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三品 轮回痛苦▪P2

  ..续本文上一页众,岂有大悲度化时?

  经说佛方便事业,所化清净因缘生。

  是故当知己罪过,诚心忆念轮回苦,

  我与诸众为解脱,踏入寂灭正道中。

  微苦尚且不堪忍,难忍有苦何堪言?

  虽已如是作开示,然却毫不生厌离,

  我心真如巨铁球,或如石头无有心。

  轮回难忍具苦蕴,根本随眠诸烦恼,

  多种痛苦之来源,若是有心知理者,

  谁人于此增贪欲?故当迅速超三有。

  以此乐源法喜宴,愿三有城诸众生,

  享受喜乐断众苦,疲劳心性今休息。

  大圆满心性休息第三品轮回痛苦终。

  大圆满心性休息

    大 车 疏

  全知无垢光尊者著

  上师索达吉堪布译

  梵语:玛哈善德紫大布占达哲德玛哈塔那玛

  藏语:竹巴钦波思涅昂素追瓦向达钦波

  汉意: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三品 轮回痛苦

  轮回痛苦品分四:一、总说痛苦自性;二、分别广说;三、思维轮回痛苦之理;四、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总说痛苦自性)分八:一、略说痛苦;二、宣说痛苦之比喻;三、宣说为欲所诱之比喻;四、不断受六道痛苦逼迫;五、怨亲不定之理;六、投生无数痛苦之理;七、纵得梵天之果亦终将受苦之理;八、变化之性故痛苦。

  乙一、略说痛苦:

  如是已证悟寿命无常之后,为宣说轮回自性痛苦。首先承上启下:

  如是三界轮回法,无常变故极痛苦,

  苦苦变苦及行苦,六趣众生真悲惨!

  《教王经》云:“大王,此有(三有)变化,此有无常,此有痛苦也。”为苦苦、变苦、行苦所折磨而沉溺于苦海中的此等六道众生真是悲惨!

  乙二、宣说痛苦之比喻:

  以比喻说明产生痛苦之理。

  如火猛兽野人中,陷入国王囹圄众,

  连续不断受痛苦,仍无解脱时增忧。

  如是众生感受种种苦厄,前一痛苦尚未消失,后面的痛苦已随踵而至,无有堪忍之时,遭受着无量无边的痛苦。《宝鬘论》云:“如十方空地,水火风无边,如是许具苦,有情亦无边。”“短痛尚难忍,长苦何堪言?”《业分辨经》云:“三有之苦,无有清凉之时,故如火坑;恐怖悲惨,故如处于猛兽、野人之中;难有解脱时机,故如困于国王囹圄中;反复产生,故如海涛;摧善趣命根,故如哈拉哈拉毒。”

  乙三、宣说为欲所诱之比喻:

  虽有离苦得乐心,现行苦因受苦果,

  犹如飞蛾扑灯火,贪恋欲境受诱惑。

  犹如野兽蜂鱼象,为声香味触引诱,

  当观五欲惑有情,唯受痛苦永无乐。

  此等一切众生由于不知取舍,尽管千方百计欲求享受乐果,但是,没有断恶行善怎么能离苦得乐呢?他们虽然想获得安乐却未行持善因,虽想脱离痛苦,却勤造恶业之苦因。一切痛苦都是从三毒五毒等烦恼中产生,形成集相,以致感受各种苦果。然而,愚昧的众生却痴迷不悟,依然如故造罪,如同盗贼虽受到断臂的惩罚却仍旧盗窃,最后惨遭断头之苦。《入行论》云:“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如何毁灭自乐的呢?由于贪执五欲使烦恼增强,从而感受痛苦,犹如飞蛾因贪求色法而扑向灯光以致被焚;野兽因贪闻琵琶妙音而遭杀;蜜蜂因贪享蜂蜜之源花朵而缚于花丛中闭气身亡;鱼类为鱼钩上的诱饵所欺惑而遭捕杀;大象因贪执清凉所触而步入湖中导致送命。《多哈歌集》云:“三有手印欺诸众。”又云:“呜呼愚众中箭(人名)言,当观鱼儿飞蛾象,蜜蜂野兽亦复然。”烦恼从五种欲妙中产生,以此漂泊于无边无际的轮回中,这五欲比剧毒更可怕。关于此理,《致弟子书》云:“如毒欲妙初享仅生乐,如毒欲妙成熟苦难忍。如毒欲妙愚痴黑暗蒙,难除动摇如毒欲妙力。心若详察诸毒与欲境,欲妙过患非如毒易忍,毒发一次毒性即灭尽,欲妙他世亦会转成毒。倘若毒中掺毒可息灭,殊胜密咒解毒药可疗,方便运用毒能利于人,剧毒欲妙永远非如是。”

  乙四、不断受六道痛苦逼迫:

  众生接连不断流转于三有中感受种种痛苦。

  天界人趣阿修罗,旁生饿鬼及地狱,

  轮回六道如水轮,周而复始苦无边。

  《宝鬘论》云:“三道生死轮,无初中后转,犹如旋火轮,彼此互为因。”

  乙五、怨亲不定之理:

  如是流转于轮回中时,众生彼此成为亲、怨、不亲不怨皆不定。

  多生累世每有情,皆成亲怨与中等,

  苦乐利害不可数,父转成母母成妹,

  妹成自子皆不定,亲友成怨亦无穷。

  自无始以来,于多生累世中,无有任何一个众生未曾作过一切有情界之父母等,并且彼此互为父母、亲怨的数量也不可胜数。《亲友书》云:“应当于此爱别离,病老死等众多苦,根源轮回生厌离,亦当了知彼过患。父转成子母成妻,怨敌复次成亲友,是故流转轮回者,无有少许确定性。”

  乙六、投生无数痛苦之理:

  若思前生后世业,厌离之心更增上,

  自成蝼蚁诸身体,倘若堆集于一处,

  则比四宝山王高,哭泣泪水超四洋。

  堕狱饿鬼时所饮,铜汁脓血不净液,

  遍布江河不可比,其余无量如虚空,

  为欲所断头肢数,世间微尘数不及。

  《念住经》云:“诸比丘,当于三界生厌离心。何以故?流转于无始轮回中时,生为蝼蚁所弃之身,若积一处,则高于须弥山王;哭泣之泪过于四洋之水;无数次堕于地狱、饿鬼时所饮之烊铜汁、脓血、黄水、鼻涕,亦多于四洲汇入大海之四大江河水;为贪欲所断之头肢亦超于恒河沙数世界中地、水、火、风之极细微尘数。”《亲友书》云:“每一众生所饮乳,胜过四大海洋水,今仍流转投异生,未来所饮更为多。过去每一生遗骨,堆积一处超山王,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

  乙七、纵得梵天乐之果亦终将受苦之理:

  转于轮回中时,即使享受梵天等之安乐,最终也会感受无量痛苦。

  转畜夜叉鸠盘荼,腹行等受多苦乐,

  纵得梵天帝释果,四禅无色七宝地,

  功德圆满君主位,亦堕恶趣受剧苦。

  连续流转于轮回中时,地、水、山、洲、虚空界的一切境域,无有一处未曾去过,也曾无数次作过天人、龙、夜叉、乾达婆、鸠盘荼、历蛰波(音译)、梵天、帝释以及转轮王,其间无有未享受的快乐与未感受的痛苦,又堕入恶趣受苦,这真是令人极生厌离之处。《致弟子书》云:“百般流转何有未成众?往昔多次岂有未享乐?何有未获如拂尘福德?纵有一切然仍增贪欲。岂有未住之洲未存水?无有任何未住之境处,未至之方虚空亦非有,然未满足增长诸贪欲,往昔多次无有未受苦,然无离贪知足之有情,无有未入彼胎之众生,然诸轮回众生未离贪,投生流转此等广大众,享乐受苦多次辗转故,无有任何未成亲友者。”

  乙八、变化之性故痛苦:

  如是不断漂泊于轮回中时,也理应思维其余厌烦之事。

  即生享受无边福,一切高者死亡后,

  亦成贫苦可怜仆,如梦富足醒时无,

  苦乐无常变苦性,若深思维更增厌,

  是故三界诸有情,莫贪有乐修菩提。

  纵然获得帝释天、梵天、他化自在天以及人间的安乐,往昔的善果穷尽时也会感受痛苦。梵天、帝释天、转轮王、天人、从凡夫到广果天之间的四禅天、四无色天的众生死后都会堕入恶趣诸处,以往昔的业力而感受种种苦乐。《现行经》云:“某时导师狮子尊,自兜率天降临前,于诸天人赐教言:断除一切诸放逸,天界众多之喜乐,皆自善因中生故。应当报答其恩德,所积善根今穷尽,何处感受不乐苦?复将堕于恶趣也。”此理在《广大游舞经》《毗奈耶经》中也有明说。如同梦到自己成为财物、住宅、受用圆满的天王或人君,醒来后一无所有。如《入行论》云:“人生如梦幻,无论何事物,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复见。”又云:“死时舍一切。”《亲友书》云:“世间应供帝释天,以业感召亦堕地,纵然成为转轮王,亦复转成为奴仆。即使长期于天界,享受婀娜之天女,复堕地狱遭碎断,感受极难忍之苦。长住三十三天上,足踏柔软极惬意,复沦煻煨尸粪泥,同熏难忍之苦味。与诸天女相倚喜,美丽园中共嬉戏,复将为诸剑叶林,斩断手足与耳鼻。或入曼陀妙池沼,天女金花艳彩容,舍身步入无滩河,炽门难挡受热浪。欲天界中大乐者,梵天离欲得安乐,复成无间狱火薪,不断感受痛苦也。自身光芒胜日月,照耀一切世间界,死后复至黑暗处,伸展自手亦不见。如是苦者当执持,三种福德之明灯,独自趋入日月光,无法遣除之暗处。”之所以分别称欲界、色界、无色界为现、半现、不现城,是因为彼等分别乃粗大、明清、不现之故。劝诫诸位切莫贪恋此等些微安乐,当勤修无上菩提道。换句话说,必须毫无间歇地精进修持善法。《亲友书》云:“头或衣上骤燃火,放弃一切扑灭之,精勤趋入涅槃果,无余比此更急迫。”

  甲二(分别广说)分三:一、迷基;二、迷理;三、分类。

  乙一(迷基)分二:一、宣说三界迷乱之所依;二、宣说八识聚迷乱之基。

  丙一、宣说三界迷乱之所依:

  所有一切痛苦的根本所依即是内在身语意三界。

  众生身语意三门,欲界色界无色界,

  现与半现不现城,苦苦变苦行苦逼,

  由心意识增长故,不断迷现境苦乐。

  因为身体是粗大物质聚合的,故为现城,语言犹如空谷声无而显现,故为半现城,意识无有五根门之相无实,故为不现城,从而分别立名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有何根据呢?《集密意续》云:“粗大身欲界,微细语色界,极微意无色。殊胜童子光,住于此三城。”所谓之殊胜童子光是指自然本智。如是三门为三苦所逼,均以分别念之缘而连续感受迷乱显现。如何显现的呢?依六境、六识聚分别从各根门而出,由于执著外境的缘故,心识不断贪执痛苦、安乐或不苦不乐中任何一种,分别显现色等相之分为识…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三品 轮回痛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