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叁品 輪回痛苦▪P2

  ..續本文上一頁衆,豈有大悲度化時?

  經說佛方便事業,所化清淨因緣生。

  是故當知己罪過,誠心憶念輪回苦,

  我與諸衆爲解脫,踏入寂滅正道中。

  微苦尚且不堪忍,難忍有苦何堪言?

  雖已如是作開示,然卻毫不生厭離,

  我心真如巨鐵球,或如石頭無有心。

  輪回難忍具苦蘊,根本隨眠諸煩惱,

  多種痛苦之來源,若是有心知理者,

  誰人于此增貪欲?故當迅速超叁有。

  以此樂源法喜宴,願叁有城諸衆生,

  享受喜樂斷衆苦,疲勞心性今休息。

  大圓滿心性休息第叁品輪回痛苦終。

  大圓滿心性休息

    大 車 疏

  全知無垢光尊者著

  上師索達吉堪布譯

  梵語:瑪哈善德紫大布占達哲德瑪哈塔那瑪

  藏語:竹巴欽波思涅昂素追瓦向達欽波

  漢意: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叁品 輪回痛苦

  輪回痛苦品分四:一、總說痛苦自性;二、分別廣說;叁、思維輪回痛苦之理;四、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總說痛苦自性)分八:一、略說痛苦;二、宣說痛苦之比喻;叁、宣說爲欲所誘之比喻;四、不斷受六道痛苦逼迫;五、怨親不定之理;六、投生無數痛苦之理;七、縱得梵天之果亦終將受苦之理;八、變化之性故痛苦。

  乙一、略說痛苦:

  如是已證悟壽命無常之後,爲宣說輪回自性痛苦。首先承上啓下:

  如是叁界輪回法,無常變故極痛苦,

  苦苦變苦及行苦,六趣衆生真悲慘!

  《教王經》雲:“大王,此有(叁有)變化,此有無常,此有痛苦也。”爲苦苦、變苦、行苦所折磨而沈溺于苦海中的此等六道衆生真是悲慘!

  乙二、宣說痛苦之比喻:

  以比喻說明産生痛苦之理。

  如火猛獸野人中,陷入國王囹圄衆,

  連續不斷受痛苦,仍無解脫時增憂。

  如是衆生感受種種苦厄,前一痛苦尚未消失,後面的痛苦已隨踵而至,無有堪忍之時,遭受著無量無邊的痛苦。《寶鬘論》雲:“如十方空地,水火風無邊,如是許具苦,有情亦無邊。”“短痛尚難忍,長苦何堪言?”《業分辨經》雲:“叁有之苦,無有清涼之時,故如火坑;恐怖悲慘,故如處于猛獸、野人之中;難有解脫時機,故如困于國王囹圄中;反複産生,故如海濤;摧善趣命根,故如哈拉哈拉毒。”

  乙叁、宣說爲欲所誘之比喻:

  雖有離苦得樂心,現行苦因受苦果,

  猶如飛蛾撲燈火,貪戀欲境受誘惑。

  猶如野獸蜂魚象,爲聲香味觸引誘,

  當觀五欲惑有情,唯受痛苦永無樂。

  此等一切衆生由于不知取舍,盡管千方百計欲求享受樂果,但是,沒有斷惡行善怎麼能離苦得樂呢?他們雖然想獲得安樂卻未行持善因,雖想脫離痛苦,卻勤造惡業之苦因。一切痛苦都是從叁毒五毒等煩惱中産生,形成集相,以致感受各種苦果。然而,愚昧的衆生卻癡迷不悟,依然如故造罪,如同盜賊雖受到斷臂的懲罰卻仍舊盜竊,最後慘遭斷頭之苦。《入行論》雲:“衆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如何毀滅自樂的呢?由于貪執五欲使煩惱增強,從而感受痛苦,猶如飛蛾因貪求色法而撲向燈光以致被焚;野獸因貪聞琵琶妙音而遭殺;蜜蜂因貪享蜂蜜之源花朵而縛于花叢中閉氣身亡;魚類爲魚鈎上的誘餌所欺惑而遭捕殺;大象因貪執清涼所觸而步入湖中導致送命。《多哈歌集》雲:“叁有手印欺諸衆。”又雲:“嗚呼愚衆中箭(人名)言,當觀魚兒飛蛾象,蜜蜂野獸亦複然。”煩惱從五種欲妙中産生,以此漂泊于無邊無際的輪回中,這五欲比劇毒更可怕。關于此理,《致弟子書》雲:“如毒欲妙初享僅生樂,如毒欲妙成熟苦難忍。如毒欲妙愚癡黑暗蒙,難除動搖如毒欲妙力。心若詳察諸毒與欲境,欲妙過患非如毒易忍,毒發一次毒性即滅盡,欲妙他世亦會轉成毒。倘若毒中摻毒可息滅,殊勝密咒解毒藥可療,方便運用毒能利于人,劇毒欲妙永遠非如是。”

  乙四、不斷受六道痛苦逼迫:

  衆生接連不斷流轉于叁有中感受種種痛苦。

  天界人趣阿修羅,旁生餓鬼及地獄,

  輪回六道如水輪,周而複始苦無邊。

  《寶鬘論》雲:“叁道生死輪,無初中後轉,猶如旋火輪,彼此互爲因。”

  乙五、怨親不定之理:

  如是流轉于輪回中時,衆生彼此成爲親、怨、不親不怨皆不定。

  多生累世每有情,皆成親怨與中等,

  苦樂利害不可數,父轉成母母成妹,

  妹成自子皆不定,親友成怨亦無窮。

  自無始以來,于多生累世中,無有任何一個衆生未曾作過一切有情界之父母等,並且彼此互爲父母、親怨的數量也不可勝數。《親友書》雲:“應當于此愛別離,病老死等衆多苦,根源輪回生厭離,亦當了知彼過患。父轉成子母成妻,怨敵複次成親友,是故流轉輪回者,無有少許確定性。”

  乙六、投生無數痛苦之理:

  若思前生後世業,厭離之心更增上,

  自成蝼蟻諸身體,倘若堆集于一處,

  則比四寶山王高,哭泣淚水超四洋。

  墮獄餓鬼時所飲,銅汁膿血不淨液,

  遍布江河不可比,其余無量如虛空,

  爲欲所斷頭肢數,世間微塵數不及。

  《念住經》雲:“諸比丘,當于叁界生厭離心。何以故?流轉于無始輪回中時,生爲蝼蟻所棄之身,若積一處,則高于須彌山王;哭泣之淚過于四洋之水;無數次墮于地獄、餓鬼時所飲之烊銅汁、膿血、黃水、鼻涕,亦多于四洲彙入大海之四大江河水;爲貪欲所斷之頭肢亦超于恒河沙數世界中地、水、火、風之極細微塵數。”《親友書》雲:“每一衆生所飲乳,勝過四大海洋水,今仍流轉投異生,未來所飲更爲多。過去每一生遺骨,堆積一處超山王,地土抟成棗核丸,其量不及爲母數。”

  乙七、縱得梵天樂之果亦終將受苦之理:

  轉于輪回中時,即使享受梵天等之安樂,最終也會感受無量痛苦。

  轉畜夜叉鸠盤荼,腹行等受多苦樂,

  縱得梵天帝釋果,四禅無色七寶地,

  功德圓滿君主位,亦墮惡趣受劇苦。

  連續流轉于輪回中時,地、水、山、洲、虛空界的一切境域,無有一處未曾去過,也曾無數次作過天人、龍、夜叉、乾達婆、鸠盤荼、曆蟄波(音譯)、梵天、帝釋以及轉輪王,其間無有未享受的快樂與未感受的痛苦,又墮入惡趣受苦,這真是令人極生厭離之處。《致弟子書》雲:“百般流轉何有未成衆?往昔多次豈有未享樂?何有未獲如拂塵福德?縱有一切然仍增貪欲。豈有未住之洲未存水?無有任何未住之境處,未至之方虛空亦非有,然未滿足增長諸貪欲,往昔多次無有未受苦,然無離貪知足之有情,無有未入彼胎之衆生,然諸輪回衆生未離貪,投生流轉此等廣大衆,享樂受苦多次輾轉故,無有任何未成親友者。”

  乙八、變化之性故痛苦:

  如是不斷漂泊于輪回中時,也理應思維其余厭煩之事。

  即生享受無邊福,一切高者死亡後,

  亦成貧苦可憐仆,如夢富足醒時無,

  苦樂無常變苦性,若深思維更增厭,

  是故叁界諸有情,莫貪有樂修菩提。

  縱然獲得帝釋天、梵天、他化自在天以及人間的安樂,往昔的善果窮盡時也會感受痛苦。梵天、帝釋天、轉輪王、天人、從凡夫到廣果天之間的四禅天、四無色天的衆生死後都會墮入惡趣諸處,以往昔的業力而感受種種苦樂。《現行經》雲:“某時導師獅子尊,自兜率天降臨前,于諸天人賜教言:斷除一切諸放逸,天界衆多之喜樂,皆自善因中生故。應當報答其恩德,所積善根今窮盡,何處感受不樂苦?複將墮于惡趣也。”此理在《廣大遊舞經》《毗奈耶經》中也有明說。如同夢到自己成爲財物、住宅、受用圓滿的天王或人君,醒來後一無所有。如《入行論》雲:“人生如夢幻,無論何事物,受已成念境,往事不複見。”又雲:“死時舍一切。”《親友書》雲:“世間應供帝釋天,以業感召亦墮地,縱然成爲轉輪王,亦複轉成爲奴仆。即使長期于天界,享受婀娜之天女,複墮地獄遭碎斷,感受極難忍之苦。長住叁十叁天上,足踏柔軟極惬意,複淪煻煨屍糞泥,同熏難忍之苦味。與諸天女相倚喜,美麗園中共嬉戲,複將爲諸劍葉林,斬斷手足與耳鼻。或入曼陀妙池沼,天女金花豔彩容,舍身步入無灘河,熾門難擋受熱浪。欲天界中大樂者,梵天離欲得安樂,複成無間獄火薪,不斷感受痛苦也。自身光芒勝日月,照耀一切世間界,死後複至黑暗處,伸展自手亦不見。如是苦者當執持,叁種福德之明燈,獨自趨入日月光,無法遣除之暗處。”之所以分別稱欲界、色界、無色界爲現、半現、不現城,是因爲彼等分別乃粗大、明清、不現之故。勸誡諸位切莫貪戀此等些微安樂,當勤修無上菩提道。換句話說,必須毫無間歇地精進修持善法。《親友書》雲:“頭或衣上驟燃火,放棄一切撲滅之,精勤趨入涅槃果,無余比此更急迫。”

  甲二(分別廣說)分叁:一、迷基;二、迷理;叁、分類。

  乙一(迷基)分二:一、宣說叁界迷亂之所依;二、宣說八識聚迷亂之基。

  丙一、宣說叁界迷亂之所依:

  所有一切痛苦的根本所依即是內在身語意叁界。

  衆生身語意叁門,欲界色界無色界,

  現與半現不現城,苦苦變苦行苦逼,

  由心意識增長故,不斷迷現境苦樂。

  因爲身體是粗大物質聚合的,故爲現城,語言猶如空谷聲無而顯現,故爲半現城,意識無有五根門之相無實,故爲不現城,從而分別立名爲欲界、色界、無色界。有何根據呢?《集密意續》雲:“粗大身欲界,微細語色界,極微意無色。殊勝童子光,住于此叁城。”所謂之殊勝童子光是指自然本智。如是叁門爲叁苦所逼,均以分別念之緣而連續感受迷亂顯現。如何顯現的呢?依六境、六識聚分別從各根門而出,由于執著外境的緣故,心識不斷貪執痛苦、安樂或不苦不樂中任何一種,分別顯現色等相之分爲識…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叁品 輪回痛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