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老和尚晚会开示
(2004年7月23日)
明海大和尚:
各位营员,我们佛教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现在我们大家都很幸运,得到人身,听闻佛法,亲近善知识。我们夏令营的导师——上净下慧老和尚,才从国外回来。因为现在他老人家还要护持湖北的两个寺院和柏林寺的下院,所以, 能抽出时间 跟我们在一起非常不容易。今天晚上就是我们一起亲近老和尚的时候,首先恭请老和尚给我们开示。
净慧老和尚:各位老师、各位营员,今天晚上这个题目叫“亲近老和尚”。老和尚怎么亲近呢?天天跟你们有很远的距离。我也是很想与各位把这个距离拉近,每天跟大家心连着心,这样我们就能形成一种佛法的交流、佛法的交融,但时间不允许啊。
这次有许多营员都是第一次到柏林禅寺来,也有的是才接触佛法。首先我想解释一下“老和尚”这个称谓。在寺院里有称大和尚的,有称老和尚的。在一个大寺院,不是每一个年纪老的和尚都称老和尚,也不是每一个和尚都可以称为大和尚。称大和尚的就是这个寺院的方丈——方丈大和尚。在这个寺院当过方丈的,现在不当了,退休了,寺院里叫退居 ,现在社会上叫退居二线,那么这个退了居的大和尚便称为老和尚。这种称呼不受年龄的限制,比如说他是四十岁也可以称老和尚,但是只是在这个寺院内部来讲,到了其他的寺院就不一定称他老和尚了。
我很年轻的时候在一个寺院里住,前任的方丈也在这个寺院,这位退居的老和尚大概还不到四十岁,但是大家都说今天老和尚要上殿。我一看,来了一个和尚一点也不老,很年轻,我就感到很奇怪。老和尚上殿站在哪里呢,他就站在首座的位置。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之内,现任的方丈是大和尚,前任的方丈是老和尚,再前任的方丈还是老和尚。所以寺院里初一、十五要礼祖,拜历代的祖师中,其有一句“顶礼诸位老和尚。”就是说在这里当过住持的这些老和尚,虽然他过世了,我们还要向他顶礼。
还有一种情况,确实是年高德长的,不管是当住持还是不当住持都称他为老和尚。就像我们的师父虚云老和尚,他在位要称他老和尚,不在位也称老和尚,在这个寺院内部称老和尚,在整个佛教界还是称他老和尚,这就是一种特殊情况,真正是年高有德的人,称为老和尚。那么普遍称为大和尚的有没有呢?也有。比如说不受他的职位的限制,也不受他所居住的空间的限制,整个佛教界都称他为大和尚。历史上有一个,就是鉴真大和尚。鉴真在中国时被称为大和尚,到了日本去还是称他大和尚,仅仅只有这一例。各位初接触佛教,初到柏林寺来的人,容易被这个大和尚那个老和尚,搞得满头雾水,不知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亲近呢?可以说多接触是一种亲近,多请教是一种亲近,能够近距离地居住在一块、生活在一块也是一种亲近。因为佛法的摄受分为言传和身教,言传这方面可以是一次性或者多次性的。听法师们讲经,那是一种亲近,还有像我们各位营员在这里住七天也好,住八天也好,能够亲近三宝,跟三宝近距离地生活在一起,也是一种具体的摄受。我们住在寺院和住在家庭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那就是这种摄受的力量在起作用,也是这个道场的氛围在起作用。
上面是讲了一点题外的话。
很重要的话,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你是学佛的人还是不学佛的人,在生活中都要交朋友。佛教里有个概念叫“亲近善友”,或者“亲近善知识”。知识有时候就是对朋友的称呼,这是一个佛教专用的名词。这个知识,有善知识,也有恶知识,善知识就是善友,恶知识就是恶友。我们一个人的一生,事业成败如何,学习进步如何,工作环境如何,人际关系如何,都和结交朋友有很大关系。
人一生之中有好朋友、好同事的帮助,有好老师的指导,学习就容易进步。在做人做事当中有人帮助,尽管自己有时候会有不努力的地方,却有好的老师来提携,有好的朋友来劝勉,你的某些坏毛病、坏习气就会在不知不觉当中改正过来。所以中国古话说,“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就好象到了放着灵芝草、放着兰花的屋子一样,久而久之,你的衣服、身体都会染上香味。我们能够与一个有学问、有道德、有能力、有威望的人在一起,尽管平常很少跟他说话,也能从他的一言一行当中受到很多启发,得到很多教育,慢慢地就可以改变你的人生。我想我们在座的同学们都会有这种经历,有这种体会。
相反的,如果我们结交的是那些毛病比较多的人,生活比较散漫的人,学习不上进的人,你也会受他的影响。同学们在学校里都是住集体宿舍,三四个人住在一起。如果我们这个宿舍里面勤快的人多,一定收拾得很干净,屋子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大家起床也不会是九三式,应该是六点七点就起床了。如果这个宿舍里三个人、四个人都是比较散漫的,尽管有一个人会勤快一点,但是日久天长他也会受影响,也会被那些懒散的人所转化。所以佛教强调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修行的人,第一条就是要亲近善知识。
学佛有四个途径,或者说是四个入门的地方,第一个就是亲近善知识,第二个是听闻正法,第三是如理作意,第四个是发善法心。亲近善知识摆在第一条,就是因为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对我们的成长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华严经》有一品很长,叫《入法界品》,就是描写一个年轻人不辞千山万水亲近善知识的过程,他师从五十三位善知识,来学习佛法、了悟佛法。这个年轻人就是佛教里很有名的善财童子。他亲近每一位老师都要费尽千辛万苦,都要经历许多困难和波折,但最终都得到了很好的受用,使他的修行不断地提升,智慧不断地开发。那是非常生动的一个典型,所以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比喻为“ 百城烟水”, 就是不辞劳苦的意思。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时时刻刻都要想到亲近善知识。
我们学习世间法,做世间的学问,同样也要亲近善知识,因为在世间法也有善知识和恶知识之分。亲近善知识在我们世间来讲就叫做择友,选择朋友。择友在人生当中是一件首要的事情,在家靠父母,在外就靠朋友。儒家有一本启蒙读物叫《论语》,《论语》一开头的那一章,曾子就讲,他每天要反省三件事,哪三件事呢?“ 谋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谋不忠乎?”就是说我们在一个工作岗位上,是不是做到尽责尽职、忠心耿耿地来完成自己所担负的工作和任务?教书的要忠于他的职守,当干部的也要忠于他的职守。这个忠既是忠于大众,也是忠于国家。因为没有国家就没有大众,有大众总要有一个机构来组织,有一个机构来领导和规划。国家在维护大众利益,维护整个国家民族的兴盛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国家也要忠诚。
“与朋友交不信乎?”很多营员都有许多朋友,与人交往最重要的一条是什么呢?是守信用。因为人无信而不立。在座的这么多年轻人,一定在生活当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人,同学们当中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很守信用,比如说我们今天晚上约好去喝茶,七点钟或者八点钟,到哪个地方,一定不见不散。结果到那里去时,守信用的提前十分钟就到了,不守信用的推迟半个小时还没有到,像这样的事可能往往很多。尽管好像是一件小事,但是一切大事都是从这些小事开始的。与朋友的聚会不守信用,那么如果朋友有了急难需要他帮忙,这个信誉就会发生危机。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守信用。只要承诺了的事你就要兑现,你没有承诺的事情当面就要说清楚,比如说今天晚上这件事情,或者这个活动我不喜欢,或者是有其他的事情抽不出身来,当面就跟朋友跟同学交代清楚,不要含含糊糊地说去又不去,到时候不守信用,使大家很扫兴。那么你在朋友面前,在同学面前,会留下一个非常不好的印象,以后有什么事别人不会找你了,觉得你不可信赖。
第三件事就是“传不习乎
”传就是老师传授的知识。我所学的手艺,所学的本领,是不是经常反复地实践、实验、温习?所谓温故而知新。传授的知识要反复地温习。
这三句话,也可以说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第一要忠于职守,第二要忠于朋友,第三要不断地积累知识,不断地温故知新。我们只有不断地积累知识、不断地温故知新,才会有进步。尽管只是这三句话,但是概括得很全面。
佛教有几本经,是专门讲人生日用的事情。这一次发给大家的《在家教徒必读经典》,里头有《随念三宝经》、《八大人觉经》、《吉祥经》、《善生经》、《优婆塞戒经》。每一本经都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可以操作的,可以落实的。它不是专门地说理,它是一方面说理、一方面说事,叫理事圆融,我们才可以照着去做。
记得还有一本经,叫做《佛说孛经》。就是讲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有一世曾是一位比丘,叫孛比丘。一个国王请他做国师,治理国家。后来因为受到底下奸臣的挑拨离间,国王让这位比丘国师离开宫廷。国王在给他送行的时候,孛比丘就讲了一些治国之道。这些治国之道既有关于政治经济的问题和军事的问题,也有关于做人的问题,以及学习的问题,讲得非常全面,而且翻译的文字也很优美。这应该是我们中国早期翻译的经典之一,它是三国时期一位居士翻译的,叫支谦。支谦那时候是一个有名的文学家,他翻译的这部经典,真是文采飞扬。这部经典上面讲到交朋友,他说有四类朋友。这四类朋友是什么呢?孛比丘向国王说:“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四类朋友,你应该知道。“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意思是什么呢,有的朋友就像一朵鲜花,有的朋友就像一杆秤,有的朋友就像一座山,有的朋友就像大地。我们在这里跟各位沟通一下,我们要交什么样的朋友?要交一枝花的朋友,还是交一杆秤的朋友…
《十二届:亲近老和尚晚会开示(净慧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