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九屆:心靈的環保(濟群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産生。這是我們首先要認識基本的心理狀態。

  

  二、心具備的特征

  

  心是一種緣起性的,佛教不同于唯物者的斷滅論,也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常見論。常見論認爲心是固定不變的,斷見論認爲心是物質的産物,隨著肉體的消失,心也就結束了。佛法認爲心是緣起的,每一種心理活動的産生都要有各種因緣,如眼睛看世界,需要有光線、距離、感官等,需要有思維意識作基礎。眼睛需要九個條件才能看世界,耳朵要有八個條件,鼻、舌、身要有七個條件,意識要有五個條件,第七、第八識要有四個條件。任何心理的産生都是需要條件的,貪心的産生是由于看見了喜歡的東西,但並不是每個人看見喜歡的東西都會起貪心,關鍵還取決于每個人內心的種子有無貪的習慣,有了貪的心理,加上看見喜歡的東西,才會産生貪心。嗔恨心的産生也是一樣,看見不喜歡的東西,加上有嗔恨心的種子,就會起嗔恨心;而有些人由于很有修養,面對得失、榮辱都不在意,就不會起嗔恨心。所以每種心理的産生,都要有外在的緣和內在的因。唯物論者可能只看見外在的因,以爲接觸某種環境才産生某種心理活動,實際上,心理活動的産生是由于本身具有這方面的種子。諸佛菩薩就沒有貪、嗔、癡之心,看見什麼東西都不會貪、嗔、癡,在任何順境、逆境中都不會受傷害。

  

  心是緣起性的,緣起的特點是無自性,所謂自性就是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實體或性質。心是緣起的,就不是固定不變的,所以我們的心是可以改造的。阿賴耶識代表我們生命種子的大寶藏,在阿賴耶識裏儲藏著無窮無盡的種子,儲藏著無盡的經驗,這些經驗有善的、不善的種子,有有漏、無漏的種子。平常的人不斷給阿賴耶識播不善的種子,不斷給生命中不善的種子澆水,每天在給貪心、嗔心、癡心、我慢心、嫉妒心這些煩惱的心澆水,使得這些煩惱越來越大,使得有漏的種子在生命中力量越來越大,我們的人格就會不斷墮落。世界上每個人的性格都有些側重,有的人特別容易起貪心,有的人特別容易起嗔心,有的人特別感性,有的人特別理性,有的人特別淡泊。

  

  學佛的過程就是要轉染成淨,唯識宗稱轉依,這也是佛法與哲學不同的地方。哲學雖然講本體,但對本體的闡述,只是反反複複地感覺背後應該有這個東西,而佛法所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則是佛陀在菩提樹下實際證悟的,並且每個人通過修行都可以證悟得到。每個人只要開發出了這種根本智慧、無漏智慧,都有能力證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它具有實證性,是可操作的,不是屬于意識範疇的,用我們的意識是永遠認識不到的。禅宗講“不思善,不思惡,哪個是你本來面目”,當一念産生時,就落入了意識範疇。我們要認識的真理是超越意識的境界,是要通過我們無漏、無限的智慧去證得的,我們只有開發出這種無限的智慧,才有能力實證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開發的過程是有緣起的,即是唯識宗所說的轉依,是要轉變阿賴耶識裏面的種子,要揚棄阿賴耶識裏不好的東西,要不斷吸收、開發生命裏善的力量,生命才能得到改善。由于阿賴耶識是緣起的,才可以轉依,如果像其它宗教認爲的靈魂是固定不變的,那麼修行也就沒有用,自身的素質就得不到提高。

  

  學佛修行是對生命的一種改變,生命是可以改變的。我們的心靈有多種頻道,每個人的心有多種心所,如貪、嗔、癡、愛、恨、慈悲、智慧、精進等,每個心所都有兩種方面相對的力量,如相對精進就有懈怠,相對慚愧就有無慚無愧。我們平常都面臨這樣的矛盾,佛法講不能貪,感情上又想要。很多學佛的人講,學的東西總是用不上去,有的人學佛幾十年,生活習慣依然故我,原因是“冰凍叁尺,非一日之寒”。我們生命中各種煩惱、心理活動是無始以來養成的,它在我們生命裏早就成了主人,力量是非常大的,而我們學佛所得來的知見、知識,在我們的生命中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我們更應該調動善的種子力量,去抵擋生命中的貪、嗔、癡。

  

  我們心靈裏面有多種不同的頻道,總的講是善、惡兩種。當我們進入貪心的狀態,只想得到,其它一切都會想不起來;當我們進入無慚無愧的狀態,什麼樣的壞事都能幹得出來;與學佛的人碰到一起時,我們的慚愧心會生起,會對所做的不善事情後悔不已。平常的人對自己種種心態是不能了解的,當某種心態出現時,這種心態就會馬上掌握、支配著整個身心的活動,馬上成爲生命的主宰。而學佛的人,應該認識到心的特點,在這些頻道裏,哪些心理是該有的,哪些心理會傷害我們,而且要認識到,每種心理活動都是長期養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學佛修行中,要培養好的念頭,要培養心的道德力量,如果不培養,根本就沒辦法抵擋那些煩惱力量,我們應盡量避免給那些貪、嗔、癡等種子澆水,而多給戒、定、慧澆水,我們不斷持戒,這種持戒的力量就會壯大。也就是說,我們培養哪種心的力量,哪種心理力量有一天就會成爲我們生命中的主人,因此,我們每一種心的力量都是由自己培養出來的。

  

  我們的人性不是先天就固定的,儒家講人性先天有善、有惡,事實上人性先天並不存在善與惡。如果人性先天是善的,這個世界惡的現象産生就失去了心理的依據,罪惡的現象就産生不出來;如果人性先天是惡的,那麼這個世界道德現象的産生就失去了基礎。人類的任何行爲都是有相應的心理活動做爲基礎的。佛法認爲人性是無記的,在我們心的裏面,既有善的力量,也有不善的力量,不斷培養善心的力量,久而久之,這個人就會成爲善性人,成爲一個好人;不斷培養貪、嗔、癡的力量,這個人將成爲一個惡性人。惡人並不是沒有善的種子,只不過善的種子在心裏的力量非常渺小,只有在非常特殊的狀態下才會起作用。當這種不善的種子、惡的力量在心裏特別大時,幹壞事就成爲一件自然的事情,幹好事卻很困難。善人是善的力量特別大,惡的力量特別小;惡人是惡的力量特別大,善的力量特別小,所以好人有時也有可能幹壞事,壞人也有可能幹好事。一般講這種機率較小,好人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偶爾幹壞事,很快就會生起慚愧心;壞人也只有在無意識中幹一件好事。通過修行,我們有一天把不善的、煩惱的種子徹底消除了,生命中不再有不善的種子,自然就不會幹壞事。對于一個生命裏基本沒有善的種子的罪大惡極的人,佛教稱“一闡提”的人,是斷了善根的,讓他幹善事是非常困難的。某種心理頻繁活動,長時間的積累就形成某種人性,我們要把自己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每天就應該往那方面發展。平常總是保持一種無念、淡泊的心態,到時就會成爲一種薄塵人,這種人就會特別超然、有智慧。

  

  叁、心靈的環保

  

  修學佛法就是從認識自己的心到保護自己的心這樣一個過程。昨天晚上座談,有人問到《金剛經》中的“善護念”,按照南懷瑾先生的解釋,就是要好好保護自己的念頭,從這層意義上講,善護念就是心靈環保的定義,就是如何保護自己的心。整個《金剛經》就是心靈環保的著作,擴展開講,整個叁藏十二部典藉都是心靈環保的最佳經典著作,整個佛教都是心靈環保。佛法修行是建立在心的基礎之上,所謂迷與悟,指的就是心的狀態,修行就是心的提升與淨化。

  

  心靈環保,首先要自覺到我們的心需要環保,要有自覺發起內心環保的意識。自然環境無窮無盡地開發汙染下去,實在沒有辦法生存;同樣,我們的內心每天被色、聲、香、味、觸、法,被貪、嗔、癡擾亂得不得安甯,實在是忍無可忍,實在沒有辦法過下去。于是,我們需要發起出離心、菩提心。我們的內心已經被貪、嗔、癡汙染得受不了,希望從中擺脫出來,就是一種出離心,出離心所成就的結果就是解脫,使我們的心從煩惱的狀態裏解脫出來。

  

  佛教講解脫是相對執著而言的,執著有我執、法執。我執、法執把我們的心給束縛、禁锢住了,有了我執與法執,使我們的心不能看清世界的真相,使我們的心變得非常狹隘。如果我們的心像佛法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像《楞嚴經》講的整個宇宙在我們心裏如幾片雲彩,那我們的心會是多麼的大!事實上我們每天考慮的可能只是自己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公司,我們的整個世界可能就變成一個人、一個公司,或者是幾塊錢、一份感情等。我執使我們的心變得狹隘,使我們的世界也變得狹隘,很多人沒有辦法超越這種我執的範疇。從一個人到一個家庭,或者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是我執的不同形式,民族主義造成種族間的沖突,有了狹隘的國家主義,就會造成國家與國家間的沖突。如果我們的心是爲了一切衆生的利益,我們就可以打破國家、種族的界限,打破自我的界限,這樣的心量才是真正的廣大。

  

  我執是煩惱障産生的根本,法執是所知障産生的根本。西方哲學也提出,人類一切罪惡現象的産生是由于有私有製,私有製是一切罪惡的根源,這句話反映了人性的特點。佛法講我執是一切貪、嗔、癡的根本,法執使得我們不能看清世界的真相,障礙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當我們看到宇宙人生現象的時候,很容易産生一種實在感,我們會去分別好壞、美醜、善惡,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們的很有限的感知、經驗的基礎上的。我們很容易自以爲是,認爲我看到了,我喜歡,我覺得好就是好,而這些錯誤的認識,使得我們不能看清世界的真相。因此,我們心靈環保就是要發起出離心,要從我執、法執所帶來的種種煩惱中解脫出來。這樣,我們才會擁有一個清淨的心靈,我們的心靈才具備正確的認識,才會擁有真正的自由。解脫之後,就會自由;不解脫,就沒辦法自由。佛法的解脫包括心解脫和慧解脫,心解脫是讓我們從種種煩惱障礙中解脫出來,慧解脫是讓我們的認識從錯誤的知見裏擺脫出來。

  

  種種煩惱和錯誤的知見都是導致我們痛苦的根本原因,發…

《九屆:心靈的環保(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