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九届:心灵的环保(济群法师)

  【九届】心灵的环保

  济群法师

  

  (2001年7月21日)

  

  在现代社会,环保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今天的社会是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是一个强调经济发展的社会,我们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充满着污染,比如空气的污染,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感觉就特别明显,几乎不容易吸收到新鲜的空气;再比如水的污染,工业废水的排放,使今天的人不太容易喝到干净的水;还有噪音污染,整个城市充满着喧闹的噪声,使我们的耳根不得清净。同时,这些污染已造成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水灾、干旱、天气偏冷偏热等等,大自然似乎失去了协调。这都与我们今天过分强调经济利益——即经济利益至上这样一种观念而相关联的。

  

  环境污染是我们能够看得到的。还有我们看不到的,就是我们内心的污染,即心灵深处的污染。今天的人,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人,贪、嗔、痴都要重,所造的杀、盗、淫、妄业也更重。科技、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物质生活上的改善,带来了许多方面的便利,但人们在充分享受现代化的同时,所面临的烦恼与痛苦,恐怕比任何时代的人都要多。原因是现代人的思想太复杂,贪、嗔、痴太重,烦恼也就特别重。也就是讲,今天社会在追求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在不断改善物质环境的同时,却不断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也造成我们内心的污染。今天的社会都在提倡环保,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上的环保;我们作为学佛的人,应该意识到,我们不仅要保护好生存的环境,更要保护好每个人的这颗心,我们要做好心灵的环保。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心灵的环保。

  

  一、“心”的概念与分类

  

  佛教里讲的“心”,包括心、意、识、心王、心所这几个概念。佛教对心的定义是聚集的意思,能积累很多东西。我们的内心里存储着无始以来的经验,在我们有情生死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一切都是由我们的心来保存的。“意”是思量、思维的意思。思维有时需要借助外界的环境,有时则不需要,因为在我们的心里面有许许多多值得思维的素材,也即我们无始以来生命的经验,当我们闭上眼睛时,也是可以思维的。“识”的定义是了别的意思,六识面对六尘的境界时,我们能产生一种分别、判断的功能,就是识的作用。佛教对心的主体赋于心、意、识三个不同的概念。

  

  唯识宗把心分为八个识,我们最明显感觉到的是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五识的能力是很有限的,五识认识境界的能力只是一种现量。现量相当于哲学的直觉,它是不借助于思维,它缘的境界必须是当前的,如眼前看到茶杯的当下,耳朵听到声音的当下等等。如果境界没有出现在眼前的时候,眼识是不能产生作用的。当眼睛认识茶杯觉得是茶杯的时候,已经不是眼识的作用,而已进入意识的作用,并且觉得茶杯好看或者不好看,也是意识的作用。眼识认识境界,从时间上讲,只是认识现在的境界;从空间上讲,只是认识眼前的境界,而且是不带名言的。因此,佛教称眼识是现量,是现量缘境。

  

  从感官来说,眼、耳、鼻、舌、身是五个器官、五个仪器,我们认识外界世界要借用这些仪器。科学家探测世界需要用仪器,如果没有仪器,科学家再高明也是没有办法的;同样,我们认识世界,需要借助眼睛、耳朵等。如果我们眼睛没有眼识,颜色的世界对我们就不存在;如果没有耳识,声音的世界也不存在。一个人是老花眼,或者是近视眼,某个器官比较差,那么他对世界的认识就要受到影响;相反,一个人如果修神通,得到了天眼通、天耳通等,他的器官功能就会比平常人高出许多倍。我们平常人的眼叫肉眼,只能看到光明,而看不到黑暗;只能看到近处,而看不到远处。我们一般人看世界,需要通过五根、五识,而五识认识的世界是一个非常有限的世界,因此,我们不要过分信赖我们的五根,觉得我看到了的就有,没看到的就没有,这种认识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关于第六识。我们现在所有能感觉到的思维活动,基本上都属于意识的作用。意识在思维上除了现量外,还有比量、非量。比量是一种推理、判断,我们所有推理、判断都是意识的作用,判断有正确、有错误,正确的判断是比量,错误的判断是非量。除了认识的作用,我们平常行为的产生,如造善业、造恶业,都是在第六意识指示之下完成的,我们整个修行也是第六意识的作用。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已形成对整个世界一套固定的看法,我们修行时,要对整个世界进行重新思考,需要通过闻、思、经教,即听闻佛法后,依赖第六意识对世界进行重新认识分析和观察,通过思维之后,才能达到一种智慧的认识,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修行是要从分别入手的,而不是从无分别入手,很多人学佛刚看了几个禅宗公案,一上来就想无分别。如果无分别,只能永远生活在错误的经验里,是非不辨不可能修行,所以先要分别。当我们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后,修止、修观,才可能进入无分别状态。当我们在修观中感觉困难时,还是要从观里面出来,要做进一步地分别,使我们认识的境界得到确认。有了正确的认识后,才有办法继续修行,这个过程是建立在意识的基础之上的。分别是第六意识的功能,分别有对有错,错误的分别是导致我们贪、嗔、痴的根源。不论是正确的分别,还是错误的分别,都是通过第六意识的作用。

  

  第七是末那识。前五识和第六意识都属意识的范畴,是指我们能够意识到的心里活动。第七识和第八识,属于潜意识的范畴,是我们感觉不到的心理活动。虽然我们感觉不到它们的作用,但它们却直接影响着我们意识的活动。第七识叫末那识,特点是时时刻刻都在想着自我。一般人在每天的生活中,想得最多的是自我,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以自我为中心,原因是受着第七末那识的影响。第七末那识具有强烈的作用,我们在做事时,都不会忘记自我,不会忘记著相,甚至带着一种功利的色彩。

  

  第八识叫阿赖耶识,又叫藏识,它是我们生命的大宝藏,储存着我们无始以来生命的经验,是我们一切心、身活动的根源。唯识宗认为第八识所储藏生命的经验就是“种子”,我们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都会在我们自已的生命里播下一颗种子;我们每起一次贪心、嗔心乃至慈悲心,都会种下一颗不同的种子。由于有阿赖耶识在保存着我们生命的经验,将会使我们无始以来所做过的每一件事情,都会功不唐捐。

  

  阿赖耶识是潜意识的,是一个储藏识,是我们一切精神活动的源泉,也是我们生命的主宰。无始劫来我们在六道轮回中轮转生死,生存不定,一会儿在天上,一会儿在人间,一会儿在地狱,这个色身在不断的消亡、产生,但生命的内在有一个连贯的东西,就是阿赖耶识,它是我们轮回的主体。佛教不讲灵魂,讲阿赖耶识,灵魂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而阿赖耶识是刹那生灭,相似相续,并且随着生命的活动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在阿赖耶识里播下一些善的种子,生命里善的力量就会增加;在阿赖耶识里播下一颗恶的种子,阿赖耶识恶的力量就会增加。阿赖耶识是可变化性的,但也有相对的稳定性,佛教把阿赖耶识比喻像流水一样,相似相续,不常不断,既不恒常不变,也不会断灭。

  

  现代唯物论者认为,精神是物质的产物,人死如灯灭;基督教等其它宗教认为,灵魂是永远固定不变的,不论是在天堂,还是在地狱,生命体的自身都相同。佛教认为,生命有不同的层次,十法界代表生命的十个层次,佛的生命层次最高,凡夫众生象地狱恶鬼、畜生等的生命层次非常低。并且人也还不一样,人的生命素质高低差别很大,我们生命层次的高低取决于对它的塑造,取决于我们的行为、观念。所以,阿赖耶识作为生命的一个主体,它不同于灵魂,但从某种意义讲,它又起着灵魂的作用。有了阿赖耶识,我们对轮回问题的解释就会比较容易,如果没有阿赖耶识这个概念,像《中观》所讲:“无我、无作、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这种道理就比较难以理解。

  

  除了心王的主体作用,还有各种心所来配合心识的心理作用。普通的心理,如心理学讲的注意、感觉、表象、意志等,佛教称为五种遍行心所,只要有精神心理活动产生的时候,五种心理活动都会随着生起。此外,还有五种心理活动,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唯识宗称别境心所。佛教认为,心所可以配合我们的修行,修行的根本是止恶扬善。佛教讲有烦恼的心理和善的心理,有道德的心理和罪恶的心理。罪恶的心理有贪、嗔、痴、无惭无愧等多种,所有犯罪现象都离不开这些心理;道德的心理有无贪、无嗔、慈悲、信念等多种。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心理与之相应,我们在干坏事时,就会与贪、嗔、痴相应;当我们与好的心理相应时,我们就会做好事、做道德的事情。

  

  因此,我们要进行心灵的环保,就必须了解种种心理状态。外界的环境、包括色、声、香、味、触、法等,仅仅是染污我们心灵的增上缘,而不是直接的原因。金钱与地位并不一定使人的心理变成污浊,有的人面对女色也不起贪心,如果不起贪心,名利美女就不能染污他。如果有人面对诽谤就火冒三丈,心理就会被逆境染污;如果有的人学有所成而自以为是,就会起慢心,内心也就被污染。因此,真正能染污我们内心的不是外界的东西,而是我们内心的贪、嗔、痴、慢、疑这些烦恼。我们做心灵环保,要防范保护的不是外部环境,而是内在的贪、嗔、痴。一般没有学佛的人,常把贪、嗔、痴当成生命的主人,贪的时候就一定要得到,讨厌的时候就一定要进行报复。实际上,这些贪、嗔、痴,并不是我们生命中真正的主人,而是我们内心里负面的力量,也是我们修行过程中要清理的对象,真正学佛的人要随时防范它的…

《九届:心灵的环保(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