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二届:亲近老和尚晚会开示(净慧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是交如一座山的朋友,还是交像大地一样的朋友?大家说说看,举手说,你说,小朋友。

  某营员 :要交那个像大地的朋友,无处不在,没有一处不在。

  净慧老和尚:好,如果我们朋友像大地,那遍大地都是我们的朋友,对不对呀?还有人说吗?他说的不见得全,只说了一部分内容,不过他这个内容很重要。

  某营员:交像高山那样的朋友,可以像他学习高山 一样的品质 。

  净慧老和尚:好,还有吗,你说说。

  某营员:交像一杆秤的朋友,学习他的公平正直。

  净慧老和尚:这位营员有他的见解。

  某营员:交像花一样的朋友,老和尚说他像花,并没有说他哪里像花,如果他的心灵如花般纯洁美丽,那么我相信他一定是一个益友。

  净慧老和尚:我们听了几位同学的意见,都能够从善意出发,从善的一面来理解这四种朋友。但是经文上面是一个比喻,如花、如秤、如山、如地,都是一个比喻而已。

  我们看经文是怎么说的。何谓如花?朋友为什么像花一样呢?一朵花在盛开的时候,我们会怎么样啊,过去的人是把花插在头上。当这朵花枯萎了怎么办?扔在地下。就是说这位如花的朋友会反复无常,因为花有时是鲜艳可爱的,有时是枯萎的。所以比喻这样的朋友见你富贵他就亲近你,见你贫穷就舍弃你,所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那就是如花的朋友。

  为什么说有的朋友像一杆秤?因为用秤秤物件的时候,所秤之物重,这个秤会抬起头来,所秤之物轻,它又会低下去,所谓“物轻则低,物重则仰”。你要给这个朋友一点东西,他就会对你很恭敬,如果你没有什么东西给他,就会对你轻慢。如果是像这样的朋友,我们宁可不要交,不要交像秤一样忽高忽低的朋友。

  有的朋友像山,比喻像一座金山,“鸟兽集之,毛羽容光。”如果这座山是一座金山,鸟兽在那个地方聚集,连羽毛都会有光亮,都会有光泽。这样的朋友,如果他富贵了我们也会同样地感到高兴,分享他的富贵,能够使我们在生活当中受到人们的赞誉。在社会上没有人赞誉也不行,因为每个人都需要有好名誉。比如说好学有人赞誉,勤俭有人赞誉,富贵同样有人赞誉。这个如山的朋友,比如说是一个富贵的朋友,他见到贫贱的人也不舍弃,那说明这种富贵是富而不奢,能够对原来的朋友还是一如既往地有好交情。

  说有的朋友像大地,因为一切的植物、一切的财宝,都在地上或者地下。一切的植物靠地来生长,一切的财宝靠地来蕴藏。你看一切矿藏,煤也好,金、银、铜、铁、硒也好,还是石油也好,都是在大地的深处。如果我们有一个像大地一样的朋友,他对我们也会像大地对万物一样提供滋养。这样的朋友对我们的成长,对我们的成就,一定会很有帮助。所以我们每一位青年人在择友的时候,不要选择如花之友,不要选择如秤之友,要选择像高山一样的朋友,像大地一样的朋友。

  刚才有一位同学说,要交高山一样的朋友,“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高山可以做为我们的一个目标,时时刻刻仰望着它。那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被比作泰山北斗,我们交那样的朋友,受他们的熏染,一样会成为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我们要交像大地一样的朋友,大地是无处不在,我们的好朋友、我们的善知识也像大地一样无处不在。这两个说法都非常好,对经文的意义是一个丰富和补充。这位十四岁的小朋友,虽然他个子不肯长,但是很有智慧。下面我们留一点时间给大家提问,互相交流沟通。

  某营员:老和尚您好,今天下午的活动是参禅。最初的阿赖耶识,最初的我是从哪来的?为什么有一个这样的我,现在经过许许多多的生死轮回,那最初的什么是我?还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这个世间什么都没有,也没有恶人善人那好吗?

  净慧老和尚:这个问题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我是一个牧师的话,我会很快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上帝造的,上帝安排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是不是?但是佛教不是这样的。佛教认为,在我们生命之外没有一个造物主,没有一个造化,没有一个掌握命运的人,一切都是操之在我。那么这个我从哪里来呢?佛教对这个问题归作十四个无记,不回答。为什么不回答呢?回答了你前世是从哪里来,那么前世的前世从哪里来?他一直会问下去。有没有结果呢?没有结果。佛教讲我们的生命流转生死,你一天没有觉悟,那一天就是无始无终,都在那里流转。你觉悟的那一天就叫做无始有终。我们迷惑的生命,对于众生来说,就是无始无终,对于一切觉者来说就是无始有终。

  生命从哪里来?佛教认为,回答这个问题是一种戏论。为什么呢?你没有必要去追问它,你找到了第一个原因,会怎么办呢?也不能够解决当下的迷惑与痛苦。在佛教思想里,不存在第一个原因,没有第一因。

  在这里有一个故事,过去我已经讲过多次,不妨再重复一次。一群美国的孩子上宗教课,宗教课有佛教、有基督教、有天主教。上完课以后,老师就向同学们提一个问题,他说你们听了基督教与佛教的课程以后,觉得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这些美国的孩子很有智慧。他说,佛教与基督教最大的区别是,基督教认为第一个鸡蛋不是鸡生的,佛教则认为第一个鸡蛋也是鸡生的。那我们第一个生命是什么,第一个我是什么?第一个我还是从我来,第一个生命还是从生命来,绝对不是由一个造物主造出来的。没有第一因,大家记住这个最关键的定义,没有第一个原因。我也不懂物理学,现在说有第一次推动,但是第一次推动还是找不到原因,找不到原因就说是上帝的作用。但是佛教就不这么讲,佛教讲无始终无内外。从时间来讲,无始无终,从空间来讲,无边无际。从生命来讲,也是无始以来就存在的。

  也有人确实希望找到第一个原因是什么,佛教里有一本经,叫做《箭喻经》。有一个人,中了一只很毒的箭,这个人就追究,这个箭从哪里射来的?这个箭为什么这么毒?这个箭是铜的、是铁的、是骨的、还是羽毛的?他一定要把这些问题搞明白,再拔出箭,不研究清楚就不要拔出来。旁边就有智者对他说,要研究这个箭可以慢慢来,我们当下最重要的是把它拔出来,挽救你的生命,否则箭毒在你周身扩散了以后,这个生命就没救了。所以说我们每一个人就是中了一支烦恼的毒箭,现在最重要的是把这支毒箭从我们身上赶快拔下来。拔下这支箭你就没有苦恼了,没有迷惑了,你自然就知道生命是从哪里来的。

  某营员:尊敬的老和尚,现在有一些净土法门的大德说净土即禅即密 , 就是说禅、净、密三学是一不是三,“一句弥陀深妙禅”。不知您作为一名禅宗高僧,对这个观点有什么看法?

  净慧老和尚:这句话也可以换另外一个方式来说,比如说禅,上面挂的这一个“无”字,它即禅即净即密,包罗万象,概括一切。我站在禅宗的立场这么说,他站在净土的立场那么说,说得都对,但是真正要修行的时候,还是要把这个门径分清楚。你没有到那个境界,禅就是禅,密就是密,净就是净。“即”就是融会贯通,没有到那个境界你融会贯通不了,还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修行不光是图嘴巴快活,一说就了事,一定是说到要行到,要有实际受用才行。你要“即”得了才行,你要“即”不了,那就是说空话。所以我们初学佛的人,不要陷入到那种玄妙不可琢磨的,那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中,一定要脚踏实地,一点点地做,一点点地感受、体验佛法。不感受、不体验佛法,你的心、口和你的行为对不上号,在实际的生活当中不会有受用,也抵不住烦恼。所以劝大家念佛就好好念佛,参禅就好好参禅,持咒就好好持咒。到了能够相即的时候,再来说那些超乎常情的话才可以!

  在北京红螺山,清代出了一位彻悟禅师,被尊为莲宗十二祖。他写了四十句句子还是一百句句子,就是讲一句弥陀怎么样,一句弥陀怎么样。一句弥陀就能包括一切,他那个境界可以说那个话,在我们这个境界一句弥陀连当下的烦恼也抵不住,其他就更不用说了。

  某营员: 佛陀说众生平等,但是为什么在制定出家戒律的时候,却体现了男女不平等。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女众在打坐的时候可不可以双盘,谢谢。

  净慧老和尚:佛陀制戒,对女众有一些特殊的规定,这正是佛的大慈悲、大智慧的表现,应该说这完全是对女众的爱护,不能把它看作是不平等。因为他对女众有这样一种爱护,也就是慈悲心,从这一点来说,完全是平等的。我们不要在这个事情上就事论事,就事论事说不清楚,要看佛的出发点和用意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对女众的特殊关照,相反地可能会影响女众的修行,影响女众和男众最后在成就上的真正的平等。所谓的平等,是讲在成就上的平等。不是讲你吃一口饭我也吃一口饭,男众吃三个馒头,女众吃得了吗?如果说今天一定要平等,我们男众吃三个馒头,你们女众一定也要吃三个馒头,不吃三个馒头不行,那会把你们都吃病了。

  还有一个就是说,女众为什么不宜双盘,这是一种经验,是古代祖师留下的一个教戒。这条经验我相信都是通过实践而得出的,我们要很好地珍惜。历代祖师通过实践以后,觉得女众双盘可能对她的身体有影响,对她的修道不利,所以这也是佛菩萨、祖师们对女众特别的关爱,特别的慈悲,我们要很好地来体会!

  某营员:老法师您好,我知道有一个泰国的得道高僧,在几天几夜不停地玩一个叫CS的射击类游戏时,心脏病突发而死。通过这个事我想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说在虚拟世界造杀业算不算是业障?还有个问题就是说,这个得道高僧算不算六根不清净?

  净慧老和尚:古代有一个故事,就是有一个小沙弥,刚好是十四岁,就去讲经,所以对年轻人对儿童不能够轻视,他们都能动脑筋,有智慧,提出很多非常精彩的问题。首先我对他的提问提出表扬,一个是善…

《十二届:亲近老和尚晚会开示(净慧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