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屆:踏上青雲之路(淨因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是和家人、同事、同學相處的,如果跟這些人關系搞不好,日子不會好過,心情不會好受。現在真正美滿幸福的家庭不太多,湊合的家庭很多,說明家庭小環境沒有營造好。佛教有很多方法教育我們如何去和諧人際關系,像四攝、六度、四梵行,都是教人改善人際關系,教大家相互幫助,創造一個良好的小環境。

  四梵行包括慈、悲、喜、舍,對一個嗔恨心很強的人要修慈悲觀;對一個嫉妒心很強的人要修喜舍觀,對待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對治方法。修行不是嘴上講的,很多是當下就可以做的。南傳佛教中修慈悲觀是非常流行的,第一步以自己爲對象,閉著眼睛想自己,願我快樂、微笑、健康、長壽、成功、漂亮等等,當你觀想到高興時,你就是快樂的源泉,當你訓練出的觀想力足夠強大時,真的就會感染到別人。第二步以自己最親近的人作爲觀想的對象,希望他們健康、長壽、開心、成功等,觀想次數多時,即使想和那些親人去頂嘴、吵架都不可能,因爲這種心情已經不在。如果你有了一定的功夫,當你想到讓你的父母開心時,你父母真的就會高興起來,也許這就是你的加持力量。第叁步是以普通的衆生作爲觀想的對象,包括小貓小狗。最後以那些你討厭的人作爲觀想的對象,都是可以做得到的。這樣你就會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能控製協調好周圍的局面,幹起事情自然會得心應手,這就爲事業的成功達好了基礎。這只是一種方法,佛法博大精深,還有很多方法,“四攝六度”中的每一條都有它的道理,每一個都是秘訣。大家以後做生意,如果去讀《孫子兵法》,還不如去研究佛經裏的智慧。因此,要想事業成功,特別要營造一個好的小環境,通過轉化自己的心,慢慢地去感染、感化別人,把有利不利的因素都爲己所用,一定就會青雲直上。

  4、不斷改造自己適應環境。有時由于積怨太深等原因,小環境一時營造不好,就要努力地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要培養自己積極向上的思維,至少不讓自己的心情太壞,使自己的思維走形,千萬不要把自己逼得太苦,壓力到了一定時候就要減壓。人在世上要想成就番事業不受苦是不可能的,油是擠榨出來的,松松垮垮的東西不好吃,大作家寫文章都是深更半夜裏熬出來的。所以人生要有一定的壓力,相當于一個皮球,不給壓力它就跳不高。尤其是那些漂亮的女孩,別人的恭維話常使她們放松自己,很多事情有別人替她做,自己沒有壓力,能力得不到鍛煉,就可能變成低能的人,要注意不要把提高自己的機會讓給別人。必要的壓力是不可少的,但也不要把自己壓跨了,壓到一定程度就要減壓,球壓得太厲害就會炸的。我們的生命就像一個球,壓力適中才能發揮最大的力量,個人要學會自我調整,要明白適中地把握分寸、壓力,問心無愧就行了,人生只是一個過程。學佛不是好奇,而是吸收有益的養分,把身體、精神、心態維持到最佳狀態,把握好了這一點,也就會踏上青雲之路。

  (叁)、學習菩薩的慈悲與智慧

  很多人誤解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其實佛教裏任何一樣東西都有它內在的含義,如果你不懂,它就是石頭木具;如果你懂了,它就起作用了;它靈不靈,不在那木頭上,而在于你的信心和正確的理解。佛教裏有很多菩薩,每尊菩薩都是成功踏上青雲之路的非常重要的步驟,如果你領會了,馬上就會受用的。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道場,很多人把地藏菩薩和神鬼連在一起,其實地藏菩薩最大的是願力,“衆生未盡,誓不成佛。”這就是一種堅忍不拔的毅力,每個人要成功就要從此處起步,要立志,要有地藏菩薩的毅力,沒有這種毅力就會一事無成。第二步要行動,峨眉山是大行普賢菩薩的道場,普賢菩薩坐在大象的上面,大象表示行動得有力氣,要努力去實現自己的計劃、理想。第叁步要有文殊菩薩的智慧,如果方向錯了,就會南轅北轍,方向的掌握要靠人的智慧,行動在智慧的指導之下就會事半功倍。第四步是要有慈悲的美德,這便是向觀音菩薩學習,處理好人際關系離不開慈悲。一個人聰明、有智慧,很容易瞧不起別人,其實對不同的人要理解、同情,對不如自己的人更要去關照、容忍,而不是嘲笑。第五步是要有善巧方便,有時過于慈悲會帶來特別難以解決的麻煩,就必須善巧方便,想各種各樣的辦法去解決問題,有了方法才能解決。這就是說做事情首先要有主見和計劃;有了計劃還要有行動,行動時要用慈悲之心平等地看待所有的人,使所有的人感到你是他們的朋友;有了慈悲,還要有處理問題的善巧的方法。我們每個人到寺裏如果能拜出這五種步驟,就會無往而不勝。其實每一位菩薩不止具有一種美德,所有菩薩都具有多種美德,只不過用擬人的手法讓一種菩薩代表一種美德。所以我們拜一尊菩薩,發願學一種美德,然後付諸行動,這時你拜的菩薩就會靈驗。很多事情要靠自己,自己與哪些意義、精神相適應,哪些事情就會相應地得以解決。有人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根本問題不是在稱名,而是稱名時要和阿彌陀佛的願力精神相一致,然後把自己的願力融入阿彌陀佛成就的蓮池海會裏,這樣自己就變成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一部分,念佛才有真正的意義。

  我今天從佛學研究、佛教發展趨向、全世界佛教發展方向和中國經濟發展、整個社會的需求等方面,談到中國佛教將來一定是一片光明。佛教的社會關懷幫助使人們安居樂業,也是社會倫理道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佛教的核心是教人如何安心,每個人的心安定了社會才會穩定,社會穩定了才能繁榮,這種安撫人心的工作量很大,不是幾個人能做得到的,要靠大家共同努力。個人的成長要依賴于大的社會環境、小社會的人際關系及自身美德的建立。佛法認爲踏上青雲之路有八萬四千多條,我們之所以踏不上,是由于我們自己的煩惱在障礙我們。掃除一個煩惱,離青雲之路就近了一步,除去煩惱的方法就是踏上青雲之路的階梯。我只是略微地挑選了幾個,佛法浩如煙海,你們盡可以自己去拿。希望大家既入寶山,不要空手而歸,有機會要多吸收、多武裝自己,這樣對自己的一生都會有幫助。謝謝大家!

  課堂提問

  問:請問法師儒家和佛家有什麼相同與不同之處?如果儒家也不錯,法師爲什麼不入儒家之門呢?

  答:將來我想寫一本書來回答你的這個問題。儒、釋、道叁家的基本理念是融合到了一起,但是儒家與佛家還是有不太一樣的地方。儒家重的是入世、人倫、現世、人與人之間的綱倫等;佛家對這些都承認,而且跳出這種圈子之外,範圍相對比較寬廣。佛教好象重視出世,出世其實不是目的,是爲了更好的入世,這與儒家又殊途同歸。儒家是“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有時在解釋很多東西時,繞來繞去講不清;有時不如佛家來得更痛快,因爲佛家把天下所有的事情都看透了,都是因緣所生的,比如佛家講因果、講叁世,很多東西就容易解釋。像壞人得不到惡報這樣的問題,儒家是沒法解釋的。佛家是擴充了儒家一些思想,它的哲學思辯更高深。從這層意義上講,儒家與佛家有互補的地方,同時也有不同的地方。至于我爲什麼要出家,爲什麼不進儒家,因爲儒家裏沒有和尚,儒家不是究竟的教法,它對人生的認識不夠透徹,當然我對儒家是很尊重的。

  問:我是想來了解佛教文化的,對那些很虔誠拜佛的人,當然我很感動,但並不太接受,請問您如何培養起自己這種虔誠?

  答:我幫你。佛教的根本問題不是理論,而是實踐,它重點強調的是當下,要解決的是現在的問題,對死後的輪回,佛教並不太強調,死後的輪回是個人自己的體會。凡是去了的人都沒有回來,在這兒的人又去不了,所以這是沒法溝通的,也是最難的一件事情,輪回的問題只是一個信仰問題。所謂的信仰很有意思,比如我從口袋裏取出一個東西,我問大家信不信我手裏有個小佛像,回答說有信有不信,說信的請看我手裏實際是沒有。這說明只有你在不解的時候,信仰才會有它的位置;你真正地了解,如是知,如是見,信仰則沒有什麼位置了。佛教之所以強調信仰,是由于很多東西是超體驗的、超經驗的,有的是超時空的,科學只能證明一部分東西,人的這種思維、精神上的東西是沒法定量分析的。因此說輪回的問題是個人的體驗,很多老太婆親自碰到鬼,所以她相信,對她來說不存在信不信的問題。要問我信不信,我信,我要說我的體驗,沒准會嚇得你們晚上都睡不好覺。

  大家都知道能量守恒,從精神能量到物質能量,都不會憑空消失的。有人曾做過實驗,用一臺非常精密的儀器,將一個臨近死去的人放在上面稱了稱,發現死後的分量確實比死前輕了不少,這失去的重量可能就是精神的能量。佛教講任何一樣東西都是緣生緣滅的,舊生命的結束就是新生命的開始,生命就是這樣循環往複的。了解了佛法的這些道理,你就會改變你原有的思維,就會樹立起正確的見地和行爲。

  問:我們如何理解諸佛菩薩的加持力?

  答:這有好多種解釋,我只講其中的一種。比如人死了,要請出家人念經回向。佛教不是講“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嗎?這種回向是怎麼回事?功德是不是可以作爲人情禮品去轉讓呢?一般出家人去誦經,要求家人都一起來誦,這是由于家裏人和死去的人最能感應,死去的人如能來聽經文,哪怕只聽懂一句,境界就會比以前好許多,他明白一個道理後會一下子豁然開朗的,這就是功德。相反如果誦經的人心不誠,家裏的人心也不誠,根本就不能感召死去的人來聽經,這樣一點功德也沒有。功德不是一種轉換,而是參與感應。大和尚們摸頂的功德的意義是什麼呢?這是由于被摸的人對大和尚很敬仰,他會感到自己已經讓大和尚加持了,自己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懈怠、調皮,自然就産生了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這便又是一種功德。因此說有無加持力,全在自己的心念。

  

《十屆:踏上青雲之路(淨因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