解释,就是要好好保护自己的念头,从这层意义上讲,善护念就是心灵环保的定义,就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心。整个《金刚经》就是心灵环保的著作,扩展开讲,整个三藏十二部典藉都是心灵环保的最佳经典著作,整个佛教都是心灵环保。佛法修行是建立在心的基础之上,所谓迷与悟,指的就是心的状态,修行就是心的提升与净化。
心灵环保,首先要自觉到我们的心需要环保,要有自觉发起内心环保的意识。自然环境无穷无尽地开发污染下去,实在没有办法生存;同样,我们的内心每天被色、声、香、味、触、法,被贪、嗔、痴扰乱得不得安宁,实在是忍无可忍,实在没有办法过下去。于是,我们需要发起出离心、菩提心。我们的内心已经被贪、嗔、痴污染得受不了,希望从中摆脱出来,就是一种出离心,出离心所成就的结果就是解脱,使我们的心从烦恼的状态里解脱出来。
佛教讲解脱是相对执著而言的,执著有我执、法执。我执、法执把我们的心给束缚、禁锢住了,有了我执与法执,使我们的心不能看清世界的真相,使我们的心变得非常狭隘。如果我们的心像佛法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像《楞严经》讲的整个宇宙在我们心里如几片云彩,那我们的心会是多么的大!事实上我们每天考虑的可能只是自己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公司,我们的整个世界可能就变成一个人、一个公司,或者是几块钱、一份感情等。我执使我们的心变得狭隘,使我们的世界也变得狭隘,很多人没有办法超越这种我执的范畴。从一个人到一个家庭,或者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我执的不同形式,民族主义造成种族间的冲突,有了狭隘的国家主义,就会造成国家与国家间的冲突。如果我们的心是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我们就可以打破国家、种族的界限,打破自我的界限,这样的心量才是真正的广大。
我执是烦恼障产生的根本,法执是所知障产生的根本。西方哲学也提出,人类一切罪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有私有制,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这句话反映了人性的特点。佛法讲我执是一切贪、嗔、痴的根本,法执使得我们不能看清世界的真相,障碍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当我们看到宇宙人生现象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一种实在感,我们会去分别好坏、美丑、善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们的很有限的感知、经验的基础上的。我们很容易自以为是,认为我看到了,我喜欢,我觉得好就是好,而这些错误的认识,使得我们不能看清世界的真相。因此,我们心灵环保就是要发起出离心,要从我执、法执所带来的种种烦恼中解脱出来。这样,我们才会拥有一个清净的心灵,我们的心灵才具备正确的认识,才会拥有真正的自由。解脱之后,就会自由;不解脱,就没办法自由。佛法的解脱包括心解脱和慧解脱,心解脱是让我们从种种烦恼障碍中解脱出来,慧解脱是让我们的认识从错误的知见里摆脱出来。
种种烦恼和错误的知见都是导致我们痛苦的根本原因,发…
《九届:心灵的环保(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