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和家人、同事、同学相处的,如果跟这些人关系搞不好,日子不会好过,心情不会好受。现在真正美满幸福的家庭不太多,凑合的家庭很多,说明家庭小环境没有营造好。佛教有很多方法教育我们如何去和谐人际关系,像四摄、六度、四梵行,都是教人改善人际关系,教大家相互帮助,创造一个良好的小环境。
四梵行包括慈、悲、喜、舍,对一个嗔恨心很强的人要修慈悲观;对一个嫉妒心很强的人要修喜舍观,对待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对治方法。修行不是嘴上讲的,很多是当下就可以做的。南传佛教中修慈悲观是非常流行的,第一步以自己为对象,闭着眼睛想自己,愿我快乐、微笑、健康、长寿、成功、漂亮等等,当你观想到高兴时,你就是快乐的源泉,当你训练出的观想力足够强大时,真的就会感染到别人。第二步以自己最亲近的人作为观想的对象,希望他们健康、长寿、开心、成功等,观想次数多时,即使想和那些亲人去顶嘴、吵架都不可能,因为这种心情已经不在。如果你有了一定的功夫,当你想到让你的父母开心时,你父母真的就会高兴起来,也许这就是你的加持力量。第三步是以普通的众生作为观想的对象,包括小猫小狗。最后以那些你讨厌的人作为观想的对象,都是可以做得到的。这样你就会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控制协调好周围的局面,干起事情自然会得心应手,这就为事业的成功达好了基础。这只是一种方法,佛法博大精深,还有很多方法,“四摄六度”中的每一条都有它的道理,每一个都是秘诀。大家以后做生意,如果去读《孙子兵法》,还不如去研究佛经里的智慧。因此,要想事业成功,特别要营造一个好的小环境,通过转化自己的心,慢慢地去感染、感化别人,把有利不利的因素都为己所用,一定就会青云直上。
4、不断改造自己适应环境。有时由于积怨太深等原因,小环境一时营造不好,就要努力地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要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思维,至少不让自己的心情太坏,使自己的思维走形,千万不要把自己逼得太苦,压力到了一定时候就要减压。人在世上要想成就番事业不受苦是不可能的,油是挤榨出来的,松松垮垮的东西不好吃,大作家写文章都是深更半夜里熬出来的。所以人生要有一定的压力,相当于一个皮球,不给压力它就跳不高。尤其是那些漂亮的女孩,别人的恭维话常使她们放松自己,很多事情有别人替她做,自己没有压力,能力得不到锻炼,就可能变成低能的人,要注意不要把提高自己的机会让给别人。必要的压力是不可少的,但也不要把自己压跨了,压到一定程度就要减压,球压得太厉害就会炸的。我们的生命就像一个球,压力适中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个人要学会自我调整,要明白适中地把握分寸、压力,问心无愧就行了,人生只是一个过程。学佛不是好奇,而是吸收有益的养分,把身体、精神、心态维持到最佳状态,把握好了这一点,也就会踏上青云之路。
(三)、学习菩萨的慈悲与智慧
很多人误解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其实佛教里任何一样东西都有它内在的含义,如果你不懂,它就是石头木具;如果你懂了,它就起作用了;它灵不灵,不在那木头上,而在于你的信心和正确的理解。佛教里有很多菩萨,每尊菩萨都是成功踏上青云之路的非常重要的步骤,如果你领会了,马上就会受用的。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很多人把地藏菩萨和神鬼连在一起,其实地藏菩萨最大的是愿力,“众生未尽,誓不成佛。”这就是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每个人要成功就要从此处起步,要立志,要有地藏菩萨的毅力,没有这种毅力就会一事无成。第二步要行动,峨眉山是大行普贤菩萨的道场,普贤菩萨坐在大象的上面,大象表示行动得有力气,要努力去实现自己的计划、理想。第三步要有文殊菩萨的智慧,如果方向错了,就会南辕北辙,方向的掌握要靠人的智慧,行动在智慧的指导之下就会事半功倍。第四步是要有慈悲的美德,这便是向观音菩萨学习,处理好人际关系离不开慈悲。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很容易瞧不起别人,其实对不同的人要理解、同情,对不如自己的人更要去关照、容忍,而不是嘲笑。第五步是要有善巧方便,有时过于慈悲会带来特别难以解决的麻烦,就必须善巧方便,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去解决问题,有了方法才能解决。这就是说做事情首先要有主见和计划;有了计划还要有行动,行动时要用慈悲之心平等地看待所有的人,使所有的人感到你是他们的朋友;有了慈悲,还要有处理问题的善巧的方法。我们每个人到寺里如果能拜出这五种步骤,就会无往而不胜。其实每一位菩萨不止具有一种美德,所有菩萨都具有多种美德,只不过用拟人的手法让一种菩萨代表一种美德。所以我们拜一尊菩萨,发愿学一种美德,然后付诸行动,这时你拜的菩萨就会灵验。很多事情要靠自己,自己与哪些意义、精神相适应,哪些事情就会相应地得以解决。有人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根本问题不是在称名,而是称名时要和阿弥陀佛的愿力精神相一致,然后把自己的愿力融入阿弥陀佛成就的莲池海会里,这样自己就变成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一部分,念佛才有真正的意义。
我今天从佛学研究、佛教发展趋向、全世界佛教发展方向和中国经济发展、整个社会的需求等方面,谈到中国佛教将来一定是一片光明。佛教的社会关怀帮助使人们安居乐业,也是社会伦理道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佛教的核心是教人如何安心,每个人的心安定了社会才会稳定,社会稳定了才能繁荣,这种安抚人心的工作量很大,不是几个人能做得到的,要靠大家共同努力。个人的成长要依赖于大的社会环境、小社会的人际关系及自身美德的建立。佛法认为踏上青云之路有八万四千多条,我们之所以踏不上,是由于我们自己的烦恼在障碍我们。扫除一个烦恼,离青云之路就近了一步,除去烦恼的方法就是踏上青云之路的阶梯。我只是略微地挑选了几个,佛法浩如烟海,你们尽可以自己去拿。希望大家既入宝山,不要空手而归,有机会要多吸收、多武装自己,这样对自己的一生都会有帮助。谢谢大家!
课堂提问
问:请问法师儒家和佛家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如果儒家也不错,法师为什么不入儒家之门呢?
答:将来我想写一本书来回答你的这个问题。儒、释、道三家的基本理念是融合到了一起,但是儒家与佛家还是有不太一样的地方。儒家重的是入世、人伦、现世、人与人之间的纲伦等;佛家对这些都承认,而且跳出这种圈子之外,范围相对比较宽广。佛教好象重视出世,出世其实不是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入世,这与儒家又殊途同归。儒家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在解释很多东西时,绕来绕去讲不清;有时不如佛家来得更痛快,因为佛家把天下所有的事情都看透了,都是因缘所生的,比如佛家讲因果、讲三世,很多东西就容易解释。像坏人得不到恶报这样的问题,儒家是没法解释的。佛家是扩充了儒家一些思想,它的哲学思辩更高深。从这层意义上讲,儒家与佛家有互补的地方,同时也有不同的地方。至于我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不进儒家,因为儒家里没有和尚,儒家不是究竟的教法,它对人生的认识不够透彻,当然我对儒家是很尊重的。
问:我是想来了解佛教文化的,对那些很虔诚拜佛的人,当然我很感动,但并不太接受,请问您如何培养起自己这种虔诚?
答:我帮你。佛教的根本问题不是理论,而是实践,它重点强调的是当下,要解决的是现在的问题,对死后的轮回,佛教并不太强调,死后的轮回是个人自己的体会。凡是去了的人都没有回来,在这儿的人又去不了,所以这是没法沟通的,也是最难的一件事情,轮回的问题只是一个信仰问题。所谓的信仰很有意思,比如我从口袋里取出一个东西,我问大家信不信我手里有个小佛像,回答说有信有不信,说信的请看我手里实际是没有。这说明只有你在不解的时候,信仰才会有它的位置;你真正地了解,如是知,如是见,信仰则没有什么位置了。佛教之所以强调信仰,是由于很多东西是超体验的、超经验的,有的是超时空的,科学只能证明一部分东西,人的这种思维、精神上的东西是没法定量分析的。因此说轮回的问题是个人的体验,很多老太婆亲自碰到鬼,所以她相信,对她来说不存在信不信的问题。要问我信不信,我信,我要说我的体验,没准会吓得你们晚上都睡不好觉。
大家都知道能量守恒,从精神能量到物质能量,都不会凭空消失的。有人曾做过实验,用一台非常精密的仪器,将一个临近死去的人放在上面称了称,发现死后的分量确实比死前轻了不少,这失去的重量可能就是精神的能量。佛教讲任何一样东西都是缘生缘灭的,旧生命的结束就是新生命的开始,生命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的。了解了佛法的这些道理,你就会改变你原有的思维,就会树立起正确的见地和行为。
问:我们如何理解诸佛菩萨的加持力?
答:这有好多种解释,我只讲其中的一种。比如人死了,要请出家人念经回向。佛教不是讲“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吗?这种回向是怎么回事?功德是不是可以作为人情礼品去转让呢?一般出家人去诵经,要求家人都一起来诵,这是由于家里人和死去的人最能感应,死去的人如能来听经文,哪怕只听懂一句,境界就会比以前好许多,他明白一个道理后会一下子豁然开朗的,这就是功德。相反如果诵经的人心不诚,家里的人心也不诚,根本就不能感召死去的人来听经,这样一点功德也没有。功德不是一种转换,而是参与感应。大和尚们摸顶的功德的意义是什么呢?这是由于被摸的人对大和尚很敬仰,他会感到自己已经让大和尚加持了,自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懈怠、调皮,自然就产生了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这便又是一种功德。因此说有无加持力,全在自己的心念。
《十届:踏上青云之路(净因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