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思考,第二有胆量,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中拿起话筒就说,很好。
我听说最近放过一个电视连续剧叫《济公传》,你们看过没有?济公有很多神通是通过非常世俗化的事情显示出来的。比如说人家请他吃饭,摆的一桌大鱼大肉,济公和尚走到那里拿起来就吃。吃完了以后人家会问他,你当和尚的怎么吃肉啊?这时候他从口里吐出来的鱼放在水里还是活的。有这个事情没有啊?所以说,大修行人,他有种种的神通示现出来,让我们这些凡人通过一些具体的事情来觉悟。泰国这位得道高僧三天三夜玩这个电子游戏,最后心脏病突发死亡了,你们想想看,他是不是在警戒我们哪?你们玩电子游戏不能够过量啊!连我这样的得道高僧玩三天都玩不过去!何况你们这些普通的凡人呢,玩三天也会丧命的。所以这个得道高僧这样一种示现,是以他的生命来教育我们,我们要称扬赞叹。(众笑)
某营员:尊敬的上净下慧老和尚,我很感激您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通过这几天来柏林禅寺的体会,感觉到您的慈悲之心。同时寺院僧众这种大规模的管理,使我非常地吃惊。您是如何发心建立柏林禅寺这个管理 体系的, 以及今后在生活禅夏令营活动的基础上,还有什么其它的 活动?
净慧老和尚:今天的一切都是国家给我们的恩惠、社会给我们的恩惠、大众给我们的恩惠。我个人应该说无所作为。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大环境,要成就这个道场是不可能的,所以我的理念是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我不过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和一班人来做一点具体的工作而已。首先我们要感恩大众。
其次讲到僧团的管理,我也是在不断在探索,不过总的理念还是很清楚。实际上大家也可以看得出来,我们这个僧团参与管理的人并不多,而这种管理也并不是刻意地要有许多规章制度,要怎么样去做。我们第一是靠大家发心;第二是靠持戒;第三是要靠随缘的运作。能发心就能够自觉,能持戒就会有自由,能够随缘地做一切事情就会有自在,所以我的这个管理是叫三自:自觉、自由、自在。在发心当中培养我们每个人的自觉,有发心就一定会有自觉;在持戒当中来获得自由,如果不持戒,不接受规章制度,就没有自由可言。因为自由不是绝对的,都是相对的。你能够做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能把所有的规则都守好了,那么在所有的地方你都能获得自由。一个人不要刻意执着地去追求什么东西就是随缘,随顺因缘。因为并不是说你主观上想得到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一切都是因缘的成就。你能够认识到 因缘的 这种规律,就可以自在。所以“自觉、自由、自在”就是我们管理的一个基本追求。
我们不是要把大家管得死死的,而是希望大家从眼前的自在、生活的自在为起点,最后得到生命的自在,这才是我们僧团运作的最终目标。至于说到今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柏林寺今后怎么管理,我想以后当方丈当住持的人,对于我们现在开创的这些理念、思维、模式,如果觉得可以继承的就继承。但是要看到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的,一切具体的做法都是随顺因缘在改变的。我也不会去想,现在的这个模式以后一成不变了,那我们就没有希望了,希望我们能够日新又新,能够时时刻刻与时俱进,能够时时刻刻 契理契机地 弘扬佛法,这才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理念。谢谢!
某营员:尊敬的老和尚,您好!在佛教来说,我们有什么样的诚心就会有什么样的感应,也就是说我们有什么样的发心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就好比一潭清水,自然会有影像。但是有这样一句话:知识是佛教的障碍。我接触的很多人,他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有很多知识,给他们讲佛教的道理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是提到感应方面的现象就很难沟通。
净慧老和尚:知识如果变成一种执着,它确实就是学佛的障碍。但是佛教不是一个提倡愚昧的宗教,佛教是提倡智慧的宗教,佛教认为要把知识变成智慧那才是我们修行的一种动力。至于说到感应的事情,这是一种经验,没有这种经验的人他确实很难信服。有一些问题不是仅依靠理性就能得到解决的,所以佛教既重理性也重信仰。有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通过理性是无法理解的,只有从信仰的角度才能够得到某种正确的感受。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我可能修行程度很浅,不容易有那种得到感应的经验。如果我们从信仰出发,相信佛菩萨他是真语者、实语者、不 异 语者、不妄语者,那么他说了种种感应,我们就应该相信佛菩萨说的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我们没有经历只是修行还不够,我们要继续努力,得到感应。
另外一点,作为学佛的人,一切都要顺其自然,也不要刻意地去追求感应。有感应固然是我们修行的一种验证,没有感应那是因为我们的因缘时节没有到,因缘时节一到自然就会有。比如说,我们在上面说话下面有人鼓掌,是不是感应呢?也是感应。大家不受感染怎么会有响应呢。从这一点出发,所以古人也说“神通并 妙用,运水与搬柴 ”,在运水搬柴当中,在一切日用的生活当中,到处都是神通妙用在起作用。
某营员:赵州老和尚生活在唐朝,而唐朝是中国禅宗、佛法最为昌盛的一个时期。有的人指出唐朝是把政治理念和生活情感分开处理的,它把儒家作为一种治国的理想,而让佛教来支配和引导人民的生活情感、生活伦理。您指出过中国宗教情感非常缺少,所以我认为佛教在现今的世界里永远无法达到社会国家的普遍认同,但是它对每个人的生活情感和生活修养方面的作用却很重要。您讲生活禅理念,我想就这个问题请您慈悲开示。
净慧老和尚:佛法讲,一切都离不开因缘,佛法兴衰 有一定的 时节因缘。我们要知道,远古的且不说,从中国有了孔子,印度有了释迦,西方有了耶稣基督到现在两千多年了。尽管现在世界上基督教是信仰人数最多的一个宗教,但它也未能把世界六十亿人口全部都纳入基督教的情感之中,其它的像儒家和佛家比起基督教来,至少在信仰的人数上,那是望尘莫及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的人口这么多,思想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政治制度差异很大,一种政治理念要想覆盖全世界可能性不大,一种宗教理念要想覆盖全世界更没有可能性。所以说,“佛渡有缘人”,有缘则得度。“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佛法亦复如此。
不过作为我个人来讲,作为一个出家人,作为一个佛弟子,我还是希望我们佛教的思想,这样一个博大精深的大智慧大慈悲的思想能够影响更多的人,使更多的人能够在这个烦恼的火宅中活得清凉、活得自在。每个人只能做他力所能及的工作,我们虽然 一直在 努力,但是究竟能够有多少效果,那还是要看 时节因缘 。尽管 时节 因缘我们不能左右它,但是努力的程度可以取决于我们个人,所以我们要不懈地来努力,不懈地来创造佛教能够广泛弘扬的条件和因缘。
《十二届:亲近老和尚晚会开示(净慧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