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九屆:心靈的環保(濟群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起出離心主要是自求個人的解脫,進一步還應該發起菩提心。從環保意義上講,發菩提心要求更高。菩提是覺悟、是智慧,不僅要從錯誤的知見裏擺脫出來,還要開發內心種種功德寶藏,以此來莊嚴我們的內心。佛陀所成就的無上菩提,不僅是具備解脫的內涵,同時還具備無量功德的內涵。聲聞乘與佛陀的成就有顯然的不同。《解深密經》中有個比喻:有兩個人進了監獄,入獄前,一個是窮光蛋,一個是億萬富翁;出獄後,窮光蛋還是窮光蛋,富翁還是富翁。發起出離心與菩提心都是心靈環保的自發意識,但要求則不一樣,發菩提心者不僅自己解脫,不僅希望自己的心靈得到環保,同時也希望一切衆生的心靈也得到環保。

  

  還有一種力量是慚愧心,慚愧心是人的一個重要心靈狀態,相當于儒家講的天地良心。有良心,有羞恥心的人,是不會幹壞事的,而沒有良心的人,幹了壞事還會覺得很高興。羞恥心是人類作爲道德向上的基本力量,也是心靈環保的一種自覺的能力,有了慚愧心,自身便具備了發起心靈環保的一個重要基礎,是止惡行善的基礎。

  

  出離心、菩提心與慚愧心是從自己方面而言的,做好心靈環保光靠自己還是不行的。另外一方面是法增上,找到正確的方法非常重要。我們都希望有一個健康的心靈,擁有清淨、良好的心態,盡管我們很努力,但還是很糟糕,我們時常覺得心裏不安,需要找個地方安住,需要借助環境的寄托。社會上的人通過看電視、打麻將、唱卡拉OK、發泄脾氣等等,但結果還是不安,越是寄托,越是不安。因此,不學習佛法就沒有能力做好自我心靈環保的工作,要做好心靈環保,就要學習佛法。

  

  學習佛法,第一要有正見。對我們的心,我們需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我們要知道心的原理、規律、狀態,要知道哪些心理活動在我們生命中是屬于健康的力量,會給我們帶來幸福與快樂;哪些心理活動是搗亂分子,會給我們帶來傷害與痛苦。我們不知道的話,就會像禅宗裏講的“認賊爲子”。實際上我們多數人是不斷在寵著煩惱的心理,去順著它、培養它,使它們在我們心裏的勢力越來越大,而我們還以爲它是最親近可靠的。我們許多人的生活一直沒有離開過貪、嗔、癡,就像《地藏經》所講:“南閻浮提衆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我們普通人的習慣心理是見好就貪,見壞就嗔,我們貪一次,就等于給貪的種子澆一次水,而讓其進一步成長。所以做心靈環保,首先要認識心靈的不同力量,心識變化的原理,否則就沒法做環保。

  

  第二要受戒、持戒。不只是形式上受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喝酒(包括不抽煙),關鍵要在內心裏種下解脫成佛的種子。受聲聞戒,是種下解脫的種子;受菩薩戒,是種下成佛的種子。漢傳佛教同樣是有傳承的,從佛陀最初羯磨傳戒之後,曆代祖師大德,一代一代把這種戒體,解脫的種子和成佛的種子給傳了下來,是沒有間斷的。我們受戒的種子是佛陀傳給我們的,我們種下解脫的種子後,就在我們心靈的環保裏注入了非常重要的力量,有了這個戒體,就可以保護我們的心靈。

  

  我們的心靈需要通過戒相來保護。戒相包括止惡和行善兩方面。止惡的特點就是製止,如不殺生、不偷盜、不兩舌、不惡口等,而我們在殺生、惡口等的時候,意味著在滋長我們內心惡的種子,在養成不良的習慣。止惡、持戒不只是製止外在的行爲,更重要是止息我們內心不善的種子。我們無始以來,貪、嗔、癡的心理活動已形成極大的慣性,在我們生活中,殺、盜、淫、妄也形成了極大慣性。習慣造成了我們現有的人性,我們長時間的不良習慣養成了我們現在不健康的人性;相反,諸佛、菩薩以如法的行爲、健康的習慣養成了良好的人格與心態。修行就是良好習慣的養成過程,而不是去追求很神秘、很複雜的東西,正如生活禅和人間佛教所提倡的,修行就在語默動靜、行住坐臥的生活當中。貪、嗔、癡種子如果長時間得不到水分澆灌,它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小,就會萎縮,戒律是幫助我們止惡,即禁止生命中不善的力量與種子的産生。

  

  持戒的另一面是行善。消極的止惡只是一個層面,像菩薩戒更強調的是積極的止惡。行善也包括積極的行善和消極的行善,比如不殺生是消極行善。在菩薩戒裏,不僅要求止惡,同時還要行善,不行善也是犯戒;在聲聞乘裏,不止惡是犯戒,不行善則不是犯戒。菩薩戒是非常適合人情的戒律,如人家請吃飯布施,你不去是犯戒;人家生病無人照顧,你知道了不關心也是犯戒;人家有痛苦向你申訴,你沒有耐心去聽也是犯戒。行善不只是外在行爲上的行善,更重要的是開發生命中善的種子。我們生命中有許多善的力量,長期以來被貪、嗔、癡煩惱所淹沒,通過持戒的行爲,可以讓內心的種子得以生長。

  

  我們平常講因果報應是非常表面的層面,幹好事,將來有好報,當然是不會有錯的。但當我們了解了人的心性之後,就會知道外在的報應並不重要,外在的報應是很渺小、短暫的。我們每幹一件好事,是在我們的內心培養一種善的力量,這種力量將給我們帶來無窮無盡的利益,它不是短暫的。反之,每幹一件壞事,將會增加惡的力量,造成長久的損害。貪心重的人生活得很痛苦,必須有豐富的物質條件才過得開心,當失去財産時會有極大的痛苦;而一個心地很淡泊、超然的人會過得自在得多,環境、物質的變化就不會構成傷害。因此,持戒、止惡、行善,關鍵在于我們心性的改變,直接的報應是我們心性的改變,而不是外在的行爲。外在是次要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肯定會有,但那是副産品。我們一個人可以逃避環境,卻永遠無法逃避內心的感受,因此,心靈的環保比生態的環保遠遠重要得多。

  

  第叁要防護根門。根是指六根,六根是我們接觸六塵的器官。世界除了六塵沒有別的東西,世界多大並不重要,我們每個人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裏面,活在自己所能感受的世界裏。六根是造成我們內心染汙的六個重要關口,關口把不好,內心一天到晚都要受到染汙。眼睛看到好的顔色,耳朵聽到悅耳的聲音,只要高興貪著,內心就被染汙,清淨、平常的心就沒有了;舌頭吃飯,好吃就喜歡多吃,不好吃就討厭不想吃,內心也就被染汙。因此,在修行中要保持六根清淨,使六根不被六塵汙染,走廊上貼著的一幅偈子,非常好:“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爲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我們的六根在接觸六塵的環境中,一天到晚都處在貪、嗔、癡等狀態,根本無法清淨入道。我們一般人平常的念頭離不開考試成績、賺錢、戀愛、妻兒、名利、牢騷等等,而這些正是産生煩惱的根源,要解脫煩惱,就不能把這些作爲正念。

  

  在念頭之外,還有智慧的透視,對世間名利財色、飲食男女等進行智慧的透視。透視要從聞、思和經教樹立正見中來,正見是正念的基礎,如果對人生沒有智慧的認識,沒有正見,就不可能有正念。八正道第一就是正見,有了正見之後,才有可能産生正念。正見有無常見、無我見、空見。在家居士修行有六念法門,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每天要想佛陀偉大的人格、功德;思維解脫道的殊勝,思維法所揭示的宇宙人生真相;要思維賢聖僧們高尚的情操,真是高山仰止;要重視戒律,看每做一件事符不符合戒律;想心存慈悲,要去慈悲衆生,充滿著愛心幫助世間上的人。出家人還有四念處修法,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對對治煩惱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學習佛法的目的就要樹立相對的正念,念佛的人每天念佛就是正念,要觀察自己有多長時間把心安住在念佛上,有多長時間安住在貪、嗔、癡上。

  

  修行的真功夫就是要讓正念的時間在思維裏越來越長。當我們的六根面對六塵境界時,我們要像足球場上的守門員,盯著球不讓踢進球門,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像禅宗講的如貓捕鼠。觀心法門,就是觀照心念的起落,面對各種環境時産生的是什麼樣的念頭。平常人面對六塵境界時不知不覺會著相,看到了一個茶杯,覺得茶杯好看,應該得到它,歸我所有,當我們有了這一系列的思維後,我們的貪、嗔、癡統統都出來了,說明我們觀心是不及格的。如果是及格的,看到了就看到了,知道是茶杯,知道茶杯是好是壞就行。正念不是沒有分別,看到什麼都一樣,而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但我的心就是不動。不起貪癡之心、不起榮辱得失之心,這個時候就是平常心;而如果起了貪、嗔、得失之心,就進入了情緒的狀態。

  

  防護根門就是保持一種正念在看著我們的心,面對環境時,不讓煩惱落入其心。一般人見到好看的,貪的心就慣性地起來,像老鼠發現有好吃的就要往外跑,這時就應像貓一樣盯著別讓老鼠跑出來,沒有跑出來就意味著成功。煩惱一産生活動,內心馬上就被汙染,所以貪、嗔、癡一出來,我們就要把戒律擡出來,不要讓它進一步泛濫。貪、嗔、癡之後,可能隨之的是殺、盜、淫、妄等行爲,而這種行爲又助長貪、嗔、癡,使得這些惡的力量會越來越大,內心會受到更爲嚴重的汙染。如果我們能用一種正念守護著,我們的內心就不會被汙染,或者會減少汙染的程度,這樣我們在接觸許多環境時,內心可以保有一分清楚,保有一份安詳,所以,防護根門對我們心靈環保非常重要。最近,我在研究《瑜伽師地論》,看到論中講,我們從世間道進入出世間道,必須首先修資糧,要從戒律、防護根門到禮儀、吃飯、走路、睡覺,要正知正行,這些要求雖然很基礎,但的確是我們修行的基礎,心本身保護得好,修禅就容易入定,不需要費很大力氣。

  

  第四要觀想,觀想是對境界的改變。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煩惱,有的人已形成貪性人、癡性人或者嗔性人,我們每個人在修行中都有特別難以對治的煩惱,這是由于我們在無始以來長…

《九屆:心靈的環保(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